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体电极隔离MOS管中和电容放大器及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2936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3 21: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带体电极隔离MOS管中和电容放大器及终端,带体电极隔离MOS管中和电容放大器设置有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一MOS管中的栅极接正相输入信号端Vin+,第一MOS管中的漏极接正相输出信号端Vout+;第二MOS管中的栅极接反相输入信号端Vi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体电极隔离MOS管中和电容放大器及终端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无线通信
,尤其涉及一种带体电极隔离MOS管中和电容放大器及终端。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射频放大器的设计过程中,由于MOS管栅漏电容C
gd
的反馈作用,会将漏极的放大信号引入栅极输入端,容易引起放大器的振荡,影响放大器的工作状态。因此,常常使用中和电容技术,用电容将差分放大器一端MOS管的栅极与另一端MOS管的漏极相连接,由于两端MOS管的漏极相位相反,因此可以起到抵消C
gd
的作用。在引入中和电容C
n
后,放大器的稳定性因子为:
[0003][0004]其中,ω为角频率,R
g
为栅电阻,R
d
为负载电阻,g
m
为MOS管的跨导。当 k大于等于1时,放大器无条件稳定。因此,只有当中和电容C
n
大小和C
gd
相近时,k的分母接近于零,k变得很大,放大器才能稳定。
[0005]目前最常采用的中和电容是用金属平板构成的MIM电容和金属插指构成的MOM电容,这两种电容的容值与金属的加工情况有关,并不会随着MOS管的工艺偏差产生变化,因此无法确保在不同的工艺角下都能够抵消C
gd
的影响。如图6所示,将金属电容视为容值不变的电容,按照标准工艺角tt设计电容容值,仿真放大器在不同工艺角下Gmax随频率变化。Gmax 曲线通常分为两段,低频部分为MSG,即放大器在稳定状态下能达到的最大增益,高频部分为MAG,即放大器能获得的最大增益。MAG的部分表示该放大器在此频段内无条件稳定。图中,实线为tt工艺角,中和电容按照此工艺角设计,所以几乎没有MSG曲线,点虚线为ss工艺角,短划线为ff工艺角。可以看到在ff和ss工艺角下放大器的Gmax曲线都有很明显的 MSG区间,MSG到MAG的转折点在10GHz左右。如果放大器加工出来MOS 管的性能在ff或ss工艺角,则放大器有可能振荡在10GHz以内的频率。
[0006]现有的最接近技术是一种将MOS管的C
gd
用作中和电容的技术,并且用作中和电容的MOS管的体电极和源极相连到大电阻上,其基本电路如图 2所示。图中,M1与M2为放大器的核心MOS管,用来放大信号,M3与M4 为中和电容MOS管,Load1和Load2为放大器的负载,R1为尾电阻。当R1 取值很大时,几乎不会有电流从M3和M4通过,M3与M4工作在几乎截至的状态。M3与M1的C
gd
一端都连接在正相输入信号Vin+上,另一端分别连接Vout

