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弃流过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40510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1: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雨水弃流过滤装置,包括弃流筒本体和封口机构;所述弃流筒本体的上侧可拆卸安装有筒盖,所述弃流筒本体的左侧上端的进水口处安装有进水管,所述弃流筒本体的右侧上端的出水有处安装有出水管,所述弃流筒本体的内腔开设有向下倾斜的水流通道,所述弃流筒本体的右端底侧开设有与水流通道连通的排污管,所述进水管的内腔底面设有进水流量传感器,所述弃流筒本体内腔的右侧且位于出水管的进水口处固定有第一过滤板安装框,该雨水弃流过滤装置,通过设置封口机构,并配合设置在进水管内的进水流量传感器,实现了对排污管的打开或关闭,无需人工进行操作,节省了劳动成本,自动化程度高。自动化程度高。自动化程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水弃流过滤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雨水收集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雨水弃流过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雨水弃流完整的应该叫雨水初期弃流,它主要应用在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中。初期降雨时,前2—5mm的雨水一般污染严重,流量也比较小,在流经初期弃流过滤装置时,因重力的作用,雨水将首先通过低位敞口的排污水管排放掉。在雨量增大后,打在挡板上的压力增大,位于排污管上端的浮球在水流压力的作用下将排污管关闭,桶中液位升高,雨水通过水平的过滤网进行过滤后流向出水口,进行收集。
[0003]经检索,申请号为201920472882.X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雨水弃流过滤装置,该专利中:通过设置弃流板10、悬浮球11和钢丝绳12,实现了对弃流排污管道8打开和关闭的功能,方便进行排污,但是采用这种机构,需要人工手动操作,操作比较麻烦,提高了所需人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雨水弃流过滤装置,通过设置封口机构,并配合设置在进水管内的进水流量传感器,实现了对排污管的打开或关闭,无需人工进行操作,节省了劳动成本,自动化程度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雨水弃流过滤装置,包括弃流筒本体和封口机构;
[0007]所述弃流筒本体的上侧可拆卸安装有筒盖,所述弃流筒本体的左侧上端的进水口处安装有进水管,所述弃流筒本体的右侧上端的出水有处安装有出水管,所述弃流筒本体的内腔开设有向下倾斜的水流通道,所述弃流筒本体的右端底侧开设有与水流通道连通的排污管,所述进水管的内腔底面设有进水流量传感器,所述弃流筒本体内腔的右侧且位于出水管的进水口处固定有第一过滤板安装框,所述第一过滤板安装框内可拆卸安装有第一过滤板;
[0008]所述封口机构包括通孔、升降柱、封盖、连接块和液压缸,所述弃流筒本体的底侧右端开设有两个位于排污管左右两侧的通孔,该通孔内均活动连接有升降柱,所述升降柱的上端固定有位于排污管正上方的封盖,所述封盖的底侧中部设有与排污管上端配合密封的密封圈,所述升降柱的底端分别固定有连接块,所述弃流筒本体的右端底侧设有两个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伸缩端分别固定在连接块的上侧,通过在排污管的上方设置封口机构,并配合设置在进水管内的进水流量传感器,实现了对排污管的打开或关闭,无需人工进行操作,节省了劳动成本,自动化程度高,通过设置密封圈,保证了封盖对排污管封闭时的密封性,通过设置第一过滤板安装框9方便对第一过滤板10进行安装或更换,通过设置第一过滤板10,可对进入出水管3的雨水进行过滤。
[0009]进一步的,所述弃流筒本体的右端底侧固定有箱体,所述排污管位于箱体的内腔
中,所述箱体底端左侧的侧边活动连接有第二过滤板,所述第二过滤板的右端通过卡接机构与箱体可拆卸连接,通过设置在箱体底部的第二过滤板,可对前期雨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
