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流控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77120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微流控芯片,涉及生物毒素分析检测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微流控芯片包括PMMA芯片基材、设置在所述PMMA芯片基材内的微流通道和设置在所述微流通道上的若干枕形反应池,每个枕形反应池内装填有玉米赤霉烯酮分子印迹聚合物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分子印迹聚合物膜能对玉米赤霉烯酮进行特异性吸附,以芯片作为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载体,芯片自身刚性强,能弥补分子印迹聚合物膜膜体脆弱、难以固定的问题;且微流控通道空间窄小,传质速率快,试剂的消耗量较少;此外,微流控芯片加工材料易得,成本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分子印迹材料与微流控技术结合,所得微流控芯片能对玉米赤霉烯酮进行简单、快速、灵敏的检测,且成本低。本低。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流控芯片


[0001]本技术涉及生物毒素分析检测
,特别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

技术介绍

[0002]玉米赤霉烯酮,又称F

2毒素,主要是由镰刀菌属,如禾谷镰刀菌和三线镰刀菌等产生的一类具有雌激素活性的非类固醇类,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大米、大麦、小米和燕麦等谷物,可直接通过污染的谷类等作物进入人和动物体内,亦可通过被污染的肉、奶等动物性食品进入人体,是真菌毒素中污染严重且对人和动物危害较大的毒素之一。因此,对玉米赤霉烯酮的监测控制非常必要。
[0003]目前在检测玉米赤霉烯酮时常需要对样品进行前处理,较为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是免疫亲和柱法,免疫亲和柱是20世纪90年代在分析领域得到应用的一种新技术,它是将一定量的单克隆抗体偶联在合适的担体上,制成相应的免疫亲和柱。国标GB 5009.209

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采用的就是免疫亲和柱法,用乙腈溶液提取试样中的玉米赤霉烯酮,经免疫亲和柱净化富集,之后经水淋洗柱子、甲醇洗脱,收集洗脱液,供液相色谱测定。免疫亲和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PMMA芯片基材(1)、设置在所述PMMA芯片基材(1)内的微流通道(2)和设置在所述微流通道(2)上的若干枕形反应池(3),所述微流通道(2)由所述枕形反应池分割为多段;每个枕形反应池(3)内装填有玉米赤霉烯酮分子印迹聚合物膜(4);所述微流通道(2)的两端口处分别设置进样孔(2

1)和出样孔(2

2),所述进样孔(2

1)和出样孔(2

2)均穿透PMMA芯片基材(1)的上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芯片的长为5cm,宽为3c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通道(2)的宽为1mm,深为2mm;所述微流通道(2)在PMMA芯片基材(1)中呈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佘永新李壮王淼王静焦逊邵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