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支撑模板体系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541743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3 21: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支撑模板体系及其施工方法,属于建筑施工的技术领域。无支撑模板体系包括顶梁模板和设置在顶梁模板两侧的竖柱模板,竖柱模板与顶梁模板之间设有直角形的转角接头模板,转角接头模板的两端分别与顶梁模板、竖柱模板通过加固连接组件连接,顶梁模板、转角接头模板和竖柱模板形成门字形支撑框。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支撑系统占用空间多、搭建费时费力、影响施工速度的问题。影响施工速度的问题。影响施工速度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支撑模板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的
,特别是指一种无支撑模板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房屋建筑或市政领域会采用到现浇钢筋混凝土墙、柱及板体系,在制作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过程中,模板系统虽然是辅助性结构,但在混凝土施工中却至关重要。制作与安装模板系统的劳动力用量约占混凝土工程总用量的28~45%。对结构复杂的工程,立模与绑扎钢筋所占的时间,比混凝土浇筑的时间长得多,因此模板系统的设计与组装工艺是混凝土施工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0003]目前,可以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墙、柱侧模及楼板底模和支撑系统制作混凝土结构,即需要采用木模板或钢模板做侧模和底模,侧模和底模通过设置支撑系统来承受现浇混凝土施工阶段或使用阶段的荷载作用,保证刚度和强度。这种模板系统可以重复使用,造价较低。但支撑系统多采用满堂脚手架支撑系统,下部空间占用较多,不便于施工人员输送施工材料,并且满堂脚手架支撑系统的搭建和拆除都费时费力,极大影响了施工速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支撑模板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梁模板(1)和设置在顶梁模板(1)两侧的竖柱模板(2),竖柱模板(2)与顶梁模板(1)之间设有直角形的转角接头模板(3),转角接头模板(3)的两端分别与顶梁模板(1)、竖柱模板(2)通过加固连接组件(4)连接,顶梁模板(1)、转角接头模板(3)和竖柱模板(2)形成门字形支撑框(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支撑模板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连接组件(4)包括连接板(41)和连接件(42),连接板(41)是U形板,连接板(41)设置在相对应的竖柱模板(2)与转角接头模板(3)之间、相对应的转角接头模板(3)与顶梁模板(1)之间,连接件(42)设置在连接板(41)的侧板与对应的顶梁模板(1)、竖柱模板(2)、转角接头模板(3)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支撑模板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41)的两侧侧板、所述顶梁模板(1)的两侧、所述转角接头模板(3)的两侧和所述竖柱模板(2)的两侧均开设有销孔,所述连接件(42)包括销钉(421)和插片(422),连接板(41)设置在对应的两块模板之间,连接板(41)上的销孔与对应的两块模板上的销孔对应相通,销钉(421)插设在对应相通的销孔内,销钉(421)的钉杆上开设有插孔,销钉(421)的一端与模板的一侧面相贴合,销钉(421)钉杆上的插孔穿过对应相通的销孔,插片(422)插设在插孔内实现两块模板之间的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所述的一种无支撑模板体系,其特征在于:在沿房屋进深的方向上,所述门字形支撑框(10)设置有多个,相邻的门字形支撑框(10)之间设有墙模板(5),墙模板(5)与所述竖柱模板(2)之间通过所述连接件(42)连接,所述门字形支撑框(10)的顶部设有多块屋顶模板(7),屋顶模板(7)与所述顶梁模板(1)、所述转角接头模板(3)之间通过连接件(42)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无支撑模板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模板(5)通过斜撑(6)设置在地面上。6.根据权利要求1

3或5所述的一种无支撑模板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泽波王正斌周大伟史少博陈忠张祥伟冯丙玉李鹏飞王晓娟王青纯栾亚磊宋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