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悬浮轴承的轴向磁轴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4525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6: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磁悬浮轴承的轴向磁轴承结构,属于磁悬浮轴承技术领域。包括转子组件和定子组件,对于电励磁磁阻式轴向磁轴承结构,转子组件包括转轴及套装在转轴上的转子轭;定子组件包括定子磁极、定子励磁线圈以及隔磁环。定子磁极和转子轭对应位置均开有相同数量相同结构的齿,并错开一定位置。在定子磁极中插入永磁体可以构成混合励磁磁阻式轴向磁轴承结构。合并中间两个齿型结构且取消掉隔磁环,整个圆筒分成四个定子磁极,可以构成轴径向磁轴承。本发明专利技术取消了传统轴向磁轴承的推力盘结构,有效解决了装配与不易动平衡校准的问题,轴向推力也与齿数成近似的正比关系,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合理选择齿间偏移位置,可以得到较好的位移刚度性能。得到较好的位移刚度性能。得到较好的位移刚度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磁悬浮轴承的轴向磁轴承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磁悬浮轴承
,更具体地,涉及磁悬浮轴承的轴向磁轴承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磁悬浮轴承技术是利用定、转子之间的电磁力,将转子悬浮于空间中,从而避免定转子之间的机械接触,是一种高性能的新型轴承。由于定转子之间没有机械摩擦,轴承转子可以承受很高的转速,具有寿命长、能耗低、无润滑、无污染等优点,在高速、真空及超洁净等特殊的应用场合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0003]传统的轴向磁轴承,利用推力盘结构与电励磁产生的磁场之间的电磁力来提供轴向承载力,然而该结构中推力盘的存在使得轴向磁轴承轴向长度过大,存在安装困难、拆卸不方便、动平衡校验不准等问题,限制了其发展与应用。而现有的一些采用气隙磁导变化来解决该问题的磁轴承结构,其轴向最大承载力较小,且具有较大的负位移刚度,控制性能较差。
[0004]在中国专利CN103939465B公开的一种单自由度轴向磁轴承中,通过轴向移动时,励磁电流的改变,使得转子轭两端磁通变化,实现轴向悬浮力的改变,从而实现轴向平稳控制。该专利取消了推力盘结构,解决了部分推力盘引入的工程加工问题,但是该结构仅仅依靠转子轭两端的磁通变化来产生电磁力,磁极有效的接触面积不大,轴向承载力较小、易造成一边极身过饱和,同时发生偏移时偏移处的气隙磁导变小,电磁力变大,具有较差的位移刚度。此外,该结构仅仅在转子轭的两端受力,易产生波动,受力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磁悬浮轴承的轴向磁轴承结构,旨在取消推力盘结构,同时发生轴向偏移时,气隙不发生变化,使得轴向磁轴承的加工工艺变得简单,解决了动平衡难以校准、加工成本较高、不便于集成到系统中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磁悬浮轴承的轴向磁轴承结构,所述轴向励磁结构为电励磁磁阻式轴向磁轴承,包括转子组件和定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包括转轴1及套装在转轴1上的转子轭2;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四个定子磁极301、302、303、304、被定子磁极301、302、303、304包围空间内的两个定子励磁线圈401、402,以及隔磁环5。隔磁环5顶部与定子磁极301、302、303、304顶部对齐,底部与定子磁极301、302、303、304齿底部对齐。定子磁极301、302、303、304最底端和转子轭2的最顶部之间留有工作气隙。定子磁极301、302、303、304和转子轭2上均开有小齿。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定子磁极301、302、303、304和转子轭2上所开齿的数量和齿形结构相同,且齿宽齿距比在0.2

0.8之间,齿距气隙比在10

100之间,每极下的齿数N≥2。定子磁极301、302、303、304上的齿和转子轭2上的齿之间错开一定的距离。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定子励磁线圈401、402采用环形结构,转子轭2、定子磁极301、302、303、304和隔磁环5均采用圆筒结构。定子磁极301、302、303、304和转
子轭2采用铁磁材料,隔磁环5采用非铁磁材料。
[0009]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磁悬浮轴承的轴向磁轴承结构,所述磁轴承结构为混合励磁磁阻式轴向磁轴承,包括转子组件和定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包括转轴8及套装在转轴8上的转子轭901、902、903;所述定子组件包括两个定子磁极1001、1002、定子磁极1001、1002包围空间内的定子励磁线圈1101、1102以及永磁体12。定子磁极1001、1002最底端和转子轭901、902、903的最顶部之间留有工作气隙。定子磁极1001、1002和转子轭901、902上均开有小齿。永磁体12内嵌在定子中,底部与定子磁极1001、1002齿底部对齐。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定子磁极1001、1002和转子轭901、902上所开齿的数量和齿形结构相同,且齿宽齿距比在0.2

