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薄PE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513526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3 2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薄PE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30份的薄膜外层、40份的薄膜中层以及30份的薄膜内层,薄膜外层包括:第一低密度聚乙烯19.5%,第一线性低密度聚乙烯30%,第一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20%,第一中密度聚乙烯30%,第一聚邻苯二甲酰胺0.5%;薄膜中层包括:第二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5%,高密度聚乙烯20%,无规共聚聚丙烯79.5%,第二聚邻苯二甲酰胺0.5%;薄膜内层包括:第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17.5%,第三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20%,第二低密度聚乙烯30%,第二中密度聚乙烯30%,开口剂1%,爽滑剂1%,第三聚邻苯二甲酰胺0.5%。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用性强,能有效解决2C厚度PE薄膜无法保证其热封性能及其热封强度导致资源浪费及成本无法控制的问题。制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薄PE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薄膜
,具体涉及一种减薄PE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复合软包装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复合软包装倾向系列化、多功能以及高性能的方向发展,复合软包装即采用两种以上性质材料复合形成柔性包材,其中,复合软包装中的热封层常采用PE薄膜作为封装层,PE薄膜为聚乙烯薄膜,PE膜具有防潮性,透湿性低,聚乙烯薄膜依据制造方法与控制手段的不同可制合成不同密度程度的聚乙烯与交联聚乙烯不同性能的薄膜,且其伸缩性大,市面上的复合软包装中的PE薄膜为保证其热封强度以及其热封性能常采用厚度4C或更高的薄膜厚度,就轻包装的热封强度以及热封性能比对,厚度为 4C的PE薄膜过厚,复合软包装中采用2C厚度PE薄膜需核定其挺度以及伸缩性能,市面上的制造工艺在进行2C厚度PE薄膜时无法保证其热封性能及其热封强度,因此,丞需一种减薄PE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减薄PE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该减薄PE 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设计合理,能有效解决2C厚度PE薄膜无法保证其热封性能及其热封强度导致资源浪费及成本无法控制的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一种减薄PE薄膜,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30份的薄膜外层、40份的薄膜中层以及30份的薄膜内层,所述薄膜内层的一侧与所述薄膜中层连接,所述薄膜内层与薄膜中层通过三层共挤工艺熔融制成成膜,所述薄膜中层的一侧设置有薄膜外层,所述薄膜中层与薄膜外层通过三层共挤工艺熔融制成成膜;
[0006]其中,形成所述薄膜外层的原料按照含量百分比计包括:第一低密度聚乙烯19.5%,第一线性低密度聚乙烯30%,第一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20%,第一中密度聚乙烯30%,第一聚邻苯二甲酰胺0.5%;其中,形成所述薄膜中层的原料按照含量百分比计包括:第二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5%,高密度聚乙烯 20%,无规共聚聚丙烯79.5%,第二聚邻苯二甲酰胺0.5%;其中,形成所述薄膜内层的原料按照含量百分比计包括:第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17.5%,第三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20%,第二低密度聚乙烯30%,第二中密度聚乙烯30%,开口剂1%,爽滑剂1%,第三聚邻苯二甲酰胺0.5%。
[0007]进一步而言,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薄膜外层、薄膜中层以及薄膜内层的复合厚度为0.018

0.022mm。
[0008]进一步而言,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薄膜外层、薄膜中层以及薄膜内层的厚度比为3:4:3。
[0009]进一步而言,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低密度聚乙烯为中海壳牌LDPE 2426N,所述第二低密度聚乙烯为中海壳牌LDPE 2426K;所述第一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为茂名石化
LLDPE7042,所述第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为卡塔尔LLDPEQ2018H;所述第一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为艾克森美孚MLLDPE1327CA,所述第二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为艾克森美孚MLLDPE1327CA,所述第三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为日本普瑞曼SP0540;所述第一中密度聚乙烯以及第二中密度聚乙烯为北欧化工2310;所述高密度聚乙烯为泰国7000F。
[0010]进一步而言,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聚邻苯二甲酰胺、第二聚邻苯二甲酰胺以及第三聚邻苯二甲酰胺为北京亚伦PPA

A1058;所述无规共聚聚丙烯为北欧化工RB707CF。
[0011]进一步而言,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低密度聚乙烯以及第二低密度聚乙烯的熔融指数介于3.9

4.1g/10min,所述第一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以及第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熔融指数介于1.9

2.1g/10min,所述第一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第二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以及第三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熔融指数介于1.2

