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拉杆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3005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3 2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折叠拉杆车,包括拉杆支架、旋转固定于拉杆支架的两轮、旋转固定于拉杆支架的挡板组件及折叠驱动组件,所述折叠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及枢转地连接于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之间的操作杆、与所述操作杆联动的联动组件及与所述操作杆联动的联动臂组件,联动组件的两端分别与两轮的第一侧壁固定,操作杆包括枢转连接于第一固定件的第一段、连接第二固定件的第二段及滑动地连接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并且与第一段和第二段垂直布置的第三段。二段垂直布置的第三段。二段垂直布置的第三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折叠拉杆车


[0001]本技术属于拉杆车,具体涉及一种折叠拉杆车。

技术介绍

[0002]拉杆车是一种由底盘和拉杆组成的小车,底盘下方设置有脚轮。为了体现便携性,拉杆车通常都为可折叠结构,但目前的拉杆车实现收折功能时通常需要弯腰操作或较大的力气,且折叠后脚轮仍占有一定面积,不便于折叠功能的实现和拉杆车的保管。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折叠拉杆车,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收折的折叠拉杆车,并提高拉杆车折叠功能的稳定性。
[0004]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折叠拉杆车,包括拉杆支架,所述拉杆支架包括第一侧拉杆及第二侧拉杆;轮组件,所述轮组件包括可旋转的分别设置在第一、第二侧拉杆上的第一、第二轮组件;折叠驱动组件,用以驱动所述第一、第二轮组件在打开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切换;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驱动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拉杆上的第一固定件、固定设置在第二侧拉杆上的第二固定件、枢转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之间的操作杆及与所述操作杆联动的联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轮组件连接,所述操作杆包括枢转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的第一段、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件的第二段及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垂直布置的第三段,操作所述第三段以带动所述第一段、第二段相对所述拉杆支架旋转,所述第三段于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内滑动的同时带动所述联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的两端向内收缩进而带动所述第一、第二轮组件运动至折叠位置。
[0005]优选的,所述联动组件包括垂直杆、连接所述垂直杆的底端的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所述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的背离所述垂直杆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第二轮组件,所述第三段与所述垂直杆的顶端连接,并带动所述垂直杆于竖直方向移动,带动所述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的一端于竖直方向联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的背离所述垂直杆的一端相对靠近运动。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的背离所述垂直杆的一端分别枢转地连接有两脚板,其枢转轴定义为第一枢转轴,所述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的背离所述垂直杆的一端相对靠近移动时,所述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相对对应的脚板枢转运动的同时,带动所述两脚板相向运动。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轮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第二侧壁及收容于第一、第二侧壁之间的第一轮,所述第二轮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第二侧壁及收容于第一、第二侧壁之间的第二轮,所述第一轮、第二轮的第一侧壁分别固定设置固定联动板,所述固定联动板与所述脚板枢转连接,其枢转轴定义为第二枢转轴,所述第一枢转轴和第二枢转轴相互垂直。
[0008]优选的,还包括可枢转的设置在所述拉杆支架上的挡板组件以及枢转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上的联动臂组件,所述联动臂组件包括两第一联动臂及枢转连接于所述两第一联动臂的两第二联动臂,所述两第一联动臂分别与所述第一段、第二段可相对旋转地同轴固定,所述第二联动臂与所述挡板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段或第二段相对所述拉杆支架旋转时,带动所述第一联动臂旋转,进而带动所述第二联动臂发生竖直方向移动,进而带动所述挡板组件打开或者闭合。
[0009]优选的,所述挡板组件包括挡板主体及与所述挡板主体垂直设置的联动主体,所述联动主体可枢转地固定于所述拉杆支架,所述联动主体的一端可枢转地固定于所述第二联动臂,所述第二联动臂发生垂直移动时带动所述联动主体相对所述拉杆支架转动,进而带动所述挡板组件打开或者闭合。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段或第二段相对所述拉杆支架旋转到某一角度时,所述第一段或第二段的弧形凸起和所述两第一联动臂的弧形凸起卡合并且同步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联动臂旋转。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段远离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一端设有第一滑动空间,所述第二段远离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一端设有第二滑动空间,所述第三段的两端部分别可活动的收容在所述第一滑动空间和所述第二滑动空间内。
