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颈翻边装置及电池制造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39932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1:37
本申请提供一种缩颈翻边装置及电池制造设备,缩颈翻边装置包括:内模具;缩颈件,设置在所述内模具的周围,所述缩颈件沿所述内模具的径向可移动,所述缩颈件用于与所述内模具配合以在壳体上成型缩颈部;压合件,设置在所述内模具的周围,所述压合件沿所述内模具的轴向可移动,所述压合件用于与所述缩颈件配合以将所述壳体的翻边部压平;本申请的翻边装置有效提高壳体的翻边质量和翻边稳定性,有利于提高电池封装精度和良率。电池封装精度和良率。电池封装精度和良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缩颈翻边装置及电池制造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制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缩颈翻边装置及电池制造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在圆柱电池生产中,采用卷封技术进行电池单体封装可有效提高封装速度,在进行卷封之前,需要对电池壳体进行缩颈翻边加工,即:将电极组件装入壳体后,通过缩颈件对壳体进行缩颈加工,壳体在缩颈部形成过程中,开口端逐渐向外翻折形成翻边部,翻边部与盖体通过卷封工艺连接,从而使得壳体的内腔形成封闭空间。
[0003]在一些情形下中,通过缩颈工艺形成的翻边部的翻边质量不均,严重影响封装精度和封装良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提供一种缩颈翻边装置及电池制造设备,该缩颈翻边装置结构整合性强,能够有效提高翻边部的翻边质量和翻边稳定性,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池封装良率;该电池制造设备能够有效提高电池壳体的翻边质量和良率。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缩颈翻边装置,包括:内模具;缩颈件,设置在内模具的周围,缩颈件沿内模具的径向可移动,缩颈件用于与内模具配合以在壳体上成型缩颈部;压合件,设置在内模具的周围,压合件沿内模具的轴向可移动,压合件用于与缩颈件配合以将壳体的翻边部压平。
[0006]上述技术方案中,缩颈翻边装置设置内模具、缩颈件和压合件,内模具用于经壳体的开口端探入壳体从壳体的内部支撑壳体,便于与缩颈件配合控制缩颈部的深度和精度,缩颈件设置于内模具的周围,用于作用于壳体的外周面,缩颈件可相对于内模具沿内模具的径向移动,即缩颈件可以相对于壳体沿壳体的径向进给,从而在壳体上成型缩颈部,在缩颈部成型过程中,壳体的缩颈部的直径减小,随着缩颈部的形成,壳体的开口端向外翻折形成翻边部;压合件可沿内模具的轴向移动,翻边部形成后,压合件沿内模具轴向移动而靠近缩颈件,从而将翻边部压平在压合件和缩颈件之间。压合件的设置,便于对缩颈形成的翻边部进行整形压平,从而使得翻边部向外翻折的角度可控且更加均衡,有效提高翻边部的翻边质量;同时,压合件对形成的翻边部进行压平,有效提高翻边部翻折后的稳定性、降低翻边部回弹变形的风险,从而进一步提高翻边部的精度和结构稳定性;本申请的翻边装置有效提高壳体的翻边质量和翻边稳定性,有利于提高电池封装精度和良率。
[0007]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压合件呈环状,压合件套设于内模具。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压合件呈环状,且套设于内模具,这样的设置有效保证压合件和翻边部的接触面积,使得整体翻边部沿壳体的周向受力更加均匀,进一步提高翻边部压平质量和压平均衡性、全面性。
[0009]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内模具的外周面包括第一外周面、第二外周面和过渡
面,第一外周面的直径大于第二外周面的直径,过渡面连接第一外周面和第二外周面,缩颈件用于与第二外周面配合,压合件套设于第一外周面。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外周面的直径大于第二外周面的直径,第一外周面用于与壳体的内周面贴合或小间隙配合,以在壳体进行缩颈时对壳体进行支撑,同时限定翻边部和缩颈部的衔接位置,第二外周面的直径小于第一外周面的直径,便于缩颈件相对于壳体且沿壳体的径向进给而在壳体上形成缩颈部。壳体的开口端受第一外周面和第二外周面的直径差影响,在第一外周面和第二外周面的连接处自然向外翻折而形成翻边部,而过渡面的设置使得翻边部的翻折处能够平滑过渡,避免壳体的翻折处因应力集中而使壳体产生疲劳裂纹甚至断裂的问题,从而保证壳体的结构强度。
[0011]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压合件沿内模具的轴向可滑动地连接于内模具。
[0012]上述技术方案中,压合件沿内模具的轴向可滑动地连接于内模具,内模具对压合件起到支撑以及导向限位作用,从而有效提高压合件相对于内模具的轴向移动的稳定性,提高压合件压平翻边部时反向受力后的运动的稳定性,从而有效保证压合件对翻边部压平的稳定性。
[0013]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缩颈翻边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压合件沿内模具的轴向移动。
[0014]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驱动组件驱动压合件沿内模具的轴向移动,有效提高压合件沿内模具的轴向移动的操作便捷性和可控性。
[0015]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驱动组件安装于内模具。