0.8之间,齿距气隙比在10

100之间,每极下的齿数N≥2。定子磁极1001、1002上的齿和转子轭901、902上的齿之间错开一定的距离。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定子励磁线圈1101、1102采用环形结构,转子轭901、902、903和定子磁极1001、1002均采用圆筒结构。定子磁极1001、1002和转子轭901、902、903采用铁磁材料,永磁体12采用径向充磁方式。
[0012]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磁悬浮轴承的轴向磁轴承结构,所述磁轴承结构为轴径向复合电励磁磁轴承,包括转子组件和定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包括转轴15及套装在转轴15上的转子轭1601、1602、1603;所述定子组件包括两个轴向磁轴承的定子磁极1701、1702、被定子磁极1701、1702包围空间内的两个定子励磁线圈2001、2002、四个径向磁轴承的定子磁极18以及四个缠绕在径向磁轴承的定子磁极18上的励磁线圈19,轴向磁轴承的定子磁极1701、1702和四个径向磁轴承的定子磁极18最底端和转子轭1601、1602、1603的最顶部之间留有工作气隙。轴向磁轴承的定子磁极1701、1702和转子轭1601、1602上均开有小齿。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轴向磁轴承的定子磁极1701、1702和转子轭1601、1602上所开齿的数量和齿形结构相同,且齿宽齿距比在0.2

0.8之间,齿距气隙比在10

100之间,每极下的齿数N≥2。轴向磁轴承的定子磁极1701、1702和转子轭1601、1602上的齿之间错开一定的距离。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轴向磁轴承定子励磁线圈2001、2002采用环形结构,径向磁轴承定子励磁线圈19缠绕在磁极上,转子轭1601、1602、1603、定子磁极1701、1702均采用圆筒结构。定子磁极1701、1702和转子轭1601、1602、1603采用铁磁材料。。
[0015]通过本专利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以下有益效果:
[0016]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磁悬浮轴承的轴向磁轴承结构,将传统的推力盘结构通过定转子上开齿来替代,实现了定转子间没有重合部分,使得轴向磁轴承的加工简便,提高了动平衡校验的准确性,也使得磁轴承整体的轴向长度减小。励磁一定的情况下,轴向承载力与齿数近似成线性关系,通过齿数的调整,能够灵活的调整轴向承载力。同时,定转子齿错开合理的角度时,可以得到正的位移刚度。
[0017]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磁悬浮轴承的轴向磁轴承结构,可采用混合励磁方式,使得轴向磁轴承所需的绕组数减小,从而减小整体的体积,同时也可以大大减小发热,提高整体的效率。
[0018]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磁悬浮轴承的轴向磁轴承结构,可集成为轴径向复合电励磁磁轴承,轴向磁轴承能够为径向磁轴承提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磁悬浮轴承的轴向磁轴承结构,所述轴向磁轴承结构为电励磁磁阻式轴向磁轴承,包括转子组件和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组件包括转轴(1)及套装在转轴(1)上的转子轭(2);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四个定子磁极(301、302、303、304)、定子磁极(301、302、303、304)包围空间内的两个定子励磁线圈(401、402)以及隔磁环(5);隔磁环(5)顶部与定子磁极(301、302、303、304)顶部对齐,底部与定子磁极(301、302、303、304)齿底部对齐;定子磁极(301、302、303、304)最底端和转子轭(2)的最顶部之间留有工作气隙;定子磁极(301、302、303、304)和转子轭(2)上均开有小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向磁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定子磁极(301、302、303、304)和转子轭(2)上所开齿的数量和齿形结构相同,且齿宽齿距比为0.2~0.8,齿距气隙比为10~100,每极下的齿数N≥2;定子磁极(301、302、303、304)上的齿和转子轭(2)上的齿之间错开预设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向磁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定子励磁线圈(401、402)采用环形结构,转子轭(2)、定子磁极(301、302、303、304)和隔磁环(5)均采用圆筒结构;定子磁极(301、302、303、304)和转子轭(2)采用铁磁材料,隔磁环(5)采用非铁磁材料。4.一种磁悬浮轴承的轴向磁轴承结构,所述轴向磁轴承结构为混合励磁磁阻式轴向磁轴承,包括转子组件和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组件包括转轴(8)及套装在转轴(8)上的转子轭(901、902、903);所述定子组件包括两个定子磁极(1001、1002)、定子磁极(1001、1002)包围空间内的定子励磁线圈(1101、1102)以及永磁体(12);定子磁极(1001、1002)最底端和转子轭(901、902)的最顶部之间留有工作气隙;定子磁极(1001、1002)和转子轭(901、902)上均开有小齿;永磁体(12)内嵌在定子中,底部与定子磁极(1001、1002)齿底部对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轴向磁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定子磁极(1001、10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才勇陆锦涛秦成宇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