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抗浮减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51918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3 21: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下室抗浮减压系统,包括:室内疏水部,具有设置在超前止水后浇带下方的盲沟,所述盲沟两侧为抗渗混凝土垫层,盲沟内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石子滤水层、无纺布隔离层和后浇带垫层;室外降水部,具有排水沟和与所述排水沟相连通的多个降水井;连通部,设置在筏板挡墙内,用于连通排水沟和延伸至地下室外墙处的盲沟。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减压疏水”的方式,在止水带的周围施工超前止水后浇带,在施工超前止水后浇带下方设置盲沟体系,并使盲沟体系与地下室外侧排水设施相连通,能够有效消除富水区域地下水对地下室结构产生的上浮压力,减少因地下水对地下室结构压强造成的渗漏等现象,进而消除上浮压力对基础结构造成的巨大危害。大危害。大危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下室抗浮减压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室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室抗浮减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地下室开发建设的大量涌现,地下室水浮力破坏造成的工程事故越来越多,在实际工程中,地下水的设计水位存在不确定性,这也导致抗拔构件的抗拔力可能不足以平衡地下水的浮力,进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使抗浮问题尤其突出,引起了结构设计人员更多的重视。传统抗浮设计采用“压重”“抗拔”的硬扛设计方式,需要增大地下室顶板的承载能力,或者采用对岩体破坏较大的锚杆施工,其施工难度大、施工周期长,且造价较高。
[0003]近年来,多采用排水泄压法降低地下水的水位,即在地下室底板后浇带的底面上开设连接至承压水层的孔,孔内穿设有渗水管和保护渗水管的钢套管,且渗水管和钢套管的一端均连接至承压水层,渗水管与钢套管的另一端均高于后浇带的底面,从而将承压水层内的水引出,降低承压水层内的水压。其与传统硬扛式设计相比,简化了施工方案,降低了施工难度,施工成本较低。然而,根据规范要求,后浇带必须在主体完成后才能浇筑,对于有承压水作用部位,由于水压较大,在施工期间,如果不降低承压水的压力,则可能造成后浇带处的不透水层自重无法承受其下方承压水的水压力,进而引起的后浇带处的土层隆起,导致地下室底板后浇带的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其次,由于渗水管与后浇带底板直接相连,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很容易接触地下室混凝土底板垫层,从而对混凝土的结构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施工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地下室抗浮减压系统,具体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地下室抗浮减压系统,包括室内疏水部,具有设置在超前止水后浇带下方的盲沟,所述盲沟两侧为抗渗混凝土垫层,盲沟内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石子滤水层、无纺布隔离层和后浇带垫层;室外降水部,具有排水沟和与所述排水沟相连通的多个降水井;连通部,设置在筏板挡墙内,用于连通排水沟和延伸至地下室外墙处的盲沟。
[0005]为了提高结构稳定性,所述盲沟的横截面为倒梯形结构,且盲沟的顶面两侧设置有平面结构的外沿。
[0006]进一步地,所述石子滤水层由粒径为5

20mm的遇水体积不变化的石子构成。
[0007]所述无纺布隔离层包括设置在石子滤水层和后浇带垫层之间的第一段,以及设置在后浇带垫层和抗渗混凝土垫层之间的第二段,且所述第二段的上沿高于后浇带垫层顶面300mm。
[0008]为了提高止水效果,所述后浇带垫层和抗渗混凝土垫层的结合处设置有二次人工防渗处理层。
[0009]所述排水沟和降水井均为砖砌或混凝土浇筑结构,且排水沟的底面向所述降水井坡向延伸。
[0010]所述排水沟的内壁上设置有防水砂浆层,排水沟内填充有滤水石子;所述降水井在排水沟内间隔设置有多个。
[0011]所述筏板挡墙设置在地下室外墙的外侧,所述连通部为设置在筏板挡墙内的预埋直管,所述预埋直管的一端对应于所述石子滤水层,另一端对应于所述排水沟。
[0012]为了防止发生堵塞,所述预埋直管的两端均设置有钢筋网片或不锈钢网片。
[0013]所述超前止水后浇带设置在后浇带浇筑位的下方。
[001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地下室抗浮减压系统,采用“减压疏水”的方式,在止水带的周围施工超前止水后浇带,在施工超前止水后浇带下方设置盲沟体系,并使盲沟体系与地下室外侧排水设施相连通,能够有效消除富水区域地下水对地下室结构产生的上浮压力,减少因地下水对地下室结构压强造成的渗漏等现象,进而消除上浮压力对基础结构造成的巨大危害。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具体如下:1)本专利技术与超前止水后浇带同步施工,在底板垫层铺设之前即已完成,避免了与基础和主体同时施工,不仅能够保证地下室底板、剪力墙的防水效果,而且在后期施工后浇带时可以充分发挥降水减压作用,防止雨水期地下水位上涨过快引发的意外事故;2)本专利技术可以将地下水位控制在超前止水后浇带以下,其比传统水位至少降低了400mm,有效避免了地下室混凝土底板因接触地下水而造成的损坏,确保了地下室的安全;3)本专利技术易于施工,施工周期短,施工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中的A

