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壳体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9268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9:11
一种电连接器的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周向壁以及抵接弹片。所述周向壁包括对接空间,所述对接空间用以沿对接方向收容对接连接器。所述抵接弹片包括第一抵接部以及第一固定部,其中所述第一抵接部凸伸入所述对接空间中且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相抵接;其中,所述周向壁还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固定部铆接固定于所述安装孔中。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充分利用了所述周向壁的厚度,降低了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摩擦,提高了所述壳体组件的可靠性。组件的可靠性。组件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的壳体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的壳体组件,属于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的一些电连接器(例如SFP连接器)通常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由若干片金属板片拼接而成。所述壳体组件位于电连接器的前部以导引和至少部分收容对接连接器。
[0003]为了改善接地效果以及增大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插拔力,所述壳体组件通常设有若干抵接弹片。然而,当所述对接连接器拔出时,容易将所述抵接弹片勾出,从而导致产品失效。如何对所述抵接弹片进行固定,以降低被所述对接连接器勾出的风险,是所属
的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靠性较高的电连接器的壳体组件。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的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0006]周向壁,所述周向壁包括对接空间,所述对接空间用以沿对接方向收容对接连接器;以及
[0007]抵接弹片,所述抵接弹片包括第一抵接部以及第一固定部,其中所述第一抵接部凸伸入所述对接空间中且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相抵接,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所述第一抵接部;
[0008]其中,所述周向壁还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固定部位于所述抵接弹片在上下方向上的上部和/或下部,所述上下方向与所述对接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安装孔中。
[0009]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安装孔的形状相对应。
[0010]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位于所述抵接弹片的所述上部的第一固定凸片以及位于所述抵接弹片的所述下部的第二固定凸片,所述第一固定凸片与所述第二固定凸片在所述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安装孔包括第一安装孔以及第二安装孔,其中所述第一固定凸片铆接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中,所述第二固定凸片铆接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孔中。
[0011]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固定部未凸伸入所述对接空间中。
[0012]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周向壁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顶壁以及底壁,其中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顶壁以及所述底壁共同围成所述对接空间;
[0013]所述安装孔设于所述第二侧壁上。
[0014]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对接空间左右并排布置的插接空间,所述第二侧壁位于所述对接空间以及所述插接空间的中间;
[0015]所述抵接弹片包括第二抵接部以及第二固定部,其中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二抵接部凸伸入所述插接空间中,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夹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贴靠在一起且共同固定于所述安装孔中。
[0016]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抵接弹片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抵接部以及所述第二抵接部的前端缘,所述前端缘与所述第二侧壁相抵接。
[0017]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位于所述抵接弹片的所述上部的第一固定凸片以及位于所述抵接弹片的所述下部的第二固定凸片,所述第一固定凸片靠近所述顶壁,所述第二固定凸片靠近所述底壁,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所述第一固定凸片和所述第二固定凸片分别铆接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所述第一固定凸片和所述第二固定凸片。
[0018]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
[0019]周壁,所述周壁包括第一壁部、第二壁部、第三壁部以及第四壁部,其中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二壁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三壁部与所述第四壁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壁部、所述第二壁部、所述第三壁部以及所述第四壁部共同围成收容空间;以及
[0020]散热器,所述散热器沿与所述对接方向相反的方向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
[0021]所述周壁包括第一限位凸起、第二限位凸起、第三限位凸起以及限位弹片,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三限位凸起以及所述限位弹片均向内凸伸入所述收容空间中,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用以限制所述散热器向上移动,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用以限制所述散热器向下移动,所述第三限位凸起用以限制所述散热器向前移动,所述限位弹片用以在所述散热器安装到位后限制所述散热器向后移动。
[0022]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抵接弹片为电磁屏蔽片。
[0023]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通过在所述周向壁上设置安装孔,并将所述第一固定部铆接固定于所述安装孔中,充分利用了所述周向壁的厚度,降低了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摩擦,提高了所述壳体组件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上时的立体示意图。
[0025]图2是图1的右视图。
[0026]图3是图1的主视图。
[0027]图4是图1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0028]图5是图4的主视图。
[0029]图6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0030]图7是图6的主视图。
[0031]图8是散热器的立体示意图。
[0032]图9是图8的主视图。
[0033]图10是图8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34]图11是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在去除图2中的外壳体后的主视图。
[0035]图12是图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中导光元件被分离出来。
[0036]图13是图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中抵接弹片被分离出来。
[0037]图14是图13中一个抵接弹片的俯视图。
[0038]图15是图13的左视图。
[0039]图16是图13的右视图。
[0040]图17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外壳体在分离后的左视图。
[0041]图18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外壳体在分离后的右视图。
[0042]图19是图18进一步分解后的左视图。
[0043]图20是图17进一步分解后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地对本技术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果存在若干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当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说明,不同附图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内容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与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产品和/或方法的例子。
[0045]在本技术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或“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的壳体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100)包括:周向壁(7),所述周向壁(7)包括对接空间(201),所述对接空间(201)用以沿对接方向(A)收容对接连接器;以及抵接弹片(33),所述抵接弹片(33)包括第一抵接部(331)以及第一固定部(333),其中所述第一抵接部(331)凸伸入所述对接空间(201)中且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相抵接,所述第一固定部(333)连接所述第一抵接部(331);其中,所述周向壁(7)还设有安装孔(70),所述第一固定部(333)位于所述抵接弹片(33)在上下方向上的上部和/或下部,所述上下方向与所述对接方向(A)垂直,所述第一固定部(333)固定于所述安装孔(70)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壳体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333)与所述安装孔(70)的形状相对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壳体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333)包括位于所述抵接弹片(33)的所述上部的第一固定凸片(3331)以及位于所述抵接弹片(33)的所述下部的第二固定凸片(3332),所述第一固定部(333)的所述第一固定凸片(3331)与所述第一固定部(333)的所述第二固定凸片(3332)在所述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安装孔(70)包括第一安装孔(701)以及第二安装孔(702),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333)的所述第一固定凸片(3331)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孔(701)中,所述第一固定部(333)的所述第二固定凸片(3332)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孔(702)中。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壳体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333)未凸伸入所述对接空间(201)中。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壳体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向壁(7)包括第一侧壁(71)、第二侧壁(72)、顶壁(11)以及底壁(73),其中所述第一侧壁(71)与所述第二侧壁(72)相对设置,所述顶壁(11)与所述底壁(73)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71)、所述第二侧壁(72)、所述顶壁(11)以及所述底壁(73)共同围成所述对接空间(201);所述安装孔(70)设于所述第二侧壁(72)上。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壳体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100)还包括与所述对接空间(201)左右并排布置的插接空间(202),所述第二侧壁(72)位于所述对接空间(201)以及所述插接空间(202)的中间;所述抵接弹片(33)包括第二抵接部(332)以及第二固定部(334),其中所述第一抵接部(331)与所述第二抵接部(332)对称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白玉黄斌郭荣哲陈宏基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