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失井负压连续冲捞砂系统及工艺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520632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3 21: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漏失井负压连续冲捞砂系统及工艺,涉及油田冲砂作业相关的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漏失井冲砂困难且繁琐的问题。该系统包括换向结构、第一连通结构、第二连通结构及设于冲砂管柱底部的负压冲捞砂装置,换向结构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连通结构通过换向结构与水泥车相连,第一连通结构的另一端与冲砂管柱顶部连接的循环短接之间设置有油管;换向结构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连通结构通过换向结构与水泥车相连,第二连通结构的另一端与循环短接连通;负压冲捞砂装置包括文丘里结构及固设于文丘里结构下方的沉砂结构,文丘里结构连接在冲砂管柱底部,在文丘里结构产生的文丘里效应下井内的砂粒能随着井内流体被吸入沉砂结构内部。被吸入沉砂结构内部。被吸入沉砂结构内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漏失井负压连续冲捞砂系统及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油田冲砂作业相关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漏失井负压连续冲捞砂系统及工艺。

技术介绍

[0002]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部分油、气井的地层压力也随之降低,常规冲砂作业时,往往由于油、气层的压力低造成的亏空,使冲砂液漏入油气层而不能返出地面,导致常规冲砂施工失败或砂卡冲砂管柱的事故发生。
[0003]目前,虽然有同心管式负压连续冲砂工艺、皮碗式负压连续冲砂工艺能解决部分油、气井的亏空漏失状态下的冲砂问题,但由于这两类工艺需要在冲砂管柱上带有大尺寸的井下工具(尤其是皮碗式分流封隔器类的工具),只能在油层套管完好的少量油气层比较集中(或油气层累计长度较短)的中、浅井类的油、气井上使用,对于一些油、气层累计长度较长、中深井、超深井、大位移斜井、套管微变井等井况的漏失井是不适合使用的。
[0004]另外,还有用先往井内打入各种暂堵剂或投入暂堵球类的东西后去解决井的漏失问题,然后再用常规冲砂工艺完成冲砂任务的,但由于受井况和暂堵剂(或暂堵球类东西)性能的影响,有些井往往需要多次进行暂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漏失井负压连续冲捞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换向结构、第一连通结构、第二连通结构以及设置于冲砂管柱底部的负压冲捞砂装置,其中:所述换向结构存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所述换向结构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连通结构的一端通过所述换向结构与水泥车相连,所述第一连通结构的另一端与冲砂管柱顶部连接的循环短接之间设置有油管;所述换向结构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连通结构的一端通过所述换向结构与所述水泥车相连,所述第二连通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循环短接相连通;所述负压冲捞砂装置包括文丘里结构以及固设于所述文丘里结构下方的沉砂结构,所述文丘里结构连接在所述冲砂管柱的底部,在所述文丘里结构产生的文丘里效应下井内的砂粒能随着井内流体被吸入所述沉砂结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失井负压连续冲捞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文丘里结构包括文丘里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文丘里壳体内部的支架,所述文丘里壳体的底部开设有负压孔,所述负压孔与所述沉砂结构相连通,所述文丘里壳体的下部开设有侧向孔,所述文丘里壳体的顶部与所述冲砂管柱相连通,冲砂液通过所述文丘里壳体的顶部进入所述文丘里壳体内部后从所述侧向孔喷出时,能在所述负压孔周围形成负压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漏失井负压连续冲捞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连接部以及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底部与所述文丘里壳体的底部相连接,所述支撑部上开设有沿其轴线方向的通孔且所述通孔与所述负压孔相连通,沿所述支撑部顶部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连接部,每个所述连接部上存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连接部的第一端部与所述支撑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的第二端部与所述文丘里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端部所处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端部所处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漏失井负压连续冲捞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孔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所述侧向孔沿所述文丘里壳体的周向方向均匀间隔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漏失井负压连续冲捞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砂结构包括沉砂管体、过滤结构以及单向阀结构,所述沉砂管体的顶部与所述文丘里壳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单向阀结构设置于所述沉砂管体的底部,所述过滤结构设置在所述沉砂管体内部且所述过滤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长明赵江利高志文翁凯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华业能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