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生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49624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9: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植生系统,包含埋设的基底架构、设置于基底架构上的环境设施、及引水系统。基底架构包含:种植区块,其具有表面接触基底架构外的环境;涵水区块,由第一涵水粒料充填而成,设置于种植区块下;入水区块,其具有表面接触环境,且连接涵水区块,配置以收集环境中落下的水资源并导入涵水区块;以及隔绝区块,由疏水或隔水材料充填而成,设置于种植区块与涵水区块之间。环境设施包含:遮蔽棚,相隔地覆盖种植区块,且配置将环境中对应植生系统落下的水资源导引至入水区块。引水系统配置以自涵水区块抽取水资源并引至种植区块。以自涵水区块抽取水资源并引至种植区块。以自涵水区块抽取水资源并引至种植区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植生系统


[0001]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植生系统。具体而言,本新型是关于一种具有涵水区块的植生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人类与自然共存发展的概念兴起,对环境友善的绿能系统、环境科技及循环经济亦日趋受到重视。因此,各种可减少消耗资源、减少消耗能量、减少污染、可回收及再利用各种资源、减少废弃物产生、改造土壤或环境、可有效利用空闲空间、与生态或环境共生等的技术以及整合系统逐渐成为重点的开发方向。另外,有鉴于能源与资源的耗损以及人力的缺乏,亦希望能够建立可自给自足,甚至可自主供电的系统,以开创绿色产业的发展,并促进能源及资源的永续平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植生系统,其包含埋设的基底架构、设置于基底架构上的环境设施、以及引水系统。基底架构包含:种植区块,其具有表面接触基底架构外的环境;涵水区块,由第一涵水粒料充填而成,设置于种植区块之下;入水区块,其具有表面接触环境,且连接涵水区块,配置以收集环境中落下的水资源并导入涵水区块;以及隔绝区块,由疏水或隔水材料充填而成,设置于种植区块与涵水区块之间。环境设施包含:遮蔽棚,相隔地覆盖种植区块,且配置将环境中对应植生系统落下的水资源导引至入水区块。引水系统配置以自涵水区块抽取水资源并引至种植区块。
[0004]于一实施例中,该环境设施进一步包含:一太阳能系统,其具有至少一太阳能板,配置以收集该环境中的光资源并转换为电力。
[0005]于一实施例中,该至少一太阳能板设置于该遮蔽棚上,且该至少一太阳能板之间具有至少一间隔于重力方向上对应该遮蔽棚。
[0006]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涵水粒料具有超过5%的孔隙率及吸水率且具有介于4.75mm与50mm之间的粒径。
[0007]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涵水粒料为营建剩余土石方中的红砖及混凝土块,经回收及碎解而制成。
[0008]于一实施例中,该种植区块是由一植栽用土充填而成,且其中:该植栽用土包含一第二涵水粒料、一泥饼材料,其中,该第二涵水粒料具有超过 5%的孔隙率及吸水率且具有介于0.075mm与4.75mm之间的粒径,该泥饼材料具有低于5%的孔隙率及吸水率且具有小于0.075mm的粒径。
[0009]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二涵水粒料为营建剩余土石方中的红砖及混凝土块,经回收及碎解而制成。
[0010]于一实施例中,该植栽用土进一步包含一第三涵水粒料,该第三涵水粒料具有超过5%的孔隙率及吸水率且具有介于4.75mm与25mm之间的粒径,且其中,该第三涵水粒料所
占比例不超过40%。
[0011]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三涵水粒料为营建剩余土石方中的红砖及混凝土块,经回收及碎解而制成。
[0012]于一实施例中,该种植区块与该隔绝区块之间的界面具有相对于水平面的一倾斜坡度,使得灌流该种植区块时能够沿着该种植区块产生重力流。
[0013]于一实施例中,该种植区块连通该入水区块,使得在该种植区块中产生的重力流能够将水资源导引至该入水区块。
[0014]于一实施例中,该基底架构进一步包含界定该种植区块、该涵水区块、该入水区块或其组合设置的空间的一支持结构,且该支持结构是由一泥饼材料或粘土所充填而成,且其中,该泥饼材料具有小于5%的孔隙率及吸水率且具有小于0.075mm的粒径。
[0015]于一实施例中,该泥饼材料为营建剩余土石方中的泥浆块,经回收及碎解洗选而制成。
[0016]于一实施例中,该支持结构具有设置于该涵水区块之下的一底盘部、及围绕该涵水区块且自该底盘部突出的一侧墙部,且其中,该侧墙部具有越朝向该底盘部就越接近该涵水区块内部且越厚的倾斜坡度。
[0017]于一实施例中,该入水区块充填有一第四涵水粒料,该第四涵水粒料具有超过5%的孔隙率及吸水率且具有介于4.75mm与25mm之间的粒径。
[0018]于一实施例中,该第四涵水粒料为营建剩余土石方中的红砖及混凝土块,经回收及碎解而制成。
[0019]于一实施例中,该入水区块设置有一水质监控放流系统,该水质监控放流系统具有:一储水部,对该环境开放并配置以承接及储存水资源,具选择性开关的一入水通道及一放流通道,该入水通道连接至该涵水区块,且该放流通道连通至该植生系统之外;以及一检测部,检测被该储水部承接的水资源的水质,该储水部依据该检测部的检测结果选择性开关该放流通道,并依据该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及该涵水区块的储水量选择性开关该入水通道。
[0020]于一实施例中,该储水部充填有一第四涵水粒料,该第四涵水粒料具有超过5%的孔隙率及吸水率且具有介于4.75mm与25mm之间的粒径。
[0021]于一实施例中,该隔绝区块的该疏水或隔水材料为一泥饼材料,且其中,该泥饼材料具有小于5%的孔隙率及吸水率且具有小于0.075mm的粒径。
[0022]于一实施例中,该泥饼材料为营建剩余土石方中的泥浆块,经回收及碎解洗选而制成。
