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四肢肌肉负重训练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5173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6: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四肢肌肉负重训练筒,属于训练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夹持部和配重部;夹持部上开设有轴向设置的夹持孔,夹持部内腔设有与夹持孔侧壁接触的弹性夹持组件;配重部上开设有与夹持孔连通的贯穿孔,配重部内腔设有配重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的负重训练筒在进行训练时,可使训练者的小腿或者小臂伸入夹持孔和贯穿孔中,夹持部上的弹性夹持组件挤压夹持孔的侧壁从而固定在训练者的肢体上,并且不会导致过度夹持。配重部与夹持部连接,其内腔设有配重块来使训练者负重,在训练过程中配重块不会因训练者的动作变化而在配重部的内腔发生位置变化,并且可根据训练强度选择不同规格的配重部与夹持部进行连接。格的配重部与夹持部进行连接。格的配重部与夹持部进行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四肢肌肉负重训练筒


[0001]本技术涉及训练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四肢肌肉负重训练筒。

技术介绍

[0002]负重训练是以增加肌肉强度及体积为目的的运动训练。使用不同部位骨骼肌组织的收缩(向心收缩或离心收缩)产生力量,抗衡重力(通常指哑铃、杠铃及其他器械之重量或阻力),使肌肉得到锻炼。针对人体不同的肌肉群组,有不同的重量训练动作。现有技术中通常选用沙袋来进行负重训练,但是传统的沙袋需要通过绳索缠绕紧绑在腿部才能进行固定,绑松了在一定时间后容易发生掉落,绑紧了又容易对骨骼发育和血液流通造成负面影响。并且在进行训练动作时,沙袋内部的颗粒沙自身发会发生一定的位置变化,从而导致训练效果有限。因此,现有技术存在沙袋在负重训练时固定效果有限,并且沙颗粒容易发生移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四肢肌肉负重训练筒,以解决现有沙袋在负重训练时固定效果有限,并且沙颗粒容易发生移动的问题。
[0004]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四肢肌肉负重训练筒,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夹持部和配重部;夹持部上开设有轴向设置的夹持孔,夹持部内腔设有与夹持孔侧壁接触的弹性夹持组件;配重部上开设有与夹持孔连通的贯穿孔,配重部内腔设有配重块。
[0006]本技术的的负重训练筒在进行训练时,可使训练者的小腿或者小臂伸入夹持孔和贯穿孔中,夹持部上的弹性夹持组件挤压夹持孔的侧壁从而固定在训练者的肢体上,并且不会导致过度夹持。配重部与夹持部连接,其内腔设有配重块来使训练者负重,在训练过程中配重块不会因训练者的动作变化而在配重部的内腔发生位置变化,并且可根据训练强度选择不同规格的配重部与夹持部进行连接。
[0007]进一步地,上述弹性夹持组件包括:位于夹持部内腔的弹片以及一端与弹片中段连接的弹簧,弹簧的另一端与夹持部的内壁连接,弹片的两端分别与夹持部的内壁连接,弹片的中段与夹持孔的侧壁接触。
[0008]进一步地,上述弹性夹持组件的数量为多组,每组弹性夹持组件等距环形分布在夹持孔外侧。
[0009]进一步地,上述夹持部的底端边缘设有外凸块,配重部的顶端设有与外凸块连接的内凸块。
[0010]进一步地,上述外凸块的内壁开设有内螺纹,内凸块的外壁开设有相适配的外螺纹,外凸块和内凸块通过螺纹连接。
[0011]进一步地,上述外凸块和内凸块卡接配合。
[0012]进一步地,上述贯穿孔的内径大于夹持孔的内径。
[0013]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1)本技术的的负重训练筒在进行训练时,可使训练者的小腿或者小臂伸入夹持孔和贯穿孔中,夹持部上的弹性夹持组件挤压夹持孔的侧壁从而固定在训练者的肢体上,并且不会导致过度夹持。配重部与夹持部连接,其内腔设有配重块来使训练者负重,在训练过程中配重块不会因训练者的动作变化而在配重部的内腔发生位置变化,并且可根据训练强度选择不同规格的配重部与夹持部进行连接。
[0015](2)本技术环形设置有多组弹性加持组件,并且每组弹性夹持组件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可有限避免对夹持孔以及训练者的肢体进行全方位的夹持固定,避免对骨骼发育以及血液流通造成负面影响。
[0016](3)本技术通过弹簧对弹片进行顶紧,当训练者肢体伸入夹持孔时,会挤压弹片并压缩弹簧,使得弹簧和弹片能够同时挤压夹持孔以及训练者的肢体,从而保证整体装置能够紧固夹持在训练者的肢体上。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四肢肌肉负重训练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夹持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夹持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配重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0

