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控制阀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主蒸汽释放控制阀,包括动力机构、调节机构及连接支架,调节机构包括阀体,阀体内设置有阀座、阀芯及阀套,阀芯呈一端闭合的圆筒状,阀套呈圆筒状,阀套套接在阀芯外侧;阀座固定安装在阀体内,且阀芯与阀座滑动连接;阀芯沿长度方向设置有阀芯闭合段、阀芯降压段及阀芯流通段,阀套沿长度方向设置阀套降压段,且各段的长度均相同;阀体开设有进汽腔、进汽口和出汽口,阀芯未闭合的一端与出汽口相连通,闭合的一端与动力机构相连接,进汽口与进汽腔连通,阀套设置于进汽腔内;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阀芯与阀套降压段相对位置的改变,能够根据需求实现不同减压效果。压效果。压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主蒸汽释放控制阀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控制阀
,具体为主蒸汽释放控制阀。
技术介绍
[0002]在反应堆控制系统中,汽轮机负荷突然大幅度减少之后,需要将蒸汽直接排放至凝汽器,从而在蒸汽发生器上保持一个人为的负荷以减小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的瞬态变化,在蒸汽排放系统中,主蒸汽释放控制阀是重要的设备之一。
[0003]现有的主蒸汽释放控制阀结构与常用的蒸汽调节阀结构类似,都是通过执行机构带动阀芯移动,调整阀门开度来对蒸汽进行调节,但在应用于核电领域时,蒸汽排放系统对与控制阀的压差调节能力及全开流量大小有着较高的需求,现有的技术中存在多级压差调节的控制阀,但该类控制阀压差的调节级数是固定的,不能根据需求进行调节,而在不需要调节压差的使用工况下,多级的调节会影响控制阀全开流量的大小,因此,多级压差调节的功能限制了控制阀的性能参数。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主蒸汽释放控制阀,解决以下技术问题:如何调整控制阀的压差调节级数来适应不同工况的需求。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主蒸汽释放控制阀,包括动力机构、调节机构及连接支架,所述调节机构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内设置有阀座、阀芯及阀套,所述阀芯呈一端闭合的圆筒状,所述阀套呈圆筒状,所述阀套套接在阀芯外侧;所述阀座固定安装在阀体内,且所述阀芯与阀座滑动连接;所述阀芯沿长度方向设置有阀芯闭合段、阀芯降压段及阀芯流通段,所述阀套沿长度方向设置阀套降压段,且各段的长度均相同;所述阀体开设有进汽腔、进汽口和出汽口,所述阀芯未闭合的一端与出汽口相连通,闭合的一端与动力机构相连接,所述进汽口与进汽腔连通,所述阀套设置于进汽腔内。
[0006]于一实施例中,所述阀芯的闭合段与阀套相紧贴,所述阀芯降压段及阀芯流通段与阀套存在间隙;所述阀芯降压段及阀套降压段上开设有节流孔,所述阀芯流通段开设有穿孔;所述节流孔在阀芯及阀套的圆周方向不均匀分布,且靠近进汽口一侧的分布密度最大。
[0007]于一实施例中,所述阀芯闭合的一端还连接有弹簧;所述阀芯始终受到弹簧的拉力。
[0008]于一实施例中,所述阀套沿长度方向还设置阀套流通段;所述阀套滑动安装在阀体内,且阀套降压段全部位于进汽腔内时,阀套流通段全部未位于进汽腔内;
所述阀套在驱动力作用下移动。
[0009]于一实施例中,所述阀套沿长度方向还设置阀套闭合段;当所述阀套闭合段全部位于进汽腔内时,阀套降压段及阀套流通段全部未位于进汽腔内。
[0010]于一实施例中,所述阀套闭合段全部位于进汽腔内状态下开启控制阀时,先调节阀芯位置,再调节阀套位置。
[0011]于一实施例中,所述阀套靠近阀芯闭合的一端连接有至少三根连接杆,且连接杆均匀分布并贯穿至阀体外;所述连接杆的另一侧连接有一环形连接件,所述环形连接件上至少连接有三个驱动伸缩装置,所述驱动伸缩装置均匀固定在连接支架上且同步运动。
[0012]于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伸缩装置连接有副控制器一,所述副控制器一用于控制驱动伸缩装置的动作;所述动力机构连接有副控制器二,所述副控制器二用于控制动力机构的动作;所述副控制器一及副控制器二连接有总控制器,通过总控制器对副控制器一及副控制器二进行控制。
[0013]于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支架呈中空的圆柱体状,且连接支架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窗口。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在阀芯长度方向设置有阀芯闭合段、阀芯降压段及阀芯流通段,通过阀芯与阀套降压段相对位置的改变,能够根据需求实现不同减压效果,进而能够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适应性的选择,实现了对控制阀的压差调节级数的调节,适应不同工况的需求。
[0015](2)本专利技术根据蒸汽流体分析,将节流孔不均匀分布,进而提高了阀套及阀芯的受力平衡性,减少了控制阀运行过程中的磨损,保证了控制阀运行的平稳性。
[0016](3)本专利技术通过在阀芯闭合的一端连接有弹簧,一方面在阀芯向下移动过程中,弹簧的设置能够为阀芯的移动提供移动的缓冲效果,减少快速调节阀门时阀芯对阀座造成的冲击,另一方面在阀芯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弹簧的设置能够起到辅助阀门开启的效果,提高了阀门调节时的稳定性。
