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50176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9:26
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电池单体包括:壳体,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端盖,覆盖第一开口;第二端盖,覆盖第二开口;多个电极组件,设置在壳体内且沿第一方向排列;其中,壳体开设有用于向电池单体内部注入电解液的注液孔,沿注液孔的轴向,注液孔与相邻两个电极组件之间的间隙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本申请在壳体上设置注液孔,注液孔与相邻两个电极组件之间的间隙至少部分投影重叠,电解液经注液孔进入相邻两个电极组件之间的间隙,向两侧的电极组件浸润,有效提高电解液浸润速度,从而提高整体电池单体的注液效率。池单体的注液效率。池单体的注液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节能减排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电动车辆由于其节能环保的优势成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动车辆而言,电池技术又是关乎其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0003]为了满足汽车高电压、长续航里程的要求并具有更低的成本,通过增加单体电池的长度来提高单体电池能量密度,但现有长电池单体存在注液效率低的问题,不利于提高电池生产及维护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该电池单体能够有效提高注液效率。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包括:壳体,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端盖,覆盖所述第一开口;第二端盖,覆盖所述第二开口;多个电极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其中,所述壳体开设有用于向所述电池单体内部注入电解液的注液孔,沿所述注液孔的轴向,所述注液孔与相邻两个所述电极组件之间的间隙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0006]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壳体内沿第一方向排列多个电极组件,有效提高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同时,在壳体上设置注液孔,且沿注液孔的轴向,注液孔与相邻两个电极组件之间的间隙至少部分投影重叠,这样,经注液孔向壳体内注入电解液后,电解液可以经注液孔进入相邻两个电极组件之间的间隙,并在间隙内分流,沿第一方向同时向两侧的电极组件内浸润,浸润速度快,有效提高整体电池单体的注液效率,达到快速注液的效果。
[0007]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壁,所述注液孔设置于所述第一壁;所述电池单体还包括: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壁和所述多个电极组件之间,所述缓冲件具有朝向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多个所述电极组件抵接,所述缓冲件用于缓冲所述多个电极组件在所述壳体内的振动。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电池单体的壳体内设置缓冲件,缓冲件与多个电极组件抵接,能够有效缓冲电极组件在壳体内的震动,降低电极组件因与壳体、注液孔碰撞而发生损坏的风险,有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安全性能。
[0009]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壁包括本体和凸部,所述本体具有面向所述多个电极组件的第二表面,所述凸部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注液孔贯穿所述凸部,所述缓冲件开设有用于避让所述凸部的避让孔。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壁设置凸部,注液孔贯穿凸部,有利于提高注液孔的孔深,便于在注液孔加装密封塞等结构件;缓冲件设置有避让凸部的避让孔且凸部穿设于避让孔内,这样的设计可有效避免缓冲件与注液孔形成位置干涉,保证注液孔注液的通畅性。
[0011]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凸部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高度小于3mm。
[0012]上述技术方案中,凸部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高度小于3mm,以在保证注液孔深度的同时保证凸部的抗力强度,降低凸部意外受力产生变形而造成注液孔失效的风险;同时,避免凸部占用过多壳体内部空间,有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
[0013]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凸部与所述电极组件之间具有预设间距。
[0014]上述技术方案中,凸部与电极组件之间具有预设间距,即注液孔的朝向电极组件的端部与电极组件之间具有预设间隙,一方面,预设间距的设置能够有效降低注液阻力,提高注液孔进液的顺畅性;另一方面,电极组件与缓冲件抵接,所以预设间距的存在能够避免凸部与电极组件接触,从而有效防止因凸部与电极组件碰撞而使电极组件损坏的问题产生,有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安全性能及使用寿命。
[0015]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预设间距为0.05mm~20mm。
[0016]上述技术方案中,预设间距为0.05mm~20mm,如果预设间距过小,则无法有效降低注液阻力,且无法完全规避电极组件与凸部碰撞的风险,如果预设间距过大,则会占用壳体内过多空间,影响电池单体的空间利用率,从而影响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本申请预设间距为0.05mm~20mm,能够在有效规避电极组件与凸部碰撞的风险、有效保证注液顺畅的同时避免浪费壳体内过多空间,保证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
[0017]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池单体还包括:泄压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泄压机构被配置为在所述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或温度达到阈值时以泄放所述内部压力。
[0018]上述技术方案中,电池单体设置有泄压机构,泄压机构能够在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达到阈值时泄放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提高电池单体的安全性能。
[0019]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注液孔的孔径为2mm至3mm。
[0020]上述技术方案中,注液孔的孔径为2mm至3mm,注液孔的孔径过小会影响注液效率,并且会增加用于封堵注液孔的封堵件的制造和组装难度;而如果注液孔孔径过大,会存在较大的材料成本浪费,从而增加整个电池单体的制造成本,本申请将注液孔的孔径限制在2mm至3mm之间,可在有效保证注液效率的同时避免浪费过多材料成本,并保证生产、组装的便捷性。
[0021]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间隙的宽度为0.05mm至20mm。
[0022]上述技术方案中,间隙的宽度为0.05mm至20mm,如果间隙过小,无法形成通畅的电解液的流通通道,直接影响电解液注液效率及效果,如果预设间距过大,则会占用壳体内过多空间,影响电池单体的空间利用率,从而影响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本申请将间隙控制在0.05mm~20mm之间,能够在有效保证电解液过液及流通的顺畅性的同时避免浪费壳体内过多空间,保证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
[0023]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注液孔的孔径与所述间隙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的比值为0.1至60。
[0024]上述技术方案中,注液孔的孔径与间隙的沿第一方向的宽度的比值控制在0.1至60,有利于有效保证注液的顺畅性。
[0025]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多个电极组件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端盖的第一电极组件和靠近所述第二端盖的第二电极组件;所述电池单体还包括:极性相反的第一电极端子和第二电极端子,所述第一电极端子和所述第二电极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一端盖且与所述
第一电极组件电连接;极性相反的第三电极端子和第四电极端子,所述第三电极端子和所述第四电极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二端盖且与所述第二电极组件电连接。
[0026]上述技术方案中,设置电极端子形成电池单体的电能输出端,电池单体的电能从电极组件输送至电极端子,经电极端子输送至电池单体的外部。
[0027]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箱体;以及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电池单体,所述电池单体容纳于所述箱体内。
[0028]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如以上方案所述的电池,所述电池用于提供电能。
附图说明
[00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端盖,覆盖所述第一开口;第二端盖,覆盖所述第二开口;多个电极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其中,所述壳体开设有用于向所述电池单体内部注入电解液的注液孔,沿所述注液孔的轴向,所述注液孔与相邻两个所述电极组件之间的间隙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壁,所述注液孔设置于所述第一壁;所述电池单体还包括: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壁和所述多个电极组件之间,所述缓冲件具有朝向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多个所述电极组件抵接,所述缓冲件用于缓冲所述多个电极组件在所述壳体内的振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包括本体和凸部,所述本体具有面向所述多个电极组件的第二表面,所述凸部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注液孔贯穿所述凸部,所述缓冲件开设有用于避让所述凸部的避让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高度小于3mm。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与所述电极组件之间具有预设间距。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间距为0.05mm~20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新祥林蹬华陈龙黄守君郑于炼王鹏金海族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