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53154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3 21: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包括壳体,还包括:支撑机构、消毒机构和气管镜固定机构,所述支撑机构的侧面与壳体的侧面活动连接,所述消毒机构的侧面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气管镜固定机构的侧面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气管镜固定机构包括防护套,所述防护套的侧面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消毒机构包括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二连接头的底端与壳体的顶端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气管镜插入防护套内,并将第二连接头连接上消毒水,随着使用,消毒水通过雾化喷头喷出对气管镜进行消毒,去除气管净化表面附着的细菌,防止出现伤口感染,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安全性。于提高患者的安全性。于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气管镜介入治疗是指将气管镜是从嘴里或者经过鼻子下一根镜子,下到人的气管里头去观察检查,是一种很常用的在呼吸科很常见的检查方法,部分患者如果气道内或者是肺内有病变的话,可以通过气管镜进行一定的治疗,适合气道里头不小心卡了异物,有呛咳,还有比如气管里头有肿瘤,肿瘤不适合手术,可以通过气管镜在镜下做一些治疗,给它电烧、电切或者冷冻,甚至于一些放射粒子来治疗,这都是气管镜的一些介入治疗。
[0003]气管镜一般通过患者口腔插入气管内,因此需要对患者口腔进行支撑将患者空腔打开方便气管镜插入,空腔打开长时间接触空气时空腔内易分泌大量唾液,现有的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无法有效清理口腔内产生的唾液,唾液可能发生堵塞气管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安全,现有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无法很好的对气管镜进行消毒,易发生感染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包括壳体,还包括:支撑机构、消毒机构和气管镜固定机构,所述支撑机构的侧面与壳体的侧面活动连接,所述消毒机构的侧面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气管镜固定机构的侧面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气管镜固定机构包括防护套,所述防护套的侧面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消毒机构包括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二连接头的底端与壳体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头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导管,所述防护套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消毒管,所述导管的出水口穿过防护套的内壁与消毒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头的顶端通过连接管连通消毒水,所述消毒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雾化喷头,所述雾化喷头均匀的分布在消毒管的内壁上,通过将气管镜插入防护套内,并将第二连接头连接上消毒水,随着使用,消毒水通过雾化喷头喷出对气管镜进行消毒,去除气管净化表面附着的细菌,防止出现伤口感染,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0006]进一步的,所述防护套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上密封圈,所述防护套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下密封圈,通过防护套和上密封圈紧贴气管镜对设备进行密封,防止细菌通过防护套进入口腔。
[0007]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头,所述第一连接头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唾液吸管,所述唾液吸管的底端穿过壳体的底端,所述唾液吸管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的一端穿过防护套的侧面与防护套的内壁固定连接,通过第一连接头与负压装置连接,并将唾液吸管的底端伸入患者的口腔,将患者口腔内的唾液抽出,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同时通过回流管将防护套底端的消毒水抽出,确保消毒水正常流动,提高消毒效率。
[0008]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两个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侧面与壳体的内壁活动套接,所述转动杆的侧面固定套接有齿轮,所述壳体的侧面设有两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侧面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侧面活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侧面设有轮齿,所述轮齿的侧面与齿轮的侧面相互啮合,通过转动杆使齿轮转动通过齿轮与轮齿相互啮合使支撑杆推动支撑板向外侧移动抵在患者的牙床上对患者的空腔进行支撑,结构简单方便调节。
[0009]进一步的,所述空腔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与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通过缓冲弹簧连接支撑杆和连接杆对支撑杆进行缓冲,防止支撑板对患者牙床压力过大,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0010]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杆的顶端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侧面活动连接有转柄,所述转柄的底端与卡槽的底端通过磁石固定,通过将转柄的末端插入卡槽内,并通过磁石相互吸引进行固定防止脱落,转动转柄从而带动转动杆转动,不使用时取下转柄方便对患者口腔进行介入治疗,提高工作效率。
[0011]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使用弹性橡胶材质,所述支撑板的侧面开设有凹槽,所述支撑板的侧面与壳体的侧面之间连接有密封膜,通过将患者的牙床放入凹槽内防止设备晃动,同时通过密封膜保持支撑板与壳体之间的密闭,防止患者空腔直接暴露在空气中造成感染。
[001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1.本专利技术通过将气管镜插入防护套内,并将第二连接头连接上消毒水,随着使用,消毒水通过雾化喷头喷出对气管镜进行消毒,去除气管净化表面附着的细菌,防止出现伤口感染,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0013]2.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连接头与负压装置连接,并将唾液吸管的底端伸入患者的口腔,将患者口腔内的唾液抽出,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同时通过回流管将防护套底端的消毒水抽出,确保消毒水正常流动,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消毒的质量。
[0014]3.本专利技术通过将转柄的末端插入卡槽内,并通过磁石相互吸引进行固定防止脱落,转动转柄从而带动转动杆转动,不使用时取下转柄方便对患者口腔进行介入治疗,减少占用空间方便操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0015]4.本专利技术通过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紧贴气管镜外壁防止细菌通过防护套进入患者口腔,并在支撑板的侧面与壳体的侧面之间连接密封膜防止患者口腔在被撑开时直接暴露在空气中,防止感染,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壳体结构内部示意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支撑杆结构爆炸示意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消毒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消毒管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为:1、壳体;2、支撑机构;201、支撑板;202、凹槽;203、转柄;204、转动杆;205、齿轮;206、支撑杆;207、连接杆;208、轮齿;209、空腔;210、缓冲弹簧;3、消毒机构;301、
唾液吸管;302、第一连接头;303、第二连接头;304、消毒管;305、雾化喷头;306、导管;307、回流管;4、气管镜固定机构;401、防护套;402、上密封圈;403、下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结构的形态只不过是例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并不限定于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结构,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参照图1、图4和图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包括壳体1,还包括:支撑机构2、消毒机构3和气管镜固定机构4,支撑机构2的侧面与壳体1的侧面活动连接,消毒机构3的侧面与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气管镜固定机构4的侧面与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气管镜固定机构4包括防护套401,防护套401的侧面与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消毒机构3包括第二连接头303,第二连接头303的底端与壳体1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机构(2)、消毒机构(3)和气管镜固定机构(4),所述支撑机构(2)的侧面与壳体(1)的侧面活动连接,所述消毒机构(3)的侧面与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气管镜固定机构(4)的侧面与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气管镜固定机构(4)包括防护套(401),所述防护套(401)的侧面与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消毒机构(3)包括第二连接头(303),所述第二连接头(303)的底端与壳体(1)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头(30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导管(306),所述防护套(40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消毒管(304),所述导管(306)的出水口穿过防护套(401)的内壁与消毒管(30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头(303)的顶端通过连接管连通消毒水,所述消毒管(304)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雾化喷头(305),所述雾化喷头(305)均匀的分布在消毒管(304)的内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套(40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上密封圈(402),所述防护套(40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下密封圈(40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头(302),所述第一连接头(30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唾液吸管(301),所述唾液吸管(301)的底端穿过壳体(1)的底端,所述唾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艳红
申请(专利权)人: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