夹持部;11

夹持孔;12

弹性夹持组件;121

弹片;122

弹簧;13

外凸块;20

配重部;21

贯穿孔;22

配重块;23

内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23]参考图1,一种四肢肌肉负重训练筒,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夹持部10和配重部20。
[0024]参照图2,夹持部10上开设有轴向设置的夹持孔11,夹持部10内腔设有与夹持孔11侧壁接触的弹性夹持组件12。夹持孔11的侧壁选用柔性材质,其可在弹性夹持组件12或者训练者肢体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内径变化。当训练者需要进行负重训练时,可将小腿或者小臂伸入到夹持孔11中。弹性夹持组件12包括:位于夹持部10内腔的弹片121以及一端与弹片121中段连接的弹簧122,弹簧122的另一端与夹持部10的内壁连接。当弹片121挤压弹簧122使其压缩时,弹簧122可同时对弹片121施加一定的弹性张力。弹片121的两端分别与夹持部10的内壁连接,弹片121的中段与夹持孔11的侧壁接触,当夹持孔11的内径发生变化时,弹片121的相对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0025]参照图3,弹性夹持组件12的数量为四组,四组弹性夹持组件12分别等距环形设置在夹持孔11的外侧。并且弹片121的端部呈一定的扇形,扇形上的外弧线段与夹持部10的内壁连接,扇形上的内弧线段与夹持孔11的侧壁接触。每组弹性夹持组件12的弹片121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可有限避免对夹持孔11以及训练者的肢体进行全方位的夹持固定,避免对骨骼发育以及血液流通造成负面影响。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弹性夹持组件12的数量还可以是二、三、五组等。
[0026]参照图2和图4,夹持部10的底端边缘设有外凸块13,配重部20的顶端设有与外凸块13连接的内凸块23。外凸块13的内壁开设有内螺纹,内凸块23的外壁开设有相适配的外螺纹,外凸块13和内凸块23可以通过螺纹连接。此外,外凸块13和内凸块23还可以是卡接配合。夹持部10和配重部20的可拆卸连接,方便根据训练者的训练强度更换不同重量的配重部20。
[0027]参照图4,配重部20上开设有与夹持孔11连通的贯穿孔21,使得训练者的肢体同样能够穿过贯穿孔21,并且贯穿孔21的内径大于夹持孔11的内径,避免贯穿孔21的内壁与训练者肢体接触从而对训练者造成不适。
[0028]配重部20的内腔设有配重块22,配重块22根据配重部20的内腔大小进行适应性的设计,使得配重块22在训练者进行动作变化时与配重部20发生相对位置变化。配重块22与配重部20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也可以在配重部20的底端设置底盖(图中未示出),打开底盖方便配重块22的装卸,关闭底盖可防止配重块22从配重部20的内腔滑出。
[002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四肢肌肉负重训练筒,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夹持部(10)和配重部(20);所述夹持部(10)上开设有轴向设置的夹持孔(11),所述夹持部(10)内腔设有与所述夹持孔(11)侧壁接触的弹性夹持组件(12);所述配重部(20)上开设有与所述夹持孔(11)连通的贯穿孔(21),所述配重部(20)内腔设有配重块(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肢肌肉负重训练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夹持组件(12)包括:位于所述夹持部(10)内腔的弹片(121)以及一端与所述弹片(121)中段连接的弹簧(122),所述弹簧(122)的另一端与所述夹持部(10)的内壁连接,所述弹片(12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夹持部(10)的内壁连接,所述弹片(121)的中段与所述夹持孔(11)的侧壁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肢肌肉负重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洪飞
申请(专利权)人: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