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耳式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7979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3: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出音嘴、出音网和耳套,耳套包括筒状部和头部,筒状部可拆卸地套设在出音嘴上;出音嘴内置有直流电极,直流电极连接有电源,直流电极具有电介质层,电介质层位于出音嘴前端面处,出音网在电源对直流电极通电产生的静电吸力作用下吸附在出音嘴前端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静电吸力将出音网吸附在出音嘴前端面上,使得出音网拆装更换方便快捷,实现对出音网软支撑强吸附,不会对出音网产生损伤;方便通过更换不同的出音网实现了对耳机音质的调整,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的需求。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入耳式耳机


[0001]本技术涉及耳机领域,具体涉及入耳式耳机的结构改进。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入耳式耳机,入耳式耳机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但其核心本质是音质的好坏。而出音网是影响入耳式耳机音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0003]现有技术中,入耳式耳机的出音网一般是通过双面胶或者胶水固定在耳机出音位置,这种方法不仅不易于拆卸更换,也容易影响出音品质,存在多种弊端,具体如下:
[0004](1)在固定出音网的过程中胶水溢胶或者双面胶位置偏移,残胶不易清理,导致网孔通音不畅影响音质,同时影响外观观感;
[0005](2)耳机长时间使用后不可避免受到耳道内耳垢影响,造成网孔堵塞甚至进一步通过化学作用破坏出音网完整性,影响音质且不方便清理;
[0006](3)耳机出音网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磨损也会影响音质。

技术实现思路

[0007]基于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出音网便于更换的入耳式耳机。
[0008]为达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9]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出音嘴、出音网和耳套,所述耳套包括筒状部和用于塞入耳内的头部,所述筒状部可拆卸地套设在所述出音嘴上;所述出音嘴内置有直流电极,所述直流电极连接有电源,且所述直流电极具有电介质层,所述电介质层位于所述出音嘴的前端面处,所述出音网在所述电源对所述直流电极通电产生的静电吸力作用下吸附在所述出音嘴的前端面上。
[0010]所述直流电极包括环形部,所述环形部与所述出音嘴同轴设置且位于所述出音嘴的前端面处,所述电介质层对应为环形,覆盖在所述环形部的前端面。
[0011]所述电介质层暴露在所述出音嘴的前端面上。
[0012]所述直流电极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一端与所述环形部连接为一体,另一端连接所述电源。
[0013]所述出音嘴的前端面上形成有阶梯状的定位槽,所述出音网与所述定位槽的槽底面适配贴合。
[0014]所述定位槽的槽底面上设有与所述环形部相适配的环形槽,所述环形部嵌入所述环形槽内。
[0015]所述筒状部的内壁上形成有位于所述出音网前侧的止挡部。
[0016]所述耳套为双射注塑成型结构,所述头部为软胶,所述筒状部为硬胶,所述筒状部与所述出音嘴卡接。
[0017]所述筒状部内壁上形成有环形卡槽,所述出音嘴外壁上形成有环形凸起,所述环
形凸起与所述环形卡槽配合实现卡接。
[0018]所述电源设在所述入耳式耳机的FPC板上。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0020]1、出音嘴内置有直流电极,直流电极连接有电源,电源对直流电极供电产生静电吸力作用,使出音嘴的前端形成静电吸盘结构,将出音网吸附在出音嘴的前端上,避免了现有技术中使用胶粘方式固定出音网存在的残胶难清理、出音网难以拆卸更换的问题,拆下耳套即可取下出音网,使得出音网拆装更换方便快捷,实现对出音网软支撑强吸附,不会对出音网产生损伤;
[0021]2、方便通过更换不同的出音网实现了对耳机音质的调整,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入耳式耳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的侧视图;
[0024]图3为图2的A