[0010]进一步的,所述卡接机构包括固定座、卡块和卡杆,所述箱体的右侧底端固定有两个前后对称的卡块,所述第二过滤板的右侧固定有两个前后对称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内分别活动连接有与卡块配合卡接的卡杆,所述卡杆为“L”形结构,通过设置卡接结构,方便将收集的污泥等杂质进行清理,避免了人工手动清理的麻烦,实用性强。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通过在排污管的上方设置封口机构,并配合设置在进水管内的进水流量传感器,实现了对排污管的打开或关闭,无需人工进行操作,节省了劳动成本,自动化程度高,通过设置密封圈,保证了封盖对排污管封闭时的密封性,操作更方便,通过设置第一过滤板安装框9方便对第一过滤板10进行安装或更换,通过设置第一过滤板10,可对进入出水管3的雨水进行过滤。
[0013]2.通过设置在箱体底部的第二过滤板,可对前期雨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通过设置卡接结构,方便将收集的污泥等杂质进行清理,避免了人工手动清理的麻烦,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弃流筒本体、2进水管、3出水管、4水流通道、5筒盖、6排污管、7封口机构、71通孔、72升降柱、73封盖、74连接块、75液压缸、8卡接机构、81固定座、82卡块、83卡杆、9第一过滤板安装框、10第一过滤板、11密封圈、12箱体、13第二过滤板、14进水流量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9]实施例:
[0020]参见附图1

2所示,一种雨水弃流过滤装置,包括弃流筒本体1和封口机构7;
[0021]弃流筒本体1的上侧可拆卸安装有筒盖5,弃流筒本体1的左侧上端的进水口处安装有进水管2,弃流筒本体1的右侧上端的出水有处安装有出水管3,弃流筒本体1的内腔开设有向下倾斜的水流通道4,弃流筒本体1的右端底侧开设有与水流通道4连通的排污管6,进水管2的内腔底面设有进水流量传感器14,弃流筒本体1内腔的右侧且位于出水管3的进水口处固定有第一过滤板安装框9,第一过滤板安装框9内可拆卸安装有第一过滤板10;
[0022]封口机构7包括通孔71、升降柱72、封盖73、连接块74和液压缸75,弃流筒本体1的底侧右端开设有两个位于排污管6左右两侧的通孔71,该通孔71内均活动连接有升降柱72,升降柱72的上端固定有位于排污管6正上方的封盖73,封盖73的底侧中部设有与排污管6上端配合密封的密封圈11,升降柱72的底端分别固定有连接块74,弃流筒本体1的右端底侧设有两个液压缸75,液压缸75的伸缩端分别固定在连接块74的上侧,通过在排污管6的上方设置封口机构7,并配合设置在进水管2内的进水流量传感器14,实现了对排污管6的打开或关闭,无需人工进行操作,节省了劳动成本,自动化程度高,通过设置密封圈11,保证了封盖73对排污管6封闭时的密封性。
[0023]弃流筒本体1的右端底侧固定有箱体12,排污管6位于箱体12的内腔中,箱体12底端左侧的侧边活动连接有第二过滤板13,第二过滤板13的右端通过卡接机构8与箱体12可拆卸连接,通过设置在箱体12底部的第二过滤板13,可对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弃流过滤装置,包括弃流筒本体和封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弃流筒本体的上侧可拆卸安装有筒盖,所述弃流筒本体的左侧上端的进水口处安装有进水管,所述弃流筒本体的右侧上端的出水有处安装有出水管,所述弃流筒本体的内腔开设有向下倾斜的水流通道,所述弃流筒本体的右端底侧开设有与水流通道连通的排污管,所述进水管的内腔底面设有进水流量传感器,所述弃流筒本体内腔的右侧且位于出水管的进水口处固定有第一过滤板安装框,所述第一过滤板安装框内可拆卸安装有第一过滤板;所述封口机构包括通孔、升降柱、封盖、连接块和液压缸,所述弃流筒本体的底侧右端开设有两个位于排污管左右两侧的通孔,该通孔内均活动连接有升降柱,所述升降柱的上端固定有位于排污管正上方的封盖,所述封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芳徐高李明张子翔刘益甫闫畅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金鹏管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