与Vout+,相位相反,因此可以相互抵消,同理M4与M2的C
gd
也可以相互抵消。由于放置在一起的同种MOS管,工艺偏差带来的离子注入浓度、栅氧化层厚度等的变化是同步的,因此C
gd
的抵消效果基本不会因为工艺偏差而变化,放大器在各个工艺角下都可以非常稳定。上述提到的一种中和电容方案虽然使得放大器的稳定性抗工艺波动,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相应的缺点如下:相比金属中和电容增益会降低,M3和M4的源极、体电极短接到大电阻的一端,M3和M4漏电极和
体电极之间的寄生电容C
db
和一些寄生电阻会在M1和M2的漏极之间形成一条通路,这条通路会损耗输出功率,降低放大器的增益。放大器的噪声较差,射频链路中放大器的噪声性能,通常用噪声系数这一指标衡量,这一指标通常与放大器的跨导 g
m
呈反比,因此放大器的增益降低,等效降低了放大器的g
m
,进而增加了噪声系数。同时,在M3和M4的C
db
和一些寄生电阻形成的通路中,寄生电阻会将电阻热噪声引入输出端,进一步恶化输出噪声。
[0007]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
[0008](1)现有技术相比金属中和电容增益会降低,M3和M4的源极、体电极短接到大电阻的一端,M3和M4漏电极和体电极之间的寄生电容C
db
和一些寄生电阻会在M1和M2的漏极之间形成一条通路,这条通路会损耗输出功率,降低放大器的增益。
[0009](2)现有技术中放大器的噪声较差,射频链路中放大器的噪声性能,通常用噪声系数这一指标衡量,这一指标通常与放大器的跨导g
m
呈反比,因此放大器的增益降低,等效降低了放大器的g
m
,进而增加了噪声系数。同时,在M3 和M4的C
db
和一些寄生电阻形成的通路中,寄生电阻会将电阻热噪声引入输出端,进一步恶化输出噪声。

技术实现思路

[0010]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体电极隔离MOS管中和电容放大器及终端。
[0011]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带体电极隔离MOS管中和电容放大器,所述带体电极隔离MOS管中和电容放大器设置有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三 MOS管、第四MOS管;
[0012]第一MOS管中的栅极接正相输入信号端Vin+,第一MOS管中的漏极接正相输出信号端Vout+;第二MOS管中的栅极接反相输入信号端Vin

,第二 MOS管中的漏极接负相输出信号端Vout


[0013]第三MOS管中的源极连接第一电阻,第三MOS管中的体电极连接第二电阻;第四MOS管中的源极连接第一电阻,第四MOS管中的体电极连接第三电阻。
[0014]进一步,所述第一MOS管设置有源极、体电极,源极、体电极接地。
[0015]进一步,所述第二MOS管设置有源极、体电极,源极、体电极接地。
[0016]进一步,所述第三MOS管设置有栅极,栅极接正相输入信号端Vin+,第三MOS管中的漏极接负相输出信号端Vout


[0017]进一步,所述第四MOS管设置有栅极,栅极接反相输入信号端Vin

,第四 MOS管中的漏极接正相输出信号端Vout+。
[0018]进一步,所述正相输出信号端Vout+与第一负载连接,第一负载与电源Vdd 连接。
[0019]进一步,所述负相输出信号端Vout

与第二负载连接,第二负载与电源Vdd 连接。
[0020]进一步,所述第一电阻一端接地,第二电阻一端接地,第三电阻一端接地。
[0021]进一步,所述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的尺寸大小相同,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的尺寸大小相同;
[0022]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的大小相同,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取值在千欧姆及以上量级。
[0023]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终端,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安装有所述带体电极隔离MOS管中和电容放大器。
[0024]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射频芯片,所述射频芯片包含所述带体电极隔离MOS管中和电容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体电极隔离MOS管中和电容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带体电极隔离MOS管中和电容放大器设置有: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一MOS管中的栅极接正相输入信号端Vin+,第一MOS管中的漏极接正相输出信号端Vout+;第二MOS管中的栅极接反相输入信号端Vin

,第二MOS管中的漏极接负相输出信号端Vout

;第三MOS管中的源极连接第一电阻,第三MOS管中的体电极连接第二电阻;第四MOS管中的源极连接第一电阻,第四MOS管中的体电极连接第三电阻。2.如权利要求1所述带体电极隔离MOS管中和电容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MOS管设置有源极、体电极,源极、体电极接地。3.如权利要求1所述带体电极隔离MOS管中和电容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MOS管设置有源极、体电极,源极、体电极接地。4.如权利要求1所述带体电极隔离MOS管中和电容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MOS管设置有栅极,栅极接正相输入信号端Vin+,第三MOS管中的漏极接负相输出信号端Vout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带体电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润宇余益明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通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