A剖视图;
[0025]图4为图1的分解图;
[002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直流电极的立体图;
[0027]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出音嘴的俯视图。
[0028]附图标记:10、电源;20、出音嘴;21、定位槽;22、环形凸起;23、导向弧面;24、环形槽;30、出音网;40、耳套;41、筒状部;42、头部;43、止挡部;44、环形卡槽;45、导向斜面;50、直流电极;51、环形部;52、连接部;53、电介质层;60、FPC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30]由于本技术入耳式耳机的改进之处仅涉及到耳壳上的出音嘴、耳套、出音网处的结构改进,则图1至图3中仅给出了入耳式耳机此部分的局部立体图,入耳式耳机的其他部件及结构同现有技术,不做赘述。
[0031]参照图1至图3,本实施例入耳式耳机,包括出音嘴20、出音网30和耳套40,出音嘴20安装在耳壳的前端并与耳壳内部连通,耳套40包括筒状部41和用于塞入耳内的头部42,筒状部41可拆卸地套设在出音嘴20上;出音嘴20内置有直流电极50,直流电极50连接有电源10,且直流电极50具有电介质层53,电介质层53位于出音嘴20的前端面处,电源10对直流电极50通电时,在其电介质层53表面产生净电荷,从而产生静电吸力,出音网30在此静电吸力作用下吸附在出音嘴20的前端面上。在本实施例中,出音嘴20优选为圆筒体形,相应地,筒状部41为圆筒形,出音网30为圆形片状,电源10具体为高压(低流)直流电源,电介质层53可以为有机材料或阳极氧化层或陶瓷层,覆盖在直流电极50上。
[0032]本实施例入耳式耳机,出音嘴20内置有直流电极50,直流电极50连接有电源10,电源10对直流电极50通电时在电介质层53表面产生净电荷,从而产生静电吸力作用,使出音嘴20的前端面形成静电吸盘结构,将出音网30吸附在出音嘴20的前端上,避免了现有技术中使用胶粘方式固定出音网30存在的残胶难清理、出音网30难以拆卸更换的问题,拆下耳
套40即可取下出音网30,使得出音网30拆装更换方便快捷,实现对出音网30软支撑强吸附,不会对出音网30产生损伤;方便通过更换不同的出音网30实现了对耳机音质的调整,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
[0033]进一步地,参照图5,直流电极50包括环形部51,环形部51与出音嘴20同轴设置且位于出音嘴20的前端面处,相应地,电介质层53对应为环形,且为片状,覆盖在环形部51的前端面上。从而使得电介质层53距离出音网30较近,以增强对出音网30的静电吸力作用,提高对出音网30的吸附可靠性。
[0034]参照图6,同时结合图2,为进一步提高对出音网30的吸附强度,电介质层53暴露在出音嘴20的前端面上,从而使环形部51的前端产生的净电荷暴露在出音嘴20的前端面上,以进一步提高对出音网30的吸附强度,且对出音网30的周向边缘产生均匀的静电吸附力,使出音网30周圈能够紧密地贴合在出音嘴20的前端面上。
[0035]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5所示,直流电极50还包括连接部52,连接部52一端与环形部51连接为一体,另一端连接电源10,连接部52作为环形部51的外延段,从而可使直流电极50方便地连接电源10。
[0036]本实施例中电源10设在入耳式耳机的FPC板60上,直流电极50的连接部52与FPC板60扣合连接,实现电源10流通,使得直流电极50的环形部51在出音嘴20的前端面产生净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出音嘴、出音网和耳套,所述耳套包括筒状部和用于塞入耳内的头部,所述筒状部可拆卸地套设在所述出音嘴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嘴内置有直流电极,所述直流电极连接有电源,且所述直流电极具有电介质层,所述电介质层位于所述出音嘴的前端面处,所述出音网在所述电源对所述直流电极通电产生的静电吸力作用下吸附在所述出音嘴的前端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电极包括环形部,所述环形部与所述出音嘴同轴设置且位于所述出音嘴的前端面处,所述电介质层对应为环形,覆盖在所述环形部的前端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介质层暴露在所述出音嘴的前端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电极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一端与所述环形部连接为一体,另一端连接所述电源。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晓梅
申请(专利权)人: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