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田逢明专利>正文

一种中医内科临床用药液搅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58039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3: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中医内科临床用药液搅拌装置,包括:搅拌桶,所述搅拌桶的侧面上开设有通孔;上混液桶和下混液桶,对称固定在所述搅拌桶的上下两侧,所述上混液桶和所述下混液桶的外侧面上均安装有固定框;滤板,所述滤板的左右两端对称连接有密封块;套筒,所述套筒的一端贯穿支撑架连接第一传动带;转轴,所述转轴贯穿所述套筒和所述搅拌桶;封盖,设于所述上混液桶和所述下混液桶的前后两侧面上;固定框,所述固定框上安装有螺栓和限位柱,所述固定框的内部开设由于限位槽和内螺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药液中的中药药渣通常无法全部滤除,容易对水泵运行造成影响;搅拌装置内部存在搅拌死角,导致搅拌混合效果较差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医内科临床用药液搅拌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中药制作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中医内科临床用药液搅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过程中,通常需要利用药液搅拌装置将不同的中药药液搅拌混合均匀,现有技术中的药液搅拌装置通常利用水泵将下层药液泵入上层,从而提高药液的混合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0003]1、药液中的中药药渣通常无法全部滤除,容易对水泵运行造成影响;
[0004]2、搅拌装置内部存在搅拌死角,导致搅拌混合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中医内科临床用药液搅拌装置,以解决药液中的中药药渣通常无法全部滤除,容易对水泵运行造成影响;搅拌装置内部存在搅拌死角,导致搅拌混合效果较差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中医内科临床用药液搅拌装置,包括:
[0007]搅拌桶,所述搅拌桶的侧面上开设有通孔,所述搅拌桶的端面圆心处安装有固定座;
[0008]上混液桶和下混液桶,对称固定在所述搅拌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医内科临床用药液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搅拌桶(1),所述搅拌桶(1)的侧面上开设有通孔(11),所述搅拌桶(1)的端面圆心处安装有固定座(61);上混液桶(2)和下混液桶(3),对称固定在所述搅拌桶(1)的上下两侧,所述上混液桶(2)和所述下混液桶(3)的外侧面上均安装有固定框(9);滤板(5),所述滤板(5)的左右两端对称连接有密封块(91),所述密封块(91)夹装在所述固定框(9)内;套筒(6),所述套筒(6)的一端贯穿支撑架(4)连接第一传动带(62),所述套筒(6)的另一端贯穿所述固定座(61)进入所述搅拌桶(1);转轴(7),所述转轴(7)贯穿所述套筒(6)和所述搅拌桶(1),所述转轴(7)上安装有第一搅拌杆(71)和第二搅拌杆(72);封盖(8),设于所述上混液桶(2)和所述下混液桶(3)的前后两侧面上;固定框(9),所述固定框(9)上安装有螺栓(92)和限位柱(93),所述固定框(9)的内部开设由于限位槽(95)和内螺槽(96),所述限位槽(95)和所述内螺槽(96)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内科临床用药液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11)位于所述搅拌桶(1)与所述上混液桶(2)和所述下混液桶(3)的连接处,所述搅拌桶(1)通过所述通孔(11)连通所述上混液桶(2)和所述下混液桶(3),所述通孔(11)呈锥形结构,且所述通孔(11)的窄端朝向所述上混液桶(2)和所述下混液桶(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内科临床用药液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4)呈倒V形结构,所述支撑架(4)两斜边的外侧面上分别安装有第一驱动器(63)和第二驱动器(74),所述第一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逢明
申请(专利权)人:田逢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