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致豪专利>正文

螺线管致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6430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8: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螺线管致动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线圈,线圈的中心形成有空心通道,空心通道内活动设置有芯轴,芯轴可在通电线圈产生的电磁作用下沿芯轴第一端部指向芯轴第二端部的轴线方向移动;芯轴上设置有第一永磁组件,第一永磁组件的磁场设置方向与线圈通电后产生的电磁场方向一致,以增大芯轴移动时受到的推力,靠近第一永磁组件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永磁组件,第二永磁组件与第一永磁组件之间形成有排斥力,排斥力的方向为芯轴第二端部指向芯轴第一端部的方向,以促使线圈断电后芯轴自动复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螺线管致动器能增大芯轴推力和移动速度,芯轴可自动复位,不需额外增加线圈工作的电压和电流,节能环保。保。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螺线管致动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气元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螺线管致动器。

技术介绍

[0002]螺线管致动器是一种包含有线圈和可移动芯轴的电气元件,利用线圈通电产生的电磁力,驱动芯轴沿磁场方向进行移动。由于线圈断电后,已经移动位置的芯轴无法自动复位,因此现有的螺线管致动器通常会在芯轴上连接复位弹簧。当线圈通电时,电磁力驱动芯轴移动,同时芯轴压缩弹簧,使弹簧储存弹性势能;当线圈断电后,弹簧伸长,释放弹性势能,并带动芯轴一同复位。芯轴移动的推力大小通常与线圈通电电流的大小及绕线圈数相关,线圈通电电流越大、绕线圈数越多,线圈产生的磁场越强,电磁力越大,对芯轴的推力也就越大。
[0003]现有的螺线管致动器虽然能够实现芯轴的移动和复位效果,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由于线圈通电产生的电磁力既要推动芯轴移动,同时又要克服弹簧对芯轴移动产生的阻力,使弹簧储存弹性势能,因此芯轴所受到的推力大大减小,即芯轴的固定强度减弱,影响了螺线管致动器工作状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通过增大电流或增加线圈绕线圈数的方式,虽然能够提高芯轴的推力和移动速度,但不仅会造成电能的浪费,还会增大线圈和螺线管致动器的体积,不利于产品整体性能的优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螺线管致动器,通过设置永磁体组件,既能够使芯轴自动复位,同时增大了芯轴的推力。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螺线管致动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线圈,线圈的中心形成有空心通道,空心通道内活动设置有芯轴,芯轴可在通电线圈产生的电磁作用下沿芯轴第一端部指向芯轴第二端部的轴线方向移动;芯轴上设置有第一永磁组件,第一永磁组件的磁场设置方向与线圈通电后产生的电磁场方向一致,以增大芯轴移动时受到的推力,靠近第一永磁组件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永磁组件,第二永磁组件与第一永磁组件之间形成有排斥力,排斥力的方向为芯轴第二端部指向芯轴第一端部的方向,以促使线圈断电后芯轴自动复位。
[0006]进一步,第二永磁组件的磁场设置方向与线圈通电后产生的电磁场方向一致。
[0007]进一步,第一永磁组件和第二永磁组件靠近线圈设置,以使第一永磁组件的磁场和第二永磁组件的磁场与线圈通电后产生的电磁场相互叠加。
[0008]进一步,在芯轴的轴线方向上,第一永磁组件到芯轴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永磁组件到芯轴第二端部的距离,以使第二永磁组件对第一永磁组件产生的排斥力的方向为沿芯轴第二端部指向芯轴第一端部的方向。
[0009]进一步,第一永磁组件的磁力大于第二永磁组件的磁力。
[0010]进一步,第一永磁组件的厚度大于第二永磁组件的厚度。
[0011]进一步,线圈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线圈的第一端部靠近芯轴的第一端部设
置,线圈的第二端部靠近芯轴的第二端部设置,第一永磁组件固定设置在芯轴的第一端部上,第二永磁组件靠近线圈的第一端部设置。
[0012]进一步,第二永磁组件为中空形永磁体,中空形永磁体固定设置在壳体靠近芯轴第一端部的位置上,中空形永磁体环绕设置在芯轴和第一永磁组件的外部。
[0013]进一步,第一永磁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永磁体,至少两个永磁体沿芯轴的轴向方向相互重叠设置。
[0014]进一步,第二永磁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永磁体,至少两个永磁体以芯轴的轴线为中心线,旋转对称设置。
[0015]进一步,芯轴的第一端部延伸至线圈及壳体的外部设置,使第一永磁组件位于壳体外;第二永磁组件贴合设置在壳体靠近芯轴第一端部的端面上,位于壳体外。
[0016]本技术的螺线管致动器具有以下优点:
