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0933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继电器,包括外壳、线圈、线圈端子、磁路结构、触点结构及触点端子;线圈、磁路结构及触点结构均设在外壳内部,触点端子部分伸进外壳内部并和触点结构连接,触点端子部分伸出外壳外部并用于与负载连接,线圈端子部分伸进外壳内部并和线圈连接,线圈端子部分伸出外壳外部并用于与电源连接;磁路结构包括有铁芯,铁芯包括依序层叠设置的多层铁芯板,铁芯一体冲压成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继电器,因铁芯采用一体冲压成型的方式制造而成,无须一一对各铁芯板进行装配,装配效率高,且使相邻两层铁芯板之间的连接更牢固,结构稳定性好。性好。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继电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控制器件
,尤其涉及一种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是当输入量的变化达到规定要求时,在电气输出电路中使被控制量发生预定的阶跃变化的一种电器,通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0003]然而,目前市面上的继电器其上的铁芯为包括多层铁芯板的多层结构,相邻两层铁芯板之间通过胶水粘接或焊接方式连接在一起,存在装配效率低的问题,影响效率,为此,需要对现有的继电器进行结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继电器,其装配效率更高。
[0005]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继电器,包括外壳、线圈、线圈端子、磁路结构、触点结构及触点端子;
[0007]所述线圈、磁路结构及触点结构均设在所述外壳内部,所述触点端子部分伸进所述外壳内部并和所述触点结构连接,所述触点端子部分伸出所述外壳外部并用于与负载连接,所述线圈端子部分伸进所述外壳内部并和所述线圈连接,所述线圈端子部分伸出所述外壳外部并用于与电源连接;
[0008]所述磁路结构包括有铁芯,所述铁芯包括依序层叠设置的多层铁芯板,所述铁芯一体冲压成型。
[0009]进一步地,相邻两层所述铁芯板中的其一设有第一凹槽,相邻两层所述铁芯板中的另一设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和所述第一凹槽配合而将两层所述铁芯板连接在一起。
[0010]进一步地,所述线圈端子伸进所述外壳内部的部分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线圈设有线圈脚,所述线圈脚嵌设在所述第二凹槽中。
[0011]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内部还设有支架,所述线圈包括缠绕在所述支架上的线圈本体和由所述线圈本体引出的所述线圈脚。
[0012]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包括连接柱、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一一对应的设在所述连接柱的两端中的各端部上,所述线圈本体缠绕在所述连接柱上。
[0013]进一步地,所述磁路结构还包括有轭铁及衔铁;
[0014]所述支架上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贯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连接柱及所述第二侧板;
[0015]所述铁芯的相对两端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铁芯插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中,所述第一端相对所述第一侧板凸出,所述第二端相对所述第二侧板凸出;
[0016]所述轭铁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设有和所述第一连接孔连通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段靠近所述第一侧板,且所述第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段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段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二段的另一端延伸至相对所述第二侧板凸出;
[0017]所述衔铁和所述第二段可活动连接,且所述衔铁和所述第二端相隔设置;
[0018]所述触点结构包括动触点及静触点,所述动触点设在所述衔铁上,所述静触点设在所述触点端子上。
[001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板的外侧设有和所述第一连接孔相连通的限位槽,所述第二端设有相对所述铁芯径向凸出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和所述限位槽相配合。
[0020]进一步地,所述衔铁远离所述动触点的端部上设有第一抵持部,所述第二段上设有第二抵持部,所述第一抵持部活动抵持在第二抵持部上。
[0021]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内部还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用于给所述衔铁提供复位至和所述第二端相隔设置的弹性力。
[0022]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沿所述衔铁的活动方向设置,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和所述轭铁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和所述衔铁连接。
[0023]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4]本技术的继电器,因铁芯采用一体冲压成型的方式制造而成,无须一一对各铁芯板进行装配,装配效率高,且使相邻两层铁芯板之间的连接更牢固,结构稳定性好。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图1所示的继电器的分解图;
[0027]图3为图1所示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外壳未在该图中示出;
[0028]图4为图3所示的继电器的分解图;
[0029]图5为本技术的继电器的铁芯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为图5所示的铁芯处于第一视角下的分解图;
[0031]图7为图5所示的铁芯处于第二视角下的分解图。
[0032]图中:10、外壳;11、基座;12、罩体;20、线圈;21、线圈本体;22、线圈脚;30、线圈端子;31、第二凹槽;40、磁路结构;41、铁芯;411、铁芯板;412、第一凹槽;413、凸起结构;414、第一端;415、第二端;416、限位部;42、轭铁;421、第一段;4211、第二连接孔;422、第二段;4221、第二抵持部;43、衔铁;431、第一抵持部;50、触点结构;51、动触点;52、静触点;60、触点端子;70、支架;71、连接柱;72、第一侧板;73、第二侧板;74、第一连接孔;75、限位槽;80、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0034]参见图1

图4,示出了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继电器,包括外壳10、线圈20、线圈端子30、磁路结构40、触点结构50及触点端子60;线圈20、磁路结构40及触点结构50均设在外壳10内部,触点端子60部分伸进外壳10内部并和触点结构50连接,触点端子60部分伸出外壳10外部并用于与负载连接,线圈端子30部分伸进外壳10内部并和线圈20连接,线圈端子30部分伸出外壳10外部并用于与电源连接;磁路结构40包括有铁芯41,铁芯41包括依序层叠设置的多层铁芯板411,铁芯41一体冲压成型。
[0035]本技术的继电器,因铁芯41采用一体冲压成型的方式制造而成,无须一一对各铁芯板411进行装配,装配效率高,且使相邻两层铁芯板411之间的连接更牢固,结构稳定性好。
[0036]参见图5

图7,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层铁芯板411中的其一设有第一凹槽412,相邻两层铁芯板411中的另一设有凸起结构413,凸起结构413和第一凹槽412配合而将两层铁芯板411连接在一起,以实现相邻两层铁芯板411之间的可靠连接,结构稳定性更佳。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凹槽412和凸起结构413均为在铁芯41一体冲压成型过程中形成。
[0037]参见图3,在本实施例中,线圈端子30伸进外壳10内部的部分设有第二凹槽31,线圈20设有线圈脚22,线圈脚22嵌设在第二凹槽31中,通过使线圈脚22和第二凹槽31嵌合即可实现将线圈脚22和线圈端子30连接在一起,此结构使得线圈脚22和线圈端子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线圈、线圈端子、磁路结构、触点结构及触点端子;所述线圈、磁路结构及触点结构均设在所述外壳内部,所述触点端子部分伸进所述外壳内部并和所述触点结构连接,所述触点端子部分伸出所述外壳外部并用于与负载连接,所述线圈端子部分伸进所述外壳内部并和所述线圈连接,所述线圈端子部分伸出所述外壳外部并用于与电源连接;所述磁路结构包括有铁芯,所述铁芯包括依序层叠设置的多层铁芯板,所述铁芯一体冲压成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层所述铁芯板中的其一设有第一凹槽,相邻两层所述铁芯板中的另一设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和所述第一凹槽配合而将两层所述铁芯板连接在一起。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端子伸进所述外壳内部的部分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线圈设有线圈脚,所述线圈脚嵌设在所述第二凹槽中。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部还设有支架,所述线圈包括缠绕在所述支架上的线圈本体和由所述线圈本体引出的所述线圈脚。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连接柱、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一一对应的设在所述连接柱的两端中的各端部上,所述线圈本体缠绕在所述连接柱上。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结构还包括有轭铁及衔铁;所述支架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玉华岳秀峰陈飞勇张鹏林张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高登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