[0012]本技术中的折叠拉杆车,通过设置可相对所述拉杆支架旋转和可带动所述联动组件两端向内缩进的所述操作杆,以及与所述操作杆枢转连接的所述联动臂组件,所述联动组件两端分别与所述两轮枢转连接,所述联动臂组件的和所述挡板组件枢转连接,所述操作杆和所述联动臂组件可在某一角度卡合令所述联动臂组件随所述操作杆的旋转而运动,从而实现所述操作杆带动所述两轮和所述挡板组件折叠的功能。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非折叠状态时的拉杆车的立体示意图。
[0014]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0015]图3为图1自另一方向看的图。
[0016]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0017]图5为图3自另一方向看的图。
[0018]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
[0019]图7为图5自另一方向看的图。
[0020]图8为图7的局部放大图。
[0021]图9为本技术非折叠状态时的立体分解图。
[0022]图10为图9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分解图。
[0023]图11为本技术非折叠状态时折叠驱动组件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0024]图12为图11自另一方向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0025]图13为本技术非折叠状态时联动组件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0026]图14为图13自另一方向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0027]图15为本技术折叠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
[0028]图16为图15的局部放大图。
[0029]图17为图15自另一方向看的图。
[0030]图18为图17的局部放大图。
[0031]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32]请参考如下附图标号说明,拉杆车架1,把手部10,横梁11,第一侧拉杆13,第二侧拉杆12,挡板组件2,挡板主体21,联动主体22,贯通孔221,第一固定孔140,第一销钉121、131,联动孔222,轮组件3,第一轴套301,第二轴套302,第一轮31,第二轮32,第一轮固定件303,第二轮固定件304,第一侧壁311,固定联动板434,第二侧壁312,折叠驱动组件4,第一固定件401,第二固定件402,孔槽4010,操作杆41,第一段441,第二段442,第一滑动空间4411,第一弧形凸起4412,第一贯通孔4410,第二滑动空间4421,第二贯通孔4510,第二弧形凸起4512,第二销钉141,第三段443,垂直杆42,联动组件43,第一联动杆431,第二联动杆432,脚板433,第一枢转轴4331,第二枢转轴4341,联动臂组件45,第一联动臂451、452,第二联动臂453、454,第三贯通孔4511,第四贯通孔4514。
[0033]如下具体实施例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00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拉杆车,包括拉杆支架,所述拉杆支架包括第一侧拉杆及第二侧拉杆;轮组件,所述轮组件包括可旋转的分别设置在第一、第二侧拉杆上的第一、第二轮组件;折叠驱动组件,用以驱动所述第一、第二轮组件在打开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切换;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驱动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拉杆上的第一固定件、固定设置在第二侧拉杆上的第二固定件、枢转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之间的操作杆及与所述操作杆联动的联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轮组件连接,所述操作杆包括枢转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的第一段、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件的第二段及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垂直布置的第三段,操作所述第三段以带动所述第一段、第二段相对所述拉杆支架旋转,所述第三段于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内滑动的同时带动所述联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的两端向内收缩进而带动所述第一、第二轮组件运动至折叠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拉杆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组件包括垂直杆、连接所述垂直杆的底端的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所述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的背离所述垂直杆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第二轮组件,所述第三段与所述垂直杆的顶端连接,并带动所述垂直杆于竖直方向移动,带动所述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的一端于竖直方向联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的背离所述垂直杆的一端相对靠近运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拉杆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的背离所述垂直杆的一端分别枢转地连接有两脚板,其枢转轴定义为第一枢转轴,所述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的背离所述垂直杆的一端相对靠近移动时,所述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相对对应的脚板枢转运动的同时,带动所述两脚板相向运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拉杆车,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闵航刘少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西美工具进出口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