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压缩中转站废水处理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40156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1: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废水处理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依次相连的缓冲池、厌氧/缺氧床、好氧床以及沉淀床;所述厌氧/缺氧床、好氧床上部均设置有颗粒隔离装置,底部均设置有曝气装,在中部和底部之间填充有床料颗粒。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污染物浓度高、C/N比高、排放集中、污水总量小、污染物浓度变化明显的垃圾压缩中转站污水的达标处理。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装置及方法充分考虑了垃圾压缩中转站污水的特点,处理效率高、可较好的适应污染物负荷及水量的变化冲击,排放水质稳定、设备结构紧凑占地少。有助于解决目前垃圾压缩中转站污水处理的难题,实现污水的稳定达标处理。标处理。标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垃圾压缩中转站废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到环境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废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的的固体废物。截止2020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清运量为2.35亿吨,人均垃圾产生量月0.8kg/(人
·
天)。生活垃圾目前通常经过源头分类、收集清运、中转压缩、运输、终端处理等环节最终进行卫生填埋或焚烧处理。垃圾的中转压缩通常在垃圾压缩中转站中进行,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压缩提高垃圾的堆密度,减小垃圾体积,从而降低垃圾从中转站到垃圾终端处理设施之间的运输费用。垃圾中转生活垃圾由于环境中水分的混入以及本身组成中通常含量高达50%左右的高含水的厨余组分的存在,生活垃圾含水率随季节及组分的不同通常在40%~60%之间。在压缩过程中通常会有垃圾重量3%~5%的水分会被压缩出来。除垃圾压滤液外,压缩中转站的污水还包括进出车辆冲洗、地面污物冲洗、设备清洗等过程也会产生部分污水。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产生的污水中主要污染物含量:COD在5000~50000mg/L、NH3

N<150mg/L、NO3

N<10mg/L、TSS 1000~5000mg/L。同时由于生活垃圾压缩作业的特点,存在排水集中、水中COD含量高、C/N比高、水质水量变化明显等特点。受限于收运半径,垃圾压缩中转站通常建设在离人员较为密集的区域不远的位置,由于场地限制及其他原因目前大部分的垃圾压缩中转站都没有足够的空闲场地配备占地较大的传统污水处理设施。目前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产生的污水通常经过压缩站配备的沉渣池除去污水中的可沉淀物质后,少数垃圾压缩中转站将污水送至到污水处理集中处理,大部分站点将污水直接排放到了市政污水管网,但事实上根据GB/T 31962

