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斜屋面鱼腹式桁架吊装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52314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3 21: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斜屋面鱼腹式桁架吊装施工方法,包括步骤一,施工准备;步骤二,分析桁架吊点;步骤三,设置临时监测点;步骤四,桁架初步吊装;步骤五:高空临时操作平台搭建,桁架后续吊装施工。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桁架是斜屋面鱼腹式桁架,其具体涉及的横向跨度为61.8m,屋面两侧高差7.85m,吊装难度大,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斜屋面鱼腹式桁架双跨整体同步对称吊装施工工法,解决了吊装跨度大、屋面两侧高差大的问题。屋面两侧高差大的问题。屋面两侧高差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斜屋面鱼腹式桁架吊装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斜屋面鱼腹式桁架吊装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施工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建筑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传统结构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公共建筑的建设需要,大跨度空间结构已经成为主要发展趋势,鱼腹式桁架作为一种新型的大跨度结构形式,有着结构合理、传力明确、自重较轻、结构承载力高、造型美观、能够较好的满足建筑功能要求,同时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等优点。
[0003]随着国内大型展馆、机场、火车站等建筑的增多,鱼腹式桁架结构建筑陆续出现,斜屋面鱼腹式桁架施工过程中面临着加工精度高、构件跨度大、临时支撑投入量大、竖向砼构件水平推力大、高空作业难度高、工期紧等难题。
[0004]公开号为CN112576046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一种大跨度管桁架吊装施工方法》,其是针对平屋面(管桁架)的施工方式,无法解决斜屋面(鱼腹式桁架)的施工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斜屋面鱼腹式桁架吊装施工方法,本专利技术利用斜屋面鱼腹式桁架双跨整体同步对称吊装施工工法,解决了吊装跨度大、屋面两侧高差大的问题。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斜屋面鱼腹式桁架吊装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种斜屋面鱼腹式桁架吊装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施工准备:利用全站仪和经纬仪测量总跨度,复核柱脚方位,确认斜屋面总高度,分别设定不同吨位的履带吊和汽车吊在不同时间段内的站立位置,检验入场材料,验证临时搭建材料的合格性,施工前低跨混凝土柱、高跨混凝土柱结构施工完成,强度达到100%;步骤二,分析桁架吊点:钢结构散件在现场拼装完成后,根据吊装分段的划分及构件截面尺寸,分析第一对桁架的吊点位置,并采用吊点绑扎吊装,将第一对桁架的端头节点分别放在低跨混凝土柱、高跨混凝土柱的表面,吊点按照如下原则布置:(1)通过查找每个分段的重心位置,根据重心位置布置吊点;(2)吊点布置的位置保证构件起吊后基本平衡或通过微调达到平衡;(3)吊点布置位置须考虑起吊后的受力情况,保证所有吊点均匀受力;步骤三,设置临时监测点:选取第一对桁架和第二对桁架进行布点监测,将传感器布置于第一对桁架钢结构表面的预设监测点位置,通过静态应变采集仪同步获取对应结构部位的应变数据;步骤四,桁架初步吊装:第一对桁架于地面组装完成后,采用钢丝绳做临时拉结,拉结处为对称套接,结点设置于第一对桁架上端,吊装顺序为由一侧向另一侧退步吊装,两
对第一对桁架称为第一对双跨桁架,首先第一对双跨桁架下设置临时支撑,采用两台履带吊配合人工同时起吊第一对双跨桁架,安装至设计位置,配备四台登高车和四组作业人员同时将桁架与两侧抗震球型支座焊接并安装限位块固定,后连接第一对桁架之间高跨水平向连杆,固定完成后,履带吊松钩卸载;这时,支座结构形式为固定铰支座;其次同时起吊两组第二对桁架起吊安装至设计位置,两组第二对桁架称为第二对双跨桁架,将第二对桁架与两侧抗震球型支座焊接并安装限位块固定,后连接第二对桁架之间高跨水平向连杆,补缺与第一对桁架之间纵向连杆,保证侧向稳定,固定完成后,履带吊松钩卸载;同时对第一对双跨桁架下临时支撑进行卸载拆除,然后割除第一对桁架两侧抗震球形支座限位块,此时第一对桁架处于理论铰接状态,支座不传递弯矩,为铰接连接;最后割除第二对双跨桁架处抗震球型支座限位块,此时,支座结构形式为活动铰支座;步骤五,高空临时操作平台搭建:高空补缺使用曲臂登高车和焊接平带,在吊笼搭建后,将吊笼吊至工作区域附近,将工作人员通过曲臂登高车送至焊接位置附近,进入吊笼中作业;步骤六,桁架后续吊装施工:随后的3

N双跨吊装均按照第二对桁架吊装过程施工,每对桁架吊装完成后即可割除限位块,解除支座约束,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对称活动铰施工,可避免固定铰产生过大横向水平推力对混凝土结构破坏。
