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上漂流安全保护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1535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3 21: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安全保护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水上漂流安全保护设备,所述上护圈上固连有连接柱,所述上护圈上开设有缺口,所述上护圈套接在使用者的头部,所述上护圈卡接在使用者穿戴的头盔下沿内,所述下护圈固连在连接柱上,所述下护圈的直径小于上护圈的直径,所述上护圈上开设有缺口,所述下护圈接触并抵接在使用者的肩部,所述上护圈和下护圈内安装有弹性板,所述下护圈、上护圈和连接柱内部为非牛顿流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能够在漂流过程中有效的保护使用者的头部和颈部,并防止使用者出现溺水或呛水的情况。并防止使用者出现溺水或呛水的情况。并防止使用者出现溺水或呛水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上漂流安全保护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安全保护设备
,具体的说是一种水上漂流安全保护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在炎热的夏季,人们乘坐在充气的漂流筏(也称漂流艇)上体验激流而下、瞬息万变的惊险和刺激,使漂流运动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趣味性及刺激性,深受人们的喜爱。
[0003]而在漂流过程中,由于漂流筏一般体积不大,且不具备动力,只能在时而湍急时而平缓的水流中顺流而下,在碰到障碍物或者遇到水中旋涡、落差大的区域时,漂流筏容易出现剧烈振动或者撞击障碍物,导致使用者受到冲击甚至从漂流筏上飞出,与障碍物发生碰撞,或者是出现翻船情况,导致使用者在碰撞时受到损伤或者出现溺水、呛水的问题,同时,在漂流过程中出现碰撞时,头部发生碰撞的可能相较其他身体部位概率更高,并且头部和颈部也是容易受到创伤,出现创伤后的后果也是相对更严重的部位,因此,需要对使用者的头部和颈部进行保护,避免头部、颈部出现创伤以及避免使用者溺水/呛水。
[0004]为此,提供一种水上漂流安全保护设备,在漂流过程中对使用者进行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在漂流过程中对使用者的头部和颈部进行保护的同时避免使用者出现溺水或呛水,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水上漂流安全保护设备。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水上漂流安全保护设备,包括上护圈,所述上护圈上固连有连接柱,所述上护圈上开设有缺口,所述上护圈套接在使用者的头部,所述上护圈卡接在使用者穿戴的头盔下沿内,下护圈,所述下护圈固连在连接柱上,所述下护圈的直径小于上护圈的直径,所述上护圈上开设有缺口,所述下护圈接触并抵接在使用者的肩部,所述上护圈和下护圈内安装有弹性板,所述下护圈、上护圈和连接柱内部为非牛顿流体。
[0007]优选的,所述下护圈包括包裹层和防护管,所述包裹层内包裹的防护管共有多组,所述防护管内填充非牛顿流体,所述下护圈、上护圈和连接柱的结构相同。
[0008]优选的,所述包裹层使用纤维与金属丝编织形成。
[0009]优选的,所述下护圈表面上固定安装有下气囊,所述上护圈上固定安装有上气囊,所述连接柱上固定安装有中间气囊,所述下气囊、中间气囊、上气囊之间相互连通,所述下护圈上固定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内部安装有连通到下气囊中的充气设备和电源。
[0010]优选的,所述上气囊在同等气压下膨胀后的体积大于下气囊在同等气压下膨胀后的体积,所述中间气囊靠近上气囊一端的侧壁的厚度小于中间气囊靠近下气囊一端的侧壁的厚度。
[0011]优选的,所述弹性板位于上气囊与上护圈以及下气囊与下护圈之间,所述弹性板
朝向使用者的内侧面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上均匀开设有三角形切口,所述三角形切口的开口方向朝向使用者。
[0012]优选的,所述下气囊内部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下气囊内部空间分为互不连通的膨胀腔和喷出腔,所述控制器内的充气设备同时向膨胀腔和喷出腔中充气,所述喷出腔上开设有喷出孔,所述上气囊与下气囊的结构相同,所述下气囊的膨胀腔与中间气囊相互连通,所述上气囊中的膨胀腔和喷出腔分别与中间气囊连通。
[0013]优选的,所述喷出孔包括:水平孔,所述水平孔靠近下护圈的缺口处,所述水平孔的喷出方向与使用者的面部朝向方向相同,竖直孔,所述竖直孔的喷出方向与水平孔的喷出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竖直孔的喷出方向为使用者站立时向下的方向。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水上漂流安全保护设备,通过设置上护圈、下护圈和连接柱,通过在三者中填充非牛顿流体,在漂流过程中,出现碰撞时,对使用者的头部和颈部进行保护,避免使用者的头部和颈部受到伤害,并且在未出现碰撞时,不会影响到使用者的动作,保证使用者的体验感。
