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转子永磁电机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6772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外转子永磁电机散热结构,包括外转子、永磁体、内定子和散热管道,内定子内表面开设有条形椭圆槽,散热管道由多根直管和多根U型管连接而成,多根直管排列成环状且分别嵌入在每个椭圆槽内,相邻两根直管之间通过U型管连接,形成一条闭合的环状冷却液流道,冷却液流道连接有进水管和出水管,直管挤压至椭圆槽内进而使得直管的一侧面与内定子内表面齐平,U型管与直管连接,且U型管紧贴在绕组端部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充分利用散热管道的高导热性能,并且管内通入循环冷却液,将定子槽内绕组以及绕组端部的热量快速高效的吸收传递到电机外部,使电机处于合适的温度范围内,防止运行出现故障,保障电机安全可靠的运行。的运行。的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外转子永磁电机散热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电机
,具体涉及一种外转子永磁电机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外转子结构电机的定子布置在转子内部,绕组更为集中且冷却面积较同体积内转子电机更小,电机运行时绕组损耗过大,电机温升显著,面临永磁体退磁、电机效率下降、寿命缩短、环氧膨胀开裂等严重影响电机使用性能的问题,因此需要一种能高效的将电机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散出的散热结构。
[0003]申请号为CN202110127061.4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散热管道技术的高功率密度外转子永磁电机散热装置,该结构包括永磁电机,还包括散热管道,散热管道的一端与太阳花散热器相连,散热管道的另一端插入永磁电机定子铁芯轭部,散热管道用于吸收定子绕组和定子铁心中产生的热量,太阳花散热器增大了散热面积。
[0004]该散热结构能够有效的吸收热量,但是结构较为复杂,且太阳花散热器体积太大,在很多使用场合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转子永磁电机散热结构,针对外转子电机绕组更为集中且冷却面积小,电机运行时绕组损耗过大,电机温升显著,面临永磁体退磁、电机效率下降、寿命缩短、环氧膨胀开裂等严重影响电机使用性能的问题,充分的利用散热管道的高导热性能,并且管内通入循环冷却液,将定子槽内绕组以及绕组端部的热量快速高效的吸收传递到电机外部,使电机处于合适的温度范围内,防止运行出现故障,保障电机安全可靠的运行。
[0006]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外转子永磁电机散热结构,包括外转子、永磁体、内定子、绕组和散热管道,所述外转子的内表面均匀分布有若干个用于定位永磁体的分隔筋,所述永磁体粘贴于外转子的内表面,所述内定子上设有绕组;
[0008]所述内定子位于外转子内侧,所述内定子内表面开设有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条形椭圆槽,所述椭圆槽位于轭部每个定子齿的正下方,所述椭圆槽为通孔;
[0009]所述散热管道由多根直管和多根U型管连接而成,多根直管排列成环状且分别嵌入在每个椭圆槽内,相邻两根直管之间通过U型管连接,进而形成一条闭合的环状冷却液流道,所述冷却液流道分别连接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连接在散热管道中的两根对称设置的U型管上;
[0010]所述直管挤压至椭圆槽内进而使得直管的一侧面与内定子内表面齐平,所述U型管与直管垂直连接,且U型管紧贴在绕组端部上。
[0011]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直管与椭圆槽接触的表面涂有导热胶。
[0012]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绕组端部和U型管上灌封有环氧树脂。
[0013]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分隔筋的厚度略低于永磁体,所述分隔筋的轴向长度与四个永磁体的长度相同,所述外转子的内表面一条轴向上排列有四个永磁体。
[0014]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相邻两个分隔筋之间的间距与一个永磁体的宽度相同。
[0015]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管道为散热铜管。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7]1、本技术充分利用散热铜管导热系数高的优点,将铜管插入定子轭部,更接近绕组热源并高效的传递热量。
[0018]2、本技术通过将圆形的散热铜管压入椭圆槽,进一步增大了散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0019]3、本技术散热铜管中的U型管紧贴在绕组端部上,解决了电机绕组端部热量集中,难以散热的难题,能够对绕组端部也进行高效的散热。
[0020]4、本技术通过在定子轭部插入散热铜管的方式,摒弃了传统的水套冷却方式,不仅更贴近热源高效散热,同时减小了电机体积,减轻电机重量,制造成本低,同时也易于生产制造。
[0021]5、本技术绕组端部灌封环氧将端面绕组与端面散热铜管(即U型管)一起灌在内,隔绝空气加强散热。
[0022]6、本技术整体结构简单,体积小,适用于多种场合。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整体部分剖面图。
[0024]图2为本技术外转子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技术呈半圆环形的管道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技术进出水管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技术整圆散热管道通过与进出水管焊接在一起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技术径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9]图7中(a)为本技术散热管道置入椭圆槽后挤压成型前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7中(b)为本技术散热管道置入椭圆槽后挤压成型后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8为本技术轴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根据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出进一步说明:
[0033]如图1所示,一种外转子永磁电机散热结构,包括外转子1、永磁体2、内定子3、绕组5、散热管道4和环氧树脂6。
[0034]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外转子1的内表面均匀分布有若干个用于定位永磁体2的分隔筋7,分隔筋7用于定位永磁体2并控制间距,分隔筋7的厚度略低于永磁体2,分隔筋7的轴
向长度与四个永磁体2的长度相同,相邻两个分隔筋7之间的间距与一个永磁体2的宽度相同。外转子1的内表面一条轴向上排列有四个永磁体2,即永磁体2沿轴向分为四段以减小涡流损耗降低永磁体2温升。所述永磁体2粘贴于外转子1的内表面。
[0035]如图1所示,所述内定子3上设有绕组5。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内定子3位于外转子1内侧,所述内定子3内表面开设有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条形椭圆槽8(图6中A的局部放大图为图7所示),所述椭圆槽8位于轭部每个定子齿的正下方。所述内定子3轭部在不影响电磁性能的情况下,在轭部每个定子齿的正下方均匀的开有椭圆槽8,所述椭圆槽8为通孔,长度与内定子3一致,椭圆槽8短轴沿内定子3径向方向,长轴与内定子3圆周相切。
[0036]如图5所示,所述散热管道4由多根直管4

