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油气井的跨临界二氧化碳的储能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物理储能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油气井的跨临界二氧化碳的储能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全球“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减碳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了实现废弃资源的再利用,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现有技术中已有学者提出将二氧化碳进行捕获,随后在废弃的洞穴、矿井或油气井中封存,由于油、气的逐年开采,在各地都形成了大量的废弃油气井,这些井具有承压能力高、深度大、规模大等特点,能够适宜对二氧化碳的存储,但是整体成本较高,且无法产生直接的经济收益。
[0003]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减碳的推进,一方面是对现有二氧化碳的减碳,一方面是减少新的二氧化碳的产生,因此新能源发电是就成为电力改革的主要趋势。在新能源利用过程中,其固有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导致其难以满足电网需求,为了能够将新能源并网和应用,储能技术也随之有了快速的发展。对于较大规模的能量存储,还是需要依赖于物理储能,在现有的物理储能技术中,压缩气体储能技术以其可靠性高而备受关注,但是其需要较大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油气井的跨临界二氧化碳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高压膨胀机(1)、换热器(2)、低压膨胀机(3)、气冷器(4)、液态二氧化碳储罐(5)、节流阀(6)、蒸发集液装置(7)、压缩机(8)、循环增压装置(9)和单油气井(10);所述单油气井(10)的出气口连接高压膨胀机(1)入口;所述高压膨胀机(1)出口通过换热器(2)冷流体管路与低压膨胀机(3)入口连通;所述低压膨胀机(3)出口与气冷器(4)热侧管路入口连接;所述气冷器(4)热侧管路出口连接液态二氧化碳储罐(5)入口;所述蒸发集液装置(7)上部入口通过节流阀(6)连接液态二氧化碳储罐(5)的出口,蒸发集液装置(7)上部出口连接压缩机(8)入口;所述压缩机(8)出口连接循环增压装置(9)进气口;所述循环增压装置(9)排气口连接单油气井(10)进气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油气井(10)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设置有内置隔板(11);内置隔板(11)宽度与单油气井(10)内径相当;出气口管路上设置有分离装置(15),用于油气分离。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油气井(10)的出气口通过再热管路连接增压机(12)入口,所述增压机(12)出口连接换热器(2)热侧管路入口,换热器(2)热侧管路出口连接单油气井(10)进气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冷器(4)中热侧管路内流体压力大于二氧化碳临界点压力;所述气冷器(4)冷侧管路出口连接热罐(13),热罐(13)通过蒸发集液装置(7)底部换热管路连接冷罐(14),冷罐(14)连接气冷器(4)冷侧管路入口;气冷器(4)中冷热流体换热采用逆流换热布置方式;蒸发集液装置(7)底部设置有排液出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态二氧化碳储罐(5)顶部设置冷却回路,所述的冷却回路包括依次连接冷却回路压缩机(16)、冷却回路换热器(17)和冷却回路膨胀机(18),冷却回路压缩机(16)的入口和冷却回路膨胀机(18)出口分别连接液态二氧化碳储罐(5)顶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增压装置(9)包括第一气液罐(91)、第二气液罐(92)、泵(93)、超级电容储能模块(95)和供电调节系统(94);并联设置的第一气液罐(91)和第二气液罐(92)底部通过泵(93)连通,顶部分别经进气管路连接进气口,经排气管路连接排气口;供电调节系统(94)的输入端连接供电电源,输出端分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焕然,贺新,李丞宸,葛刚强,张宇飞,王壮杰,令兰宁,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