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红外感光系统的光伏板角度调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57043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3: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红外感光系统的光伏板角度调整装置,包括立柱体、固定连接在立柱体底面的底盘、光伏板,所述底盘上开设有多个连接口,所述立柱体的外侧面转动连接有顶外柱,所述顶外柱的外侧面底部套接有第一大齿轮,所述立柱体的外侧面位于第一大齿轮的下方处固定连接有第一托台,所述第一托台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本发明专利技术,角度调节机构的设置,通过U型底槽块、长腔块、第二大齿轮等的共同协作,成功实现了对光伏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进行稳定调节,且在调整的过程中对光伏板的表面进行吹拭,避免了落在光伏板上的灰尘、遮蔽物等影响光伏板对光能的转换效率,自动化水平高,且结构设置精巧、实用,有利于推广使用。有利于推广使用。有利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红外感光系统的光伏板角度调整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光伏板角度调节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红外感光系统的光伏板角度调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又因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电能,使得人们逐渐对绿色能源愈发重视,相应的开发正不断进行中,如何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能转化效率成为亟待改进与发展的问题点之一。
[0003]在现有技术中,通过对光伏板的不断改进,促使其对光能的转化效率的提高是现有常用的路径之一,也可以通过定期对光伏板表面进行清洁,以保持其转化效率,也可以通过红外感光系统判断光伏板对太阳光的接收是否处于最佳接收位置,再对光伏板与水平面的角度进行调节,以提高光能转化效率。
[0004]然而,现有技术中,对光伏板的改进不仅前期投入大,且所需时间较长,定期对光伏板表面进行清洁,所废劳动力强度大,且现有通过红外感光系统对光伏板角度的调节,仅仅只能调节光伏板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且未考虑当光伏板较平缓时容易积累灰尘、遮蔽物等,致使其转化效率受到极大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基于红外感光系统的光伏板角度调整装置。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基于红外感光系统的光伏板角度调整装置,包括立柱体、固定连接在立柱体底面的底盘、光伏板,所述底盘上开设有多个连接口,所述立柱体的外侧面转动连接有顶外柱,所述顶外柱的外侧面底部套接有第一大齿轮,所述立柱体的外侧面位于第一大齿轮的下方处固定连接有第一托台,所述第一托台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穿过第一托台,所述第一转轴远离第一电机的一端套接有第一小齿轮,所述第一大齿轮与第一小齿轮啮合,所述顶外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曲块,所述顶外柱的外侧面上部分靠近顶端处固定连接有U型底槽块,所述U型底槽块转动连接有承托腔板,所述承托腔板的顶面开设有凹腔,所述凹腔的内底面与光伏板固定连接,所述承托腔板连接有角度调节机构。
[0008]优选地,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承托腔板两侧面的红外感应器,所述承托腔板顶面边缘处且远离U型底槽块的一端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栓环块,所述承托腔板顶面边缘处且靠近U型底槽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长腔块,所述长腔块的内部两侧设置为空心,所述长腔块的顶面中心处开设有凹转槽,所述凹转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有滚轮槽。
[0009]优选地,所述承托腔板的内底面四角边缘处开设有第一固定口,所述光伏板位于第一固定口上方处开设有第二固定口。
[0010]优选地,所述长腔块朝向承托腔板的一侧面的两端开设有多个吹气口,所述吹气口连通外界与长腔块的内部空心处,所述长腔块的两端靠近长腔块内部空心处均固定连接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内部与长腔块的内部空心部分连通。
[0011]优选地,所述顶外柱的外侧面靠近第一大齿轮处套接有第二托台,所述第二托台的顶面依次固定连接有第一承台、第一限位板、第二承台,所述第一承台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承台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风腔体,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下部转动连接有第一短轴,所述第一短轴远离第一限位板的一端套接有第二大齿轮,所述第一短轴位于第一限位板与第二大齿轮之间处套接有接线环块。
[0012]优选地,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穿过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二转轴套接有第二小齿轮,所述第二大齿轮与第二小齿轮啮合,所述第二转轴远离第二电机的一端套接有风扇叶,所述风扇叶位于风腔体的内部,所述第二转轴穿过风腔体的侧壁,所述风腔体位于第二转轴所在侧壁开设有多个进风口,所述风腔体远离进风口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导风管,所述导风管的内部与风腔体的内部连通,所述导风管远离风腔体的端部与连通管固定连接。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板靠近第二小齿轮处固定连接有限位短柱,所述曲块的内部开设有弧通口,所述弧通口的一端朝向滚轮槽,所述弧通口的另一端与接线环块位于同一竖直面上。
