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室内家用白蚁毒饵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9800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1: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城市室内家用白蚁毒饵站,包括壳体以及毒饵装置,所述毒饵装置设置于壳体中;所述壳体包括壳身、顶盖以及底壳;所述毒饵装置包括毒饵筒、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以及传动机构;所述毒饵筒包括第三转轴以及条形出口;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轮盘以及第二轮盘;所述第二转轴的另一端、多组第一转轴的一端均与所述壳体内底面连接;所述卷带的一端与第三转轴固定连接,卷带的另一端依次通过多组第一转轴并与第二转轴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使卷带能够将毒饵料均匀带出,并分布在壳体内部,从而扩大毒饵料的分布面积,使得更多的白蚁取食。白蚁取食。白蚁取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城市室内家用白蚁毒饵站


[0001]本技术涉及白蚁防治
,具体是涉及一种城市室内家用白蚁毒饵站。

技术介绍

[0002]白蚁是世界五大害虫之一,在室内,白蚁对砖木结构家具及木结构的家具破坏尤为严重,若室内出现白蚁而不进行及时的监测或诱杀,室内家具将会被白蚁咬食,从而给日常家居生活带来未知的安全隐患。
[0003]在现有技术中,毒饵料堆放固定在诱杀装置中,分布面积较小,利用率低,可诱杀的白蚁数量有限,且在取放毒饵料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毒饵料很容易撒出造成污染或被误食。
[0004]因此,为了很大程度解决以上问题,现需要一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毒饵料的分布面积,避免毒饵料撒出,增加诱杀白蚁效果的毒饵站,从而提高了毒饵料的利用率,降低毒饵料的耗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城市室内家用白蚁毒饵站。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城市室内家用白蚁毒饵站,包括壳体以及毒饵装置,所述毒饵装置设置于壳体中;所述壳体包括壳身、顶盖以及底壳;所述毒饵装置包括毒饵筒、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以及传动机构;所述毒饵筒包括第三转轴以及条形出口,所述毒饵筒设于所述壳体内底面;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轮盘以及第二轮盘,所述第三转轴贯穿毒饵筒的一侧端面并与第一轮盘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轮盘位于所述第一轮盘同一侧并与第一轮盘配合转动,第二轮盘与第二转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另一端、多组第一转轴的一端均与所述壳体内底面连接;所述卷带的一端与第三转轴固定连接,卷带的另一端依次通过多组第一转轴并与第二转轴固定连接;本技术中的毒饵筒可通过卷带将毒饵料均匀带出,使毒饵料分布在壳体内部,毒饵料随卷带转动,均匀分布在卷带上,扩大了毒饵料的分布空间和利用率,使得更多的白蚁取食,也实现了毒饵料的内