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支护装置及支护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47799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8: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隧道支护装置及支护方法,让第一伸缩杆可转动地设置于基础平台上,并且在第一伸缩杆的另一端设置支护组件,同时让支护组件与待支护隧道壁之间间隔设置,另外在将喷锚组件设置在支护组件上。通过对第一伸缩杆的伸缩长度的控制,使得支护组件能够与待支护隧道壁之间间隔设置并形成待支护空间,然后利用喷锚组件向待支护空间内喷入砼并形成支护结构,能够保证喷射到待支护隧道壁上的砼均停留于待支护隧道面上,不会因发生溅落而导致砼被浪费的缺陷,解决了采用喷射砼的方式对待支护隧道壁进行支护时产生的砼溅落,导致砼超耗严重以及因超耗严重的缺陷。耗严重的缺陷。耗严重的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隧道支护装置及支护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隧道支护装置及支护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修建隧道时,需要经过开挖,初期支护、二次衬砌等工艺。相关技术中,在对隧道进行初期支护时,存在隧道喷射混凝土超耗严重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隧道支护装置及支护方法,旨在解决在对隧道进行初期支护时,存在隧道喷射混凝土超耗严重的问题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隧道支护装置,所述隧道包括待支护隧道壁以及与所述待支护隧道壁接触的掌子面;
[0005]所述隧道支护装置包括:
[0006]基础平台,所述基础平台沿朝向所述掌子面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隧道内;以及
[0007]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第一伸缩杆、支护组件和喷锚组件,所述第一伸缩杆的一端绕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基础平台,所述转动轴沿所述隧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护组件连接,所述支护组件的支护面与所述待支护隧道壁间隔设置,以在所述支护面与所述待支护隧道壁之间形成待支护空间,所述喷锚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护组件上,且所述喷锚组件朝向所述待支护空间设置。
[0008]可选地,所述待支护隧道壁包括多个在所述隧道的周向上依次阵列排布的支护段,所述支护面与所述支护段正对且间隔设置。
[0009]可选地,所述支护组件包括连接平台、第二伸缩杆和模板,所述连接平台设置于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另一端,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平台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模板连接,所述模板具有所述支护面;
[0010]其中,所述喷锚组件设置于所述连接平台。
[0011]可选地,所述第二伸缩杆包括至少三个,至少三个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一端均与所述连接平台背离所述第一伸缩杆的一侧侧壁铰接,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另一端均与所述模板铰接。
[0012]可选地,至少三个所述第二伸缩杆呈椎体排布,且所述椎体朝远离所述连接平台的方向呈渐扩设置。
[0013]可选地,所述支护面为弧形面或者矩形面。
[0014]可选地,所述喷锚组件包括:
[0015]与所述连接平台连接的机械臂;以及,
[0016]设置于所述机械臂的喷砼件,所述喷砼件的喷砼端朝向所述待支护空间。
[0017]可选地,所述支护机构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支护机构关于所述转动轴对称
设置。
[0018]基于相同的专利技术构思,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隧道支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9]将待支护隧道壁划分成多个施工段,并从多个施工段中确定出当前施工段;
[0020]调整第一伸缩件相对于基础平台的角度以及自身的长度,以使支护组件与所述当前施工段形成当前待支护空间;
[0021]利用喷锚组件对所述当前待支护空间进行喷砼支护,得到当前支护段;
[0022]从多个施工段中未支护的施工段中确定出下一施工段,将所述下一施工段作为所述当前施工段,并返回执行调整第一伸缩件相对于基础平台的角度以及自身的长度,以使支护组件与所述当前施工段形成当前待支护空间,形成隧道支护结构。
[0023]基于相同的专利技术构思,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隧道支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4]将待支护隧道壁划分成多个施工段,并从多个施工段中确定出两个当前施工段;其中,两个所述当前施工段沿所述隧道的长度延伸方向呈对称设置;
[0025]同步调整两个第一伸缩件相对于基础平台的角度以及自身的长度,以使两个支护组件与两个对应的所述当前施工段形成当前待支护空间;
[0026]同时利用两个喷锚组件对所述当前待支护空间进行喷砼支护,得到当前支护段;
[0027]从多个施工段中未支护的施工段中确定出两个下一施工段,将两个所述下一施工段作为所述当前施工段,并返回执行同步调整两个第一伸缩件相对于基础平台的角度以及自身的长度,以使两个支护组件与两个对应的所述当前施工段形成当前待支护空间,形成隧道支护结构。
[0028]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基础平台,让基础平台沿朝向掌子面的方向可移动的设置在隧道中,并且在基础平台上设置由第一伸缩杆、支护组件和喷锚组件共同组成的支撑机构,让第一伸缩杆的一端绕沿隧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于基础平台上,并且在第一伸缩杆的另一端设置支护组件,同时让支护组件与待支护隧道壁之间间隔设置,另外在将喷锚组件设置在支护组件上。在使用时,通过对第一伸缩杆的伸缩长度的控制,使得支护组件能够与待支护隧道壁之间间隔设置并形成待支护空间,然后利用喷锚组件向待支护空间内喷入砼并形成支护结构,使得本专利技术在使用时能够保证喷射到待支护隧道壁上的砼均停留于待支护隧道面上,不会因发生溅落而导致砼被浪费的缺陷,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在采用喷射砼的方式对待支护隧道壁进行支护时产生的砼溅落,导致砼超耗严重以及因超耗严重的缺陷。
附图说明
[00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0]图1为本专利技术示例的一种隧道支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2为图1中A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3为图1中示例的支护组件的平面布置结构示意图;
[0033]图4为本专利技术缩回状态结构示意图;
[0034]图5为本专利技术旋转状态结构示意图;
[0035]图6为本专利技术旋转至下一施工段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7为本专利技术支撑在下一施工段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8为本专利技术示例的一种隧道支护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38]图9为本专利技术示例的一种隧道支护方法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0039]附图标号说明:
[0040]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待支护隧道壁110待支护空间200基础平台321连接平台300支撑机构322第二伸缩杆310第一伸缩杆323模板320支护组件331机械臂330喷锚组件332喷砼件
[0041]本专利技术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3]需要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包括待支护隧道壁以及与所述待支护隧道壁接触的掌子面;所述隧道支护装置包括:基础平台,所述基础平台沿朝向所述掌子面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隧道内;以及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第一伸缩杆、支护组件和喷锚组件,所述第一伸缩杆的一端绕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基础平台,所述转动轴沿所述隧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护组件连接,所述支护组件的支护面与所述待支护隧道壁间隔设置,以在所述支护面与所述待支护隧道壁之间形成待支护空间,所述喷锚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护组件上,且所述喷锚组件朝向所述待支护空间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支护隧道壁包括多个在所述隧道的周向上依次阵列排布的支护段,所述支护面与所述支护段正对且间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组件包括连接平台、第二伸缩杆和模板,所述连接平台设置于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另一端,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平台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模板连接,所述模板具有所述支护面;其中,所述喷锚组件设置于所述连接平台。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隧道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伸缩杆包括至少三个,至少三个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一端均与所述连接平台背离所述第一伸缩杆的一侧侧壁铰接,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另一端均与所述模板铰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隧道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三个所述第二伸缩杆呈椎体排布,且所述椎体朝远离所述连接平台的方向呈渐扩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隧道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面为弧形面或者矩形面。7.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坤明段武全徐浩魏辉孙宁王生兵冀卫青李朝成李娴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