[0007]进一步,每一对桁架采用25T汽车吊整对拼装,使用两台260T履带吊整对对称吊装施工,260T履带吊为退吊法施工,桁架施工完毕后紧跟补缺5道维稳系杆。
[0008]进一步,所述临时支撑采用格构式钢架支架,桁架支撑自
±
0.000m开始,支撑节为1.5m
×
1.5m,主肢使用pip159
×
10管,直缀条使用pip114
×
8管,横缀条使用pip80
×
6管,横缀条竖向间距为1000m,顶部使用H300
×
300
×
10
×
15转换平台,使用型钢上做弧形倒板调节段与桁架上弦杆支撑连接,材质均为Q345B,临时支撑顶端与桁架上弦杆连接节点位置,上弦杆使用套管加固以防止应力集中,套管长度为800mm,规格为pip426
×
20,套管端部焊接封口。
[0009]进一步,所述临时支撑的地基在常规处理和平整完毕后,上铺路基箱规格为2m
×
6m
×
0.2m,地基支撑4m
×
12m机械满压,之后路基箱上设置临时支撑。
[0010]进一步,吊装过程中,当对称桁架就位后焊接加固,此时桁架由260T履带吊吊着,横向5道维稳系杆及对称桁架间横梁补缺焊接完成后,割除球形支座限位块,此时桁架处于铰接状态,支座不传递弯矩。
[0011]进一步,所述桁架两端为端头节点,两所述端头节点之间连接有多根上弦杆,所述上弦杆之间通过腹杆连接。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中桁架是斜屋面鱼腹式桁架,其具体涉及的横向跨度为61.8m,屋面两侧高差7.85m,吊装难度大,本专利技术利用斜屋面鱼腹式桁架双跨整体同步对称吊装施工工法,解决了吊装跨度大、屋面两侧高差大的问题。
[0013]2、本专利技术采用了管桁架双跨整体同步对称吊装技术,消除屋面桁架吊装过程中,对低跨竖向砼构件的水平推力,解决了竖向砼构件安全稳定的问题。
[0014]3、本专利技术研发了双支临时支撑架,保证第一对称对桁架的侧向稳定性;第二对称对吊装时,拆除临时支撑,使固定铰变为活动铰,解决了固定铰产生过大横向水平推力对混
凝土柱破坏的问题。
[0015]4、本专利技术在施工流程中,将传感器布置于钢结构表面的预设监测点位置,通过静态应变采集仪可同步获取对应结构部位的应变数据,加强施工时的监测和施工安全程度。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桁架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吊装单元分布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桁架单元吊点分布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桁架吊装节点绑扎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高跨焊接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低跨焊接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监测感应器布置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监测感应器安装图。
[0017]其中,1、桁架;101、上弦杆;102、腹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斜屋面鱼腹式桁架吊装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施工准备:利用全站仪和经纬仪测量总跨度,复核柱脚方位,确认斜屋面总高度,分别设定不同吨位的履带吊和汽车吊在不同时间段内的站立位置,检验入场材料,验证临时搭建材料的合格性,施工前低跨混凝土柱、高跨混凝土柱结构施工完成,强度达到100%;步骤二,分析桁架吊点:钢结构散件在现场拼装完成后,根据吊装分段的划分及构件截面尺寸,分析第一对桁架的吊点位置,并采用吊点绑扎吊装,将第一对桁架的端头节点分别放在低跨混凝土柱、高跨混凝土柱的表面,吊点按照如下原则布置:(1)通过查找每个分段的重心位置,根据重心位置布置吊点;(2)吊点布置的位置保证构件起吊后基本平衡或通过微调达到平衡;(3)吊点布置位置须考虑起吊后的受力情况,保证所有吊点均匀受力;步骤三,设置临时监测点:选取第一对桁架和第二对桁架进行布点监测,将传感器布置于第一对桁架钢结构表面的预设监测点位置,通过静态应变采集仪同步获取对应结构部位的应变数据;步骤四,桁架初步吊装:第一对桁架于地面组装完成后,采用钢丝绳做临时拉结,拉结处为对称套接,结点设置于第一对桁架上端,吊装顺序为由一侧向另一侧退步吊装,两对第一对桁架称为第一对双跨桁架,首先第一对双跨桁架下设置临时支撑,采用两台履带吊配合人工同时起吊第一对双跨桁架,安装至设计位置,配备四台登高车和四组作业人员同时将桁架与两侧抗震球型支座焊接并安装限位块固定,后连接第一对桁架之间高跨水平向连杆,固定完成后,履带吊松钩卸载;这时,支座结构形式为固定铰支座;其次同时起吊两组第二对桁架起吊安装至设计位置,两组第二对桁架称为第二对双跨桁架,将第二对桁架与两侧抗震球型支座焊接并安装限位块固定,后连接第二对桁架之间高跨水平向连杆,补缺与第一对桁架之间纵向连杆,保证侧向稳定,固定完成后,履带吊松钩卸载;同时对第一对双跨桁架下临时支撑进行卸载拆除,然后割除第一对桁架两侧抗震球形支座限位块,此时第一对桁架处于理论铰接状态,支座不传递弯矩,为铰接连接;最后割除第二对双跨桁架处抗震球型支座限位块,此时,支座结构形式为活动铰支座;步骤五,高空临时操作平台搭建:高空补缺使用曲臂登高车和焊接平带,在吊笼搭建后,将吊笼吊至工作区域附近,将工作人员通过曲臂登高车送至焊接位置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晋赵旦明张志腾张广臣张彦彬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