1.4g/10min,所述第一中密度聚乙烯以及第二中密度聚乙烯的熔融指数介于0.15

0.25g/10min。
[0012]一种减薄PE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3]S1:取用低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以及聚邻苯二甲酰胺依据配比进行均匀混合后投料至三层共挤吹膜机的外层料斗;
[0014]S2:取用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无规共聚聚丙烯以及聚邻苯二甲酰胺依据配比进行均匀混合后投料至三层共挤吹膜机的中层料斗;
[0015]S3:取用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开口剂、爽滑剂以及聚邻苯二甲酰胺依据配比进行均匀混合后投料至三层共挤吹膜机的内层料斗;
[0016]S4:所述三层共挤吹膜机的内层螺杆、中层螺杆以及外层螺杆依据设定温度进行制模工作,制得薄膜外层、薄膜中层以及薄膜内层;
[0017]S5:所述三层共挤吹膜机取S4制得的薄膜外层、薄膜中层以及薄膜内层进行吹膜工作,所述三层共挤吹膜机的膜头处通入气体并挤出吹胀成膜,制得PE 薄膜。
[0018]进一步而言,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内层螺杆及其料筒的工作温度介于 180

185℃,所述中层螺杆及其料筒的工作温度介于205

210℃,所述外层螺杆及其料筒的工作温度介于190

195℃;所述三层共挤吹膜机的膜头的工作温度介于200

205℃。
[0019]进一步而言,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三层共挤吹膜机的吹胀比为 1:1.3

1:1.8。
[00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1]采用薄膜外层、薄膜中层以及薄膜内层紧密贴合的连接结构,其由外至内依次为薄膜外层、薄膜中层以及薄膜内层,所述薄膜外层、薄膜中层以及薄膜内层的组成成份不均等,依据30份的薄膜外层、40份的薄膜中层以及30份的薄膜内层组成的PE薄膜挺度性能优,成本消耗量低。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
[0023]术语“连接”应作为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0024]术语“C”应视作为应用于对塑料薄膜厚度的单位阐述,1C为0.01mm。
[0025]术语“熔融指数”应视作为熔流指数,全称熔液流动指数,为一种用于标识塑胶材料加工时的流动性的数值,具体的说,塑料粒熔化为塑料流体时,在 10分钟内且位于一定温度及压力下,通过标准口模毛细管的体积,其常用MVR 表示,单位为cm/10min。
[0026]术语“吹胀比”应视作为吹塑薄膜时,吹胀管膜直径和口膜直径之比。
[0027]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薄PE薄膜,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30份的薄膜外层、40份的薄膜中层以及30份的薄膜内层,所述薄膜内层的一侧与所述薄膜中层连接,所述薄膜内层与薄膜中层通过三层共挤工艺熔融制成成膜,所述薄膜中层的一侧设置有薄膜外层,所述薄膜中层与薄膜外层通过三层共挤工艺熔融制成成膜;其中,形成所述薄膜外层的原料按照含量百分比计包括:第一低密度聚乙烯19.5%,第一线性低密度聚乙烯30%,第一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20%,第一中密度聚乙烯30%,第一聚邻苯二甲酰胺0.5%;其中,形成所述薄膜中层的原料按照含量百分比计包括:第二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5%,高密度聚乙烯20%,无规共聚聚丙烯79.5%,第二聚邻苯二甲酰胺0.5%;其中,形成所述薄膜内层的原料按照含量百分比计包括:第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17.5%,第三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20%,第二低密度聚乙烯30%,第二中密度聚乙烯30%,开口剂1%,爽滑剂1%,第三聚邻苯二甲酰胺0.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薄PE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外层、薄膜中层以及薄膜内层的复合厚度为0.018

0.022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减薄PE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外层、薄膜中层以及薄膜内层的厚度比为3:4:3。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减薄PE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低密度聚乙烯为中海壳牌LDPE 2426N,所述第二低密度聚乙烯为中海壳牌LDPE 2426K;所述第一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为茂名石化LLDPE7042,所述第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为卡塔尔LLDPE Q2018H;所述第一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为艾克森美孚MLLDPE1327CA,所述第二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为艾克森美孚MLLDPE1327CA,所述第三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为日本普瑞曼SP0540;所述第一中密度聚乙烯以及第二中密度聚乙烯为北欧化工2310;所述高密度聚乙烯为泰国7000F。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减薄PE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邻苯二甲酰胺、第二聚邻苯二甲酰胺以及第三聚邻苯二甲酰胺为北京亚伦PPA

A1058;所述无规共聚聚丙烯为北欧化工RB707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壮盛金华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德燊环保包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