2015的相关要求,排入城市污水官网的污水主要污染物通常需要达到COD<500mg/L、NH3

N<150mg/L、NH3

N<45mg/L、TN<70mg/L、TSS<400mg/L。
[0003]专利文献CN202110485193.4公开了一种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装置及工艺,包括均质池、一体化隔油缺氧床、一体化厌氧床、一体化缺氧床、第一一体化好氧床、第二一体化好氧床、第三一体化好氧床、一体化产水池、紫外线消毒装置、污泥临时储存池和除臭装置。该方法采用活性污泥法及MBR的组合对中转站污水进行处理。专利文献CN202110557626.2公开了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该方法通过预处理、降浓、膜处理、反洗等过程采用物理的膜过滤法对压缩站污水进行处理。
[0004]但上述专利均未涉及如何压缩站污水的水质及排水特点,针对性的进行开发占地小、结构紧凑的垃圾压缩中转站废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所存在的至少一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废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7]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垃圾压缩中转站废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相连的缓冲池、厌氧/缺氧床、好氧床以及沉淀床;所述厌氧/缺氧床、好氧床上部均设置有颗粒隔离装置,底部均设置有曝气装,在中部和底部之间填充有床料颗粒。
[0008]进一步地,在所述缓冲池和厌氧/缺氧床之间还设置有粗滤床。
[0009]在所述好氧床和沉淀床之间还设置有生物滤床。
[0010]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池容积为反应器日污水处理量的1~5倍。
[0011]进一步地,所述所述缓冲池容积为反应器日污水处理量的2~3倍。
[0012]进一步地,所述的厌氧/缺氧床及好氧床有效容积比在1:1~1:2之间;
[0013]所述的沉淀床有效容积与日污水处理量比值在1:0.5~1:2之间。
[0014]进一步地,所述的床料颗粒密度在0.95~1.05g/cm3之间,当量直径在0.5cm~5.0cm之间.
[0015]进一步地,所述的床料颗粒密度在0.96~1.00g/cm3之间,当量直径在1.0cm~2.5cm之间的多孔颗粒。
[0016]进一步地,所述所述的沉淀床有效容积与日污水处理量比值在1:0.5~1:2之间。
[0017]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废水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基于上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0018]垃圾压缩中转站产生的污水先进入缓冲池;缓冲池中的污水经过格栅除去块状垃圾及部分可沉淀杂质后依次进入厌氧/缺氧床、好氧床、沉淀床;厌氧/缺氧床及好氧床内的床料颗粒上通过焖爆及接种附着有固定化生物膜;床料颗粒在厌氧/缺氧床及好氧床底部通入的气体作用下处于流态化状态;好氧床到厌氧/缺氧床有硝化液回流。
[0019]进一步地,所述的厌氧/缺氧床溶解氧在0.1~1.0mg/L,进气量/日污水处理量在0.5~5.0m3.d
‑1/m3.d
‑1;
[0020]所述的好氧床溶解氧在1.0~5.0mg/L,进气量/日污水处理量在5.0~20.0m3.d
‑1/m3.d
‑1。
[0021]进一步地,所述的厌氧/缺氧床溶解氧在0.1~0.5mg/L,进气量/日污水处理量在0.8~2.0m3.d
‑1/m3.d
‑1,当上述两个参数不能同时满足时,优先满足进气量/日污水处理量在0.8~2.0m3.d
‑1/m3.d
‑1;
[0022]所述的好氧床溶解氧在2.0~4.0mg/L,进气量/日污水处理量在10.0~20.0m3.d
‑1/m3.d
‑1,当上述两个参数不能同时满足是优先满足好氧床溶解氧(DO)在2.0~4.0mg/L
[0023]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0024]专利技术适用于污染物浓度高、C/N比高、排放集中、污水总量小、污染物浓度变化明显的垃圾压缩中转站污水的达标处理。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装置及方法充分考虑了垃圾压缩中转站污水的特点,处理效率高、可较好的适应污染物负荷及水量的变化冲击,排放水质稳定、设备结构紧凑占地少。有助于解决目前垃圾压缩中转站污水处理的难题,实现污污水的稳定达标处理。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废水处理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0026]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废水处理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0027]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废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1、缓冲池;2、厌氧/缺氧床;3、好氧床;4、沉淀床;5、粗滤床;6、生物滤床。
具体实施方式...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垃圾压缩中转站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连的缓冲池、厌氧/缺氧床、好氧床以及沉淀床;所述厌氧/缺氧床、好氧床上部均设置有颗粒隔离装置,底部均设置有曝气装,在中部和底部之间填充有床料颗粒。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压缩中转站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缓冲池和厌氧/缺氧床之间还设置有粗滤床。在所述好氧床和沉淀床之间还设置有生物滤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压缩中转站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池容积为反应器日污水处理量的1~5倍。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垃圾压缩中转站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池容积为反应器日污水处理量的2~3倍。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压缩中转站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厌氧/缺氧床及好氧床有效容积比在1:1~1:2之间;所述的沉淀床有效容积与日污水处理量比值在1:0.5~1:2之间。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压缩中转站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床料颗粒密度在0.95~1.05g/cm3之间,当量直径在0.5cm~5.0cm之间。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垃圾压缩中转站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床料颗粒密度在0.96~1.00g/cm3之间,当量直径在1.0cm~2.5cm之间的多孔颗粒。8.一种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废水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垃圾压缩中转站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增立王小波刘安琪祝京旭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