[0023]于一实施例中,该遮蔽棚具有拱形屋顶,且该拱形屋顶的端缘连接至一斜坡通道,该斜坡通道引领重力流导向该入水区块落下。
[0024]于一实施例中,该遮蔽棚的屋顶具有倾斜坡度,且该遮蔽棚的屋顶于重力方向上的低点端缘连接至一斜坡通道,该斜坡通道引领重力流导向该入水区块落下。
[0025]于一实施例中,该引水系统包含埋设于该涵水区块内的至少一集水管、连通该至少一集水管的至少一虹吸立管、以及用以自该至少一集水管经该至少一虹吸立管抽水的一抽水马达。
[0026]于一实施例中,该植生系统的该基底架构是建构于废弃鱼塭中。
[0027]依据本技术的各实施例所提供的植生系统,可直接自所在环境收集所需的资源,例如水资源,并保存及/或转换所收集的资源来自主供应使用。因此,依据本新型的各实施例所提供的植生系统可实现至少一部分的自给自足,并可在减少能源及资源消耗下栽种植物并绿化环境,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并可同时改善或提升环境或生活质感。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植生系统的装配示意图。
[0029]图2为本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植生系统的剖视示意图。
[0030]图3为本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种植区块的植栽用土的组成示意图。
[0031]图4为本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种植区块的植栽用土的组成示意图。
[0032]图5为本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植生系统的剖视示意图。
[0033]图6为本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植生系统的立体斜视图。
[0034]图7为本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植生系统的剖视示意图。
[0035]图8为本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植生系统的剖视示意图。
[0036]图9为本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植生系统的剖视示意图。
[0037]图10为本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植生系统可能设置实施的场景示意图。
[0038]图11为本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植生系统设置于闲置鱼塭中的应用情境的示意图。
[0039]主要元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埋设的一基底架构、设置于该基底架构上的一环境设施、以及一引水系统,其中,该基底架构包含:一种植区块,其具有表面接触该基底架构外的环境;一涵水区块,由一第一涵水粒料充填而成,设置于该种植区块之下;一入水区块,其具有表面接触该环境,且连接该涵水区块,配置以收集该环境中落下的水资源并导入该涵水区块;以及一隔绝区块,由一疏水或隔水材料充填而成,设置于该种植区块与该涵水区块之间;其中,该环境设施包含:一遮蔽棚,相隔地覆盖该种植区块,且配置将该环境中对应该植生系统落下的水资源导引至该入水区块,且其中,该引水系统配置以自该涵水区块抽取水资源并引至该种植区块。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环境设施进一步包含:一太阳能系统,其具有至少一太阳能板,配置以收集该环境中的光资源并转换为电力。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太阳能板设置于该遮蔽棚上,且该至少一太阳能板之间具有至少一间隔于重力方向上对应该遮蔽棚。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涵水粒料具有超过5%的孔隙率及吸水率且具有介于4.75mm与50mm之间的粒径。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涵水粒料为营建剩余土石方中的红砖及混凝土块,经回收及碎解而制成。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种植区块是由一植栽用土充填而成,且其中:该植栽用土包含一第二涵水粒料、一泥饼材料,其中,该第二涵水粒料具有超过5%的孔隙率及吸水率且具有介于0.075mm与4.75mm之间的粒径,该泥饼材料具有低于5%的孔隙率及吸水率且具有小于0.075mm的粒径。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涵水粒料为营建剩余土石方中的红砖及混凝土块,经回收及碎解而制成。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植栽用土进一步包含一第三涵水粒料,该第三涵水粒料具有超过5%的孔隙率及吸水率且具有介于4.75mm与25mm之间的粒径,且其中,该第三涵水粒料所占比例不超过40%。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涵水粒料为营建剩余土石方中的红砖及混凝土块,经回收及碎解而制成。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种植区块与该隔绝区块之间的界面具有相对于水平面的一倾斜坡度,使得灌流该种植区块时能够沿着该种植区块产生重力流。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种植区块连通该入水区块,使得在该种植区块中产生的重力流能够将水资源导引至该入水区块。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基底架构进一步包含界定该种植区
块、该涵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聪铭蓝隆宽
申请(专利权)人:兴磊资源回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