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2920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6:04
一种炒锅,具有底壁、围绕底壁的侧壁以及连接于侧壁的锅柄,其中侧壁以平行锅柄的直线为界,区分成位于直线两侧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在垂直直线且通过底壁的几何中心的截面中,第一部分与底壁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二部分与底壁之间的夹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炒锅具有易于翻炒食材的优点。炒食材的优点。炒食材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炒锅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厨房用具,尤其涉及一种炒锅。

技术介绍

[0002]为配合中华料理的翻炒动作,传统炒锅的锅底大多设计成弧状且锅底较深,以便使用者下铲翻炒食材。另外,传统炉台的高度也会特别针对传统炒锅的特征而设计,以便使用者能以最顺手的角度下铲。
[0003]然而,如图1所示,在西式厨具普及后,由于西式炉台S的高度较传统炉台高,加上传统炒锅W的锅底较深,导致使用者U在西式炉台S上使用传统炒锅W时,还需刻意将手臂A抬高才能顺利下铲。长期下来,这样的动作很容易造成不适,导致许多人改用西式平底锅料理。然而,如图2所示,因为西式平底锅F的锅壁PW大多较为陡直,且底部B呈平坦状,所以在下铲时,锅铲SP须以大角度的转折闪避锅壁PW并滑入底部B,转折过程手柄部常形成跷跷板的上下动作,操作上仍不顺手。因此,部分使用者U改以反拿锅铲SP的方式在西式平底锅F内推动食材,但这样的操作和中华料理的翻炒动作相差甚远,无疑对料理方式造成诸多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炒锅,以具有易于翻炒食材的优点。
[0005]本技术所提供的炒锅具有底壁、围绕底壁的侧壁以及连接于侧壁的锅柄,其中侧壁以平行锅柄的直线为界,区分成位于直线两侧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在垂直直线且通过底壁的几何中心的截面中,第一部分与底壁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二部分与底壁之间的夹角。
[0006]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部分的最大高度小于第二部分的最大高度。
[0007]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部分的最大高度等于第二部分的最大高度。
[0008]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直线通过底壁的几何中心。
[0009]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锅柄与直线重叠。
[001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锅柄连接于第二部分。
[0011]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炒锅更具有沿平行直线的方向延伸的支撑壁,连接于底壁与局部的第一部分之间,其中支撑壁相对于底壁倾斜。
[0012]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撑壁为平面壁或曲面壁。
[0013]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底壁呈圆形、方形或蚌形。
[0014]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底壁与第一部分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35度。
[0015]因本技术的炒锅的侧壁区分成较平缓的第一部分和较陡直第二部分,所以第一部分能便于下铲,第二部分则可防止食材在翻炒过程中从炒锅内漏出。基于上述,本实用
新型的炒锅能具有易于翻炒食材的优点。
[0016]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在西式炉台上使用传统炒锅的示意图。
[0018]图2是使用习知西式平底锅翻炒食材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炒锅的俯视示意图。
[0020]图4是图3的炒锅沿A

A剖线的剖视示意图。
[0021]图5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炒锅的俯视示意图。
[0022]图6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炒锅的俯视示意图。
[0023]图7是锅铲在图3的炒锅内翻炒的示意图。
[0024]图8是图3的炒锅倾斜的示意图。
[0025]图9是使用图3的炒锅横炒的示意图。
[0026]图10是使用图3的炒锅直炒的示意图。
[0027]图11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炒锅的俯视示意图。
[0028]图12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炒锅的剖视示意图。
[0029]图13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炒锅的俯视示意图。
[0030]图14是使用图13的炒锅倒出食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目前常见的平底锅以人体工学角度审视,若要翻炒,是较适合以横向摆荡施作,角度舒适且动作连贯。传统的单纯直向工作方式,在平底锅内,则无法做出直觉俐落的翻炒动作。上述的横向翻炒类似于将食材在锅内左右翻动。因此,市面上已开发出适合横向翻炒的料理工具,而本技术提出的炒锅100可搭配上述的锅铲使用,但不限于此。
[0032]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炒锅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图3的炒锅沿A

A剖线的剖视示意图。请参考图3与图4,炒锅100具有底壁110、侧壁120以及锅柄130。侧壁120围绕底壁110。锅柄130连接于侧壁120。侧壁120以平行锅柄130的直线L为界,区分成位于直线L两侧的第一部分121与第二部分122。在垂直直线L且通过底壁110的几何中心C的截面中,例如图4所示,第一部分121与底壁110之间的夹角A1大于第二部分122与底壁110之间的夹角A2。
[0033]请再参考图3与图4,直线L例如通过底壁110的几何中心C。不过,因第一部分121与第二部分122的分布范围可依实际需求调整,并不限于图中所示,因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直线L可与几何中心C错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21与第二部分122的位置可视使用者的惯用手调整。例如,本实施例是便于惯用手为右手的使用者下铲。不过,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21与第二部分122的位置可与图3所示的相反,以便于惯用手为左手的使用者下铲。在本实施例中,侧壁120的第一部分121的最大高度H1可等于第二部分122的最大高度H2,但其他实施例不限于此。此外,本实施例的底壁110与第一部分121之间的夹角A1可大于或等于135度,如此第一部分121能更易于下铲。
[0034]锅柄130可供使用者握持。本实施例的锅柄130例如与直线L重叠,但本技术不限于此。
[0035]本实施例的底壁110可呈圆形,但本技术不限于此。例如,请参考图5的炒锅100a,底壁110a可呈方形。在图6的实施例中,炒锅100b的底壁110b则可呈蚌形。附带一提,在图4所示的截面中,底壁110是绘示为平面状。不过,在其他实施例中,底壁110也可为弧面状,而本技术不对此多做限制。
[0036]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的炒锅100的侧壁120区分成较平缓的第一部分121和较陡直第二部分122。因此,如图7所示,侧壁120的第一部分121能便于锅铲SP滑入,第二部分122则可防止食材在翻炒过程中从炒锅100内漏出。基于上述,本实施例的炒锅100能具有易于翻炒食材的优点。此外,炒锅100的第一部分121还能让食材易于倒出。具体而言,请参考图8,在完成翻炒食材后,可使炒锅100朝第一部分121的方向倾斜,以便将食材取出。由于第一部分121与底壁120之间的夹角A1(标于图4)较大,所以炒锅100倾斜的角度不需太大,即可达到便于将食材取出的位置。附带一提,本实施例绘示的炒锅100适于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炒锅具有一底壁、围绕该底壁的一侧壁以及连接于该侧壁的一锅柄,其中该侧壁以平行该锅柄的一直线为界,区分成位于该直线两侧的一第一部分与一第二部分,其中在垂直该直线且通过该底壁的几何中心的一截面中,该第一部分与该底壁之间的夹角大于该第二部分与该底壁之间的夹角。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锅,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部分的最大高度小于该第二部分的最大高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锅,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部分的最大高度等于该第二部分的最大高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锅,其特征在于,该直线通过该底壁的几何中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中超
申请(专利权)人:比漾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