A剖面图(部分)。
[0018]图3是图2中的B

B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施工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0020]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地下室抗浮减压系统,包括室内疏水部、室外降水部和连通两者的连通部。
[0021]具体地,如图1

3所示,室内疏水部设置在在超前止水后浇带M下方,包括沿超前止水后浇带M走向设置的相互交联的盲沟1,该盲沟1的横截面为倒梯形结构,且顶面两侧为平面结构的外沿。盲沟1内侧壁浇筑有C20混凝土构成的抗渗混凝土垫层2,盲沟内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石子滤水层3、无纺布隔离层4和后浇带垫层5。其中,石子滤水层3不适用遇水体积变化的黏土页岩等石子,而应选用长时间遇水体积不变化的石英岩石等石子。石子滤水层3可以起到过滤地下承压水中裹挟泥沙作用,防止减压系统堵塞。无纺布隔离层4用于防水,无纺布表面经覆膜处理,能够避免地下水承压水接触底板地面,其包括设置在石子滤水层3
和后浇带垫层5之间的第一段,以及设置在后浇带垫层5和抗渗混凝土垫层2之间的第二段,上述第一段和第二段连续设置,且第二段的上沿高于后浇带垫层5顶面300mm,其在施工缝处翻边,能够使垫层施工缝处有效抗渗漏。后浇带垫层5位于无纺布隔离层4围成的区域内,其为不透水结构,可以有效防止地下水与地下室底板相接触。进一步地,后浇带垫层5与抗渗混凝土垫层2的结合处需浇筑混凝土构成二次人工防渗处理层。
[0022]上述盲沟系统施工完毕后,在后浇带垫层5的上方施工超前止水后浇带M。该超前止水后浇带M分布在后浇带N浇筑位的底部。由于盲沟系统与超前止水后浇带M的施工均早于后浇带N施工,即在后浇带N施工前,防水系统已施工完毕,可以充分避免后浇带N施工时施工位渗水导致的混凝土浇筑质量不过关。
[0023]室外降水部包括排水沟围绕地下室外墙6修筑的排水沟7,该排水沟7与多个降水井8相连通。通常情况下,排水沟7和降水井8均采用砖砌或混凝土浇筑结构,且排水沟7的沟底标高低于盲沟1沟底标高,而降水井8则在排水沟7内间隔设置,每个降水井8的内径为1800mm、净深为2000mm。为了使排水沟7能够顺利排水,排水沟7的底面向与其连通的降水井8坡向延伸。上述排水沟7的内壁上设置有防水砂浆层,排水沟7内则填充有滤水石子9,可以过滤地下承压水中的裹挟泥沙,防止发生堵塞。
[0024]连通部用于连通室内输水部和室外降水部。具体地,室内疏水部的盲沟1相互交联呈网状,并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室抗浮减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内疏水部,具有设置在超前止水后浇带下方的盲沟,所述盲沟两侧为抗渗混凝土垫层,盲沟内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石子滤水层、无纺布隔离层和后浇带垫层;室外降水部,具有排水沟和与所述排水沟相连通的多个降水井;连通部,设置在筏板挡墙内,用于连通排水沟和延伸至地下室外墙处的盲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抗浮减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盲沟的横截面为倒梯形结构,且盲沟的顶面两侧设置有平面结构的外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室抗浮减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子滤水层由粒径为5

20mm的遇水体积不变化的石子构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室抗浮减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纺布隔离层包括设置在石子滤水层和后浇带垫层之间的第一段,以及设置在后浇带垫层和抗渗混凝土垫层之间的第二段,且所述第二段的上沿高于后浇带垫层顶面300mm。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礼赞张拥军吴万仁彭仁国余雷吴建功桂诗凯李恒阳甘贵军姜华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五建第二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