[0017]1、线圈通电时,芯轴周围产生的电磁场强度增大,使芯轴的推力增大、移动速度更快,螺线管致动器的工作状态更加稳定可靠;
[0018]2、线圈断电时,芯轴可自动复位,且复位功能不影响芯轴移动时的推力和速度;
[0019]3、在实现芯轴复位效果和提高芯轴推力及移动速度的前提下,不需要额外增加线圈的工作电压和工作电流,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螺线管致动器在未通电状态下的剖视图。
[0021]图2为本技术中的第一永磁组件和第二永磁组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的螺线管致动器在通电状态下的剖视图。
[0023]图4为本技术的螺线管致动器的实施例一的仰视图。
[0024]图5为本技术的螺线管致动器的实施例二的仰视图。
[0025]图6为本技术的螺线管致动器的实施例三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更好的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螺线管致动器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27]本技术的螺线管致动器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导向座,导向座与壳体共同围成一个容置腔室,容置腔室内设置有环形线圈。环形线圈的中心部位形成有空心通道,空心通道内活动设置有柱状芯轴,芯轴的第一端部远离导向座设置,芯轴的第二端部活动嵌设在导向座内;线圈通电时可产生电磁场,芯轴在电磁的作用下,在芯轴的轴线方向上,可沿芯轴第一端部指向芯轴第二端部的方向进行移动;导向座可对芯轴的移动方向起导向作用,同时导向座与外壳能够将线圈通电后产生的磁力封闭在容置腔室内。
[0028]芯轴上设置有第一永磁组件,在靠近第一永磁组件的位置处还设置有第二永磁组件,第二永磁组件相对于线圈位置固定不动。第一永磁组件产生的磁力与第二永磁组件产生的磁力之间形成相互排斥的排斥力,排斥力可对芯轴产生一个推力,该推力的方向为芯轴第二端部指向芯轴第一端部的方向。当线圈停止通电时,线圈产生的电磁力消失,此时已经发生位置移动的芯轴可在排斥力所形成的推力作用下复位。
[0029]优选地,第一永磁组件的磁场方向与线圈通电后产生的电磁场方向一致,且第一永磁组件靠近线圈设置,第一永磁组件的磁场能够与线圈通电后产生的电磁场相互叠加,提升芯轴所受到的磁场作用的强度,进而使芯轴受到的推力增大、移动速度增快。
[0030]优选地,第二永磁组件的磁场方向与线圈通电后产生的电磁场方向一致,且第二永磁组件靠近线圈和第一永磁组件设置,第二永磁组件的磁场能够与线圈通电后产生的电磁场以及第一永磁体的磁场相互叠加,进一步提升芯轴所受到的磁场作用的强度,增大芯轴的推力和移动速度。
[0031]具体的,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螺线管致动器包括圆柱形的壳体1,壳体1内部形成有容置腔室,环形线圈2固定设置在容置腔室内,贴靠壳体1的内壁设置,芯轴3为细长的棒状结构,嵌设在线圈2中心部位的空心通道中。芯轴3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线圈2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线圈2的第一端部靠近芯轴3的第一端部设置,线圈2的第二端部靠近芯轴3的第二端部设置。当线圈2通电时,线圈2产生的电磁力可推动芯轴3在空心通道中移动,移动方向为沿芯轴3第一端部指向芯轴3第二端部的方向。
[0032]进一步,壳体1靠近芯轴3第二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线管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线圈,线圈的中心形成有空心通道,空心通道内活动设置有芯轴,芯轴可在通电线圈产生的电磁作用下沿芯轴第一端部指向芯轴第二端部的轴线方向移动;芯轴上设置有第一永磁组件,第一永磁组件的磁场设置方向与线圈通电后产生的电磁场方向一致,以增大芯轴移动时受到的推力,靠近第一永磁组件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永磁组件,第二永磁组件与第一永磁组件之间形成有排斥力,排斥力的方向为芯轴第二端部指向芯轴第一端部的方向,以促使线圈断电后芯轴自动复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线管致动器,其特征在于,第二永磁组件的磁场设置方向与线圈通电后产生的电磁场方向一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线管致动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永磁组件和第二永磁组件靠近线圈设置,以使第一永磁组件的磁场和第二永磁组件的磁场与线圈通电后产生的电磁场相互叠加。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线管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在芯轴的轴线方向上,第一永磁组件到芯轴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永磁组件到芯轴第二端部的距离,以使第二永磁组件对第一永磁组件产生的排斥力的方向为沿芯轴第二端部指向芯轴第一端部的方向。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线管致动器,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致豪
申请(专利权)人:张致豪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