[0017](4)本专利技术通过在阀套的长度方向设置阀套流通段,将阀套滑动设置并在驱动力作用下移动,进而能够能够实现零级减压、一级减压及二级减压的选择性控制,当控制阀处于零级减压的状态,控制阀的全开流量最大,能够保证了控制阀的最大流量性能参数。
[0018](5)本专利技术通过在阀套沿长度方向设置阀套闭合段,能够使得控制阀具备双重闭合的效果,同时通过在阀套闭合段全部位于进汽腔内状态下开启控制阀时,先调节阀芯位置,再调节阀套位置,能够提高控制阀工作过程中的抗震性能,保证了控制阀在核电严酷的工况中使用。
[0019](6)本专利技术中连接支架的结构能够提高动力机构与调节机构的接触面积,而弧形的接触面能够提高控制阀整体的抗冲击性能,因此通过连接支架的结构设置,能够提高控制阀的抗震性能,在应用于核电
时,能够保证控制阀工作的稳定性、使用寿命及启闭性能。
附图说明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主蒸汽释放控制阀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阀芯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的主蒸汽释放控制阀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阀套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连接支架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1、动力机构;2、调节机构;21、阀体;22、阀芯;221、阀芯闭合段;222、阀芯降压段;223、阀芯流通段;23、阀套;231、阀套降压段;232、阀套流通段;233、阀套闭合段;24、阀座;25、出汽口;26、进汽口;27、进汽腔;28、弹簧;29、伸缩装置;3、连接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请参阅图1、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主蒸汽释放控制阀,该控制阀的结构包括动力机构1、调节机构2及连接支架3,通过动力机构1来对调节机构2提供动力,具体地,动力机构1可采用气压的变化来对阀芯22的移动进行调整,通过设置上气腔、下气腔及气膜,通过上气腔、下气腔的压力控制,进而使得气膜位置发生改变,而气膜与阀芯22相连接,因此能够带动阀芯22移动,动力机构1还可以采用控制器及电机驱动的方式实现,采用全闭合鼠笼式三相/两相电机,并在常用逻辑控制器的基础上增加位置的闭环控制,能够提高控制的精度。
[0025]通过连接支架3来将动力机构1与调节机构2相连接,其中,调节机构2包括阀体21,阀体21内设置有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主蒸汽释放控制阀,包括动力机构(1)、调节机构(2)及连接支架(3),所述调节机构(2)包括阀体(21),所述阀体(21)内设置有阀座(24)、阀芯(22)及阀套(23),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22)呈一端闭合的圆筒状,所述阀套(23)呈圆筒状,所述阀套(23)套接在阀芯(22)外侧;所述阀座(24)固定安装在阀体(21)内,且所述阀芯(22)与阀座(24)滑动连接;所述阀芯(22)沿长度方向设置有阀芯闭合段(221)、阀芯降压段(222)及阀芯流通段(223),所述阀套(23)沿长度方向设置阀套降压段(231),且各段的长度均相同;所述阀体(21)开设有进汽腔(27)、进汽口(26)和出汽口(25),所述阀芯(22)未闭合的一端与出汽口(25)相连通,闭合的一端与动力机构(1)相连接,所述进汽口(26)与进汽腔(27)连通,所述阀套(23)设置于进汽腔(27)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蒸汽释放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22)的闭合段与阀套(23)相紧贴,所述阀芯降压段(222)及阀芯流通段(223)与阀套(23)存在间隙;所述阀芯降压段(222)及阀套降压段(231)上开设有节流孔,所述阀芯流通段(223)开设有穿孔;所述节流孔在阀芯(22)及阀套(23)的圆周方向不均匀分布,且靠近进汽口(26)一侧的分布密度最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蒸汽释放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22)闭合的一端还连接有弹簧(28);所述阀芯(22)始终受到弹簧(28)的拉力。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蒸汽释放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套(23)沿长度方向还设置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飞,盛叶飞,章泉栋,蒋晓林,吕溢,高丽,蔡玉娇,盛建钟,陈立民,徐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方控制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