[0015]2.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水上漂流安全保护设备,通过设置上气囊、下气囊、中间气囊以及开设在上气囊和下气囊上的喷出孔,在使用者落水后,能够快速的使使用者上浮到水面上,并尽可能保证使用者的面部位于水面上,防止使用者出现溺水或呛水的情况,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和体验感。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设备的局部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设备中弹性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设备中安装块和检测线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图6是图2中B处局部放大图;图中:下护圈1、下气囊11、喷出腔111、膨胀腔112、隔板113、包裹层12、防护管13、上护圈2、上气囊21、连接柱3、中间气囊31、控制器4、水平孔5、竖直孔51、安装块6、检测线61、弹性板7、加强筋71、三角切口72。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
[0019]如图1至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水上漂流安全保护设备,包括上护圈2,所述上护圈2上固连有连接柱3,所述上护圈2上开设有缺口,所述上护圈2套接在使用者的头部,所述上护圈2卡接在使用者穿戴的头盔下沿内,
下护圈1,所述下护圈1固连在连接柱3上,所述下护圈1的直径小于上护圈2的直径,所述上护圈2上开设有缺口,所述下护圈1接触并抵接在使用者的肩部,所述上护圈2和下护圈1内安装有弹性板7,所述下护圈1、上护圈2和连接柱3内部为非牛顿流体;在使用的时候,使用者首先将上护圈2卡接到头盔下沿的内部,之后,通过开设的缺口将头盔、上护圈2以及下护圈1穿戴好,通过头盔保护头部的安全,通过上护圈2、连接柱3以及下护圈1保护使用者的颈部,避免使用者在漂流过程中受到冲击后出现碰撞时,使用者的颈部承受过大的外力,导致使用者的颈部受伤;同时,由于上护圈2、下护圈1和连接柱3内部是填充的非牛顿流体,利用其特性,保证在使用者受到冲击时才会使上护圈2、下护圈1和连接柱3立即变硬,产生防护作用,避免对使用者正常使用时的动作产生限制,影响到使用者游玩的体验;同时,由于下护圈1接触并抵接在使用者的肩部,能够保证即便使用者从漂流设备上受到冲击而飞出/冲出,导致使用者头部撞击障碍物时,头部受到的冲击力也能通过连接柱3传递到使用者的肩部,避免使用者的颈椎受到较大的压缩作用力而受到损伤;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上护圈2和下护圈1内安装的弹性板7,使得使用者在穿戴保护设备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将上护圈2和下护圈1从缺口处向两侧拉开,方便使用者的穿戴,并在穿戴完成后,保证上护圈2和下护圈1紧贴在使用者的身上,避免在使用者漂流过程中,由于保护设备与使用者之间存在可以晃动的空隙,影响到保护设备对使用者的保护效果。
[0020]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下护圈1包括包裹层12和防护管13,所述包裹层12内包裹的防护管13共有多组,所述防护管13内填充非牛顿流体,所述下护圈1、上护圈2和连接柱3的结构相同;在使用者进行漂流的时候,由于漂流环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上漂流安全保护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护圈(2),所述上护圈(2)上固连有连接柱(3),所述上护圈(2)上开设有缺口,所述上护圈(2)套接在使用者的头部,所述上护圈(2)卡接在使用者穿戴的头盔下沿内,下护圈(1),所述下护圈(1)固连在连接柱(3)上,所述下护圈(1)的直径小于上护圈(2)的直径,所述上护圈(2)上开设有缺口,所述下护圈(1)接触并抵接在使用者的肩部,所述上护圈(2)和下护圈(1)内安装有弹性板(7),所述下护圈(1)、上护圈(2)和连接柱(3)内部为非牛顿流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水上漂流安全保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护圈(1)包括包裹层(12)和防护管(13),所述包裹层(12)内包裹的防护管(13)共有多组,所述防护管(13)内填充非牛顿流体,所述下护圈(1)、上护圈(2)和连接柱(3)的结构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水上漂流安全保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裹层(12)使用纤维与金属丝编织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水上漂流安全保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护圈(1)表面上固定安装有下气囊(11),所述上护圈(2)上固定安装有上气囊(21),所述连接柱(3)上固定安装有中间气囊(31),所述下气囊(11)、中间气囊(31)、上气囊(21)之间相互连通,所述下护圈(1)上固定安装有控制器(4),所述控制器(4)内部安装有连通到下气囊(11)中的充气设备和电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水上漂流安全保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气囊(21)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盘劲呈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财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