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雾化器主机配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56096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7: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雾化器主机配合结构,包括主机和雾化器,所述主机包括外壳、开设于外壳的配合插槽、设于外壳内并位于配合插槽下方的电控组件、及安装于外壳一侧并与电控组件电连接的电源;所述雾化器包括壳体、设于壳体内的储油腔、设于外壳内并连通于储油腔的导油座、连接于导油座的雾化组件、及密封底座,所述密封底座设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雾化组件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主机与雾化器之间配合位置设置了进气间隙,将进气间隙连通了雾化器和主机,在使用时可保证气体流动性,方便电控组件控制雾化组件加热形成烟雾,雾化效果好,雾化效率高。雾化效率高。雾化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雾化器主机配合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雾化
,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器主机配合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电子雾化器结构一般包括主机和雾化器,主机用于供电和控制连接雾化器,雾化器内设置烟油和雾化结构。其中,现有的市场上的电子雾化器的主机和雾化器配合结构一般导气稳定性较差,影响吸食口感,故可针对现有的主机和雾化器配合结构做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在主机与雾化器之间配合位置设置了进气间隙,将进气间隙连通了雾化器和主机,在使用时可保证气体流动性,方便电控组件控制雾化组件加热形成烟雾,雾化效果好,雾化效率高的雾化器主机配合结构。
[0004]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雾化器主机配合结构,包括主机,所述主机包括外壳、开设于外壳的配合插槽、设于外壳内并位于配合插槽下方的电控组件、及安装于外壳一侧并与电控组件电连接的电源;雾化器,所述雾化器包括壳体、设于壳体内的储油腔、设于外壳内并连通于储油腔的导油座、连接于导油座的雾化组件、及密封底座,所述密封底座设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雾化组件接触;所述密封底座位于第一电极两侧设有第一磁吸元件,所述配合插槽对应第一电极设有第二电极、对应第一磁吸元件设有第二磁吸元件,所述第二电极与电控组件电连接,所述配合插槽底部设有进气间隙,所述外壳对应进气间隙开设有进气孔,所述密封底座开设有导气孔,所述导气孔连通至雾化组件,所述电控组件开设有气动孔,所述气动孔连通至进气间隙和进气孔。
[0005]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外壳底部设有固定底板,所述固定底板将电控组件固定在外壳内部。
[0006]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电控组件包括固定安装于外壳内部并与固定底板连接的固定支架、安装于固定支架的控制板、及安装于控制板的气动感应器,所述气动感应器连通于气动孔。
[0007]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控制板设有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延伸至固定底板,所述充电接口用于电源充电。
[0008]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壳体一侧设有注油槽,所述注油槽安装有注油塞。
[0009]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壳体设有气嘴,所述气嘴连通有气道,所述气道延伸并连接至导油座,所述雾化组件与密封底座之间形成有雾化腔,所述导油座设有一导气槽,所述导气槽连通至气道。
[0010]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导油座包括座体、及套设于座体的密封外罩,所述导油座开设有导油槽,所述导油槽将储油腔与雾化组件连通。
[0011]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雾化组件包括置于导油座内的储油棉、连接于导油座的金属支架、安装于金属支架的导油棉、及设于金属支架并与导油棉贴合的雾化片,所述导油棉背离雾化片一面与储油棉贴合。
[0012]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金属支架设有用于将导油棉压紧的压紧弹片,所述压紧弹片将导油棉压紧贴合于雾化片。
[0013]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雾化片为晶元发热体,所述雾化片表面均布且贯通设有雾化微孔、及设于雾化片且背离导油棉一面的发热线路。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相比现有的电子雾化器配合结构,本技术在主机与雾化器之间配合位置设置了进气间隙,将进气间隙连通了雾化器和主机,在使用时可保证气体流动性,方便电控组件控制雾化组件加热形成烟雾,雾化效果好,雾化效率高。具体是,设置了主机,及雾化器,所述主机包括外壳、开设于外壳的配合插槽、设于外壳内并位于配合插槽下方的电控组件、及安装于外壳一侧并与电控组件电连接的电源;所述雾化器包括壳体、设于壳体内的储油腔、设于外壳内并连通于储油腔的导油座、连接于导油座的雾化组件、及密封底座,所述密封底座设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雾化组件接触;所述密封底座位于第一电极两侧设有第一磁吸元件,所述配合插槽对应第一电极设有第二电极、对应第一磁吸元件设有第二磁吸元件,所述第二电极与电控组件电连接,所述配合插槽底部设有进气间隙,所述外壳对应进气间隙开设有进气孔,所述密封底座开设有导气孔,所述导气孔连通至雾化组件,所述电控组件开设有气动孔,所述气动孔连通至进气间隙和进气孔。通过两组电极的接触实现电接触连接,方便控制雾化,同时设置磁吸元件进行吸附连接,结构连接稳定。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雾化器主机配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雾化器主机配合结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图1中雾化器主机配合结构的雾化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图3中雾化器的雾化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主机1、外壳11、进气孔111、固定底板112、配合插槽12、第二电极121、第二磁吸元件122、进气间隙123、电控组件13、气动孔131、固定支架132、控制板133、充电接口133a、气动感应器134、电源14;
[0021]雾化器2、壳体21、注油槽211、气嘴212、气嘴213、气道214、储油腔22、导油座23、座体231、密封外罩232、雾化组件24、储油棉241、金属支架242、压紧弹片242a、导油棉243、雾化片244、雾化微孔244a、发热线路244b、密封底座25、第一电极251、第一磁吸元件252、导气孔253。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2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002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0025]如图1~图4所示,一种雾化器主机配合结构,设置了主机1,及雾化器2,所述主机1包括外壳11、开设于外壳11的配合插槽12、设于外壳11内并位于配合插槽12下方的电控组件13、及安装于外壳11一侧并与电控组件13电连接的电源14;所述雾化器2包括壳体21、设于壳体21内的储油腔22、设于外壳11内并连通于储油腔22的导油座23、连接于导油座23的雾化组件24、及密封底座25,所述密封底座25设有第一电极251,所述第一电极251与雾化组件24接触;所述密封底座25位于第一电极251两侧设有第一磁吸元件252,所述配合插槽12对应第一电极251设有第二电极121、对应第一磁吸元件252设有第二磁吸元件122,所述第二电极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雾化器主机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机,所述主机包括外壳、开设于外壳的配合插槽、设于外壳内并位于配合插槽下方的电控组件、及安装于外壳一侧并与电控组件电连接的电源;雾化器,所述雾化器包括壳体、设于壳体内的储油腔、设于外壳内并连通于储油腔的导油座、连接于导油座的雾化组件、及密封底座,所述密封底座设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雾化组件接触;所述密封底座位于第一电极两侧设有第一磁吸元件,所述配合插槽对应第一电极设有第二电极、对应第一磁吸元件设有第二磁吸元件,所述第二电极与电控组件电连接,所述配合插槽底部设有进气间隙,所述外壳对应进气间隙开设有进气孔,所述密封底座开设有导气孔,所述导气孔连通至雾化组件,所述电控组件开设有气动孔,所述气动孔连通至进气间隙和进气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主机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底部设有固定底板,所述固定底板将电控组件固定在外壳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主机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组件包括固定安装于外壳内部并与固定底板连接的固定支架、安装于固定支架的控制板、及安装于控制板的气动感应器,所述气动感应器连通于气动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主机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板设有充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旺李博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克莱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