1和多根U型管4

2连接而成,多根直管4

1排列成环状且分别嵌入在每个椭圆槽8内,相邻两根直管4

1之间通过U型管4

2连接,进而形成一条闭合的环状冷却液流道,所述冷却液流道还分别连接有进水管9和出水管10,所述进水管9和出水管10分别连接在散热管道4中的两根对称设置的U型管4

2上。如图7中(b)所示,所述直管4

1挤压至椭圆槽8内进而使得直管4

1的一侧面与内定子3内表面齐平,所述U型管4

2与直管4

1垂直连接,且U型管4

2紧贴在绕组5端部上(如图8所示)。
[0037]散热管道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转子永磁电机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转子(1)、永磁体(2)、内定子(3)、绕组(5)和散热管道(4),所述外转子(1)的内表面均匀分布有若干个用于定位永磁体(2)的分隔筋(7),所述永磁体(2)粘贴于外转子(1)的内表面,所述内定子(3)上设有绕组(5);所述内定子(3)位于外转子(1)内侧,所述内定子(3)内表面开设有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条形椭圆槽(8),所述椭圆槽(8)位于轭部每个定子齿的正下方,所述椭圆槽(8)为通孔;所述散热管道(4)由多根直管(4

1)和多根U型管(4

2)连接而成,多根直管(4

1)排列成环状且分别嵌入在每个椭圆槽(8)内,相邻两根直管(4

1)之间通过U型管(4

2)连接,进而形成一条闭合的环状冷却液流道,所述冷却液流道分别连接有进水管(9)和出水管(10),所述进水管(9)和出水管(10)分别连接在散热管道(4)中的两根对称设置的U型管(4

2)上;所述直管(4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思琪朱法龙吴奇叶溱操仇一鸣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菲仕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