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流站布置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柔直背靠背换站流
,特别是涉及一种换流站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是一种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新型直流输电技术,具有可控性强、对环境影响小、对受端短路容量没有要求、能提高系统动态稳定性等优点,很适合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并网、分布式发电并网、孤岛供电、城市电网供电、异步电网互联等领域。采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背靠背换流站可实现不同交流电压的电网互联,将两个交流同步电网隔离,能有效地隔断各互联的交流同步网间的相互影响,限制短路电流。在一侧交流电网故障情况下还可以实现电压支撑、故障隔离、故障后黑启动等功能。
[0003]现有的换流站的联接变压器的网侧套管通过一根引下线直接连接至网侧进线跨线上,由于网侧进线跨线与网侧套管之间的高度差较大,导致网侧套管与引下线的连接点所受到的拉力较大,以致网侧套管与引下线的连接点处容易出现松脱。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换流站,联接变压器的网侧套管通过一根引下线直接连接至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流站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换流站包括从左至右依次间隔布置的启动回路构架柱(3)、联接变压器(4)和交流场构架柱(2);所述交流场构架柱(2)和所述启动回路构架柱(3)之间设置有横向布置的第一网侧进线(11),所述第一网侧进线(11)与交流电网电连接;所述启动回路构架柱(3)与所述交流场构架柱(2)之间设置有挂线机构(5),所述启动回路构架柱(3)与所述挂线机构(5)之间设置有横向布置的第二网侧进线(12),所述第二网侧进线(12)与所述第一网侧进线(11)电连接,且所述第二网侧进线(12)位于所述第一网侧进线(11)下方;所述第二网侧进线(12)有第四网侧进线(14),所述联接变压器(4)设置有网侧套管(41),所述第四网侧进线(14)向下延伸并连接所述网侧套管(4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流站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流站包括水平布置的阀侧管母线(421),所述启动回路构架柱(3)的左侧设置有启动回路装置,所述联接变压器(4)的阀侧套管(42)设置在所述联接变压器(4)的长轴左侧壁,所述阀侧管母线(421)的一端与所述阀侧套管(42)连接,所述阀侧管母线(421)的另一端与所述启动回路装置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流站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变压器(4)前后间隔布置有多个,各所述联接变压器(4)的网侧中性点套管(43)均设置在对应的所述联接变压器(4)的长轴左侧壁;所述换流站包括前后水平延伸的网侧中性点管母组件(6),所述网侧中性点管母组件(6)设置在所述启动回路构架柱(3)与所述网侧中性点套管(43)之间;所述网侧中性点套管(43)均与所述网侧中性点管母组件(6)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流站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网侧中性点管母组件(6)与所述启动回路构架柱(3)之间设有中性点围栏(9),所述网侧中性点管母组件(6)与所述联接变压器(4)之间设有网侧中性点设备(10),所述网侧中性点管母组件(6)与所述网侧中性点设备(10)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流站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网侧中性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沛准,施世鸿,殷勤,孔志达,简翔浩,谌阳,林刚,徐中亚,肖国锋,廖德芳,周旭东,刘艳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