[0014]优选地,所述栓环块固定连接有拉绳,所述拉绳经过滚轮槽进入弧通口内部,所述经过弧通口内部的拉绳再经过限位短柱最后与接线环块固定连接。
[0015]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6]1、通过顶外柱、第一大齿轮、第一小齿轮等的设置与共同协作,利用了第一大齿轮与第一小齿轮的啮合,使得顶外柱得以缓慢旋转,成功实现了对光伏板朝向的调节,有利于保持光伏板充分接收光照,极大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
[0017]2、角度调节机构的设置,通过U型底槽块、长腔块、第二大齿轮等的共同协作,成功实现了对光伏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进行稳定调节,且在调整的过程中对光伏板的表面进行吹拭,避免了落在光伏板上的灰尘、遮蔽物等影响光伏板对光能的转换效率,自动化水平高,且结构设置精巧、实用,有利于推广使用。
[0018]3、通过弧通口的设置,使得拉绳在收放过程中更加稳定,避免了由于拉伸脱离或而造成调节光伏板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出现故障,极大的提高了本装置的运转稳定性,且结构设置简洁,制造成本低,有利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基于红外感光系统的光伏板角度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基于红外感光系统的光伏板角度调整装置中拉绳与栓环块的连接示意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基于红外感光系统的光伏板角度调整装置中风腔体的剖视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基于红外感光系统的光伏板角度调整装置中导风管的结
构示意图;
[0023]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4]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基于红外感光系统的光伏板角度调整装置的剖视图。
[0025]图中:1、立柱体;101、底盘;102、曲块;103、顶外柱;104、第一大齿轮;2、第一托台;201、第二托台;202、第一电机;203、第一转轴;204、第一小齿轮;205、第二电机;3、承托腔板;301、红外感应器;302、U型底槽块;303、长腔块;304、滚轮槽;4、拉绳;401、光伏板;402、导风管;5、第一限位板;501、第二转轴;502、第二小齿轮;503、限位短柱;504、风腔体;505、第二大齿轮;506、风扇叶。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7]参照图1

6所示,一种基于红外感光系统的光伏板角度调整装置,包括立柱体1、固定连接在立柱体1底面的底盘101、光伏板401,底盘101上开设有多个连接口,这样的设置,使得使用本装置时,可以通过连接口与现有技术中的螺钉螺栓配合使用,将本装置平稳固定在特定位置,立柱体1的外侧面转动连接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红外感光系统的光伏板角度调整装置,包括立柱体1、固定连接在立柱体1底面的底盘101、光伏板40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101上开设有多个连接口,所述立柱体1的外侧面转动连接有顶外柱103,所述顶外柱103的外侧面底部套接有第一大齿轮104,所述立柱体1的外侧面位于第一大齿轮104的下方处固定连接有第一托台2,所述第一托台2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202,所述第一电机20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203,所述第一转轴203穿过第一托台2,所述第一转轴203远离第一电机202的一端套接有第一小齿轮204,所述第一大齿轮104与第一小齿轮204啮合;所述顶外柱10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曲块102,所述顶外柱103的外侧面上部分靠近顶端处固定连接有U型底槽块302,所述U型底槽块302转动连接有承托腔板3,所述承托腔板3的顶面开设有凹腔,所述凹腔的内底面与光伏板401固定连接,所述承托腔板3连接有角度调节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红外感光系统的光伏板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承托腔板3两侧面的红外感应器301,所述承托腔板3顶面边缘处且远离U型底槽块302的一端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栓环块,所述承托腔板3顶面边缘处且靠近U型底槽块30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长腔块303,所述长腔块303的内部两侧设置为空心,所述长腔块303的顶面中心处开设有凹转槽,所述凹转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有滚轮槽30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红外感光系统的光伏板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腔板3的内底面四角边缘处开设有第一固定口,所述光伏板401位于第一固定口上方处开设有第二固定口。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红外感光系统的光伏板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腔块303朝向承托腔板3的一侧面的两端开设有多个吹气口,所述吹气口连通外界与长腔块303的内部空心处,所述长腔块303的两端靠近长腔块303内部空心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津维赵孟然叶子骏谭唯一周伯行蔡翌臣李姣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孟阳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