[0016]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驱动组件安装于内模具,即第一驱动件和压合件连接于内模具可随内模具同步移动,整体结构的整合性强,在更换壳体时,内模具移出壳体时压合件可同步移出且远离壳体,从而有效避免压合件对壳体的更换造成干涉;壳体缩颈翻边时,内模具同步带动压合件靠近壳体,压合件对翻边部压平时,第一驱动组件驱动压合件相较于内模具移动预设距离即可,有利于降低第一驱动组件的驱动行程,便于简化整体缩颈翻边装置的结构、降低材料成本。
[0017]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压合件具有沿内模具的轴向面向缩颈件的第一表面,第一表面为与内模具的轴向垂直的平面。
[0018]上述技术方案中,压合件具有面向缩颈件的第一表面,第一表面垂直于内模具的轴向,第一表面作用于翻边部且对翻边部进行压平后,使得翻边部的表面能够尽可能趋近于平面,且翻边部所在平面能够趋近于与壳体的轴向垂直,从而有效提高翻边部的平整性和翻折角度的均衡性,降低翻边部回弹风险。
[0019]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缩颈件设置有多个,多个缩颈件沿内模具的周向分布。
[0020]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缩颈件沿内模具的周向分布,也就是说多个缩颈件可以作用于同一壳体的周向的不同位置,在进行缩颈加工时,全部缩颈件或部分个缩颈件可以同步作用于壳体,一方面,这样的结构有利于提高壳体的缩颈效率,另一方面,多个缩颈件沿壳体的周向作用于壳体,有效提高壳体受力的均衡性,降低因壳体单侧受力而造成壳体变形的风险。
[0021]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缩颈翻边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缩颈件沿内模具的径向移动。
[0022]上述技术方案中,设置第二驱动组件驱动缩颈件沿内模具的径向移动,即在对壳体进行缩颈时,第二驱动组件驱动缩颈件沿壳体的径向进给或退出,以在壳体上成型缩颈部。
[0023]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缩颈件为缩颈滚轮,缩颈翻边装置还包括:第三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缩颈滚轮绕内模具公转。
[0024]上述技术方案中,缩颈件采用缩颈滚轮,缩颈滚轮可沿自身的中心轴线旋转,第三驱动组件驱动缩颈滚轮绕内模具公转,即在对壳体进行缩颈时,壳体和内模具可以保持静止,第三驱动组件驱动缩颈滚轮绕壳体公转,公转过程中公转半径逐渐缩小,壳体受力沿自身径向压缩变形,直至与内模具贴合而成型缩颈部;缩颈滚轮在第三驱动组件的驱动下绕壳体公转,则壳体可以固定设置且与内模具保持静止状态,相较于传统的壳体绕自身中心轴线旋转的结构,可有效保证壳体在缩颈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壳体相对于内模具静止,可有效避免因壳体和内模具相对滑动而产生大量金属屑的问题,从而降低因金属屑落入壳体内腔而造成电极组件短路的风险。
[0025]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缩颈翻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模具;缩颈件,设置在所述内模具的周围,所述缩颈件沿所述内模具的径向可移动,所述缩颈件用于与所述内模具配合以在壳体上成型缩颈部;压合件,设置在所述内模具的周围,所述压合件沿所述内模具的轴向可移动,所述压合件用于与所述缩颈件配合以将所述壳体的翻边部压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缩颈翻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合件呈环状,所述压合件套设于所述内模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缩颈翻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具的外周面包括第一外周面、第二外周面和过渡面,所述第一外周面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外周面的直径,所述过渡面连接所述第一外周面和所述第二外周面,所述缩颈件用于与所述第二外周面配合,所述压合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周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缩颈翻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合件沿所述内模具的轴向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内模具。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缩颈翻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缩颈翻边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压合件沿所述内模具的轴向移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缩颈翻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安装于所述内模具。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缩颈翻边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浩潘有成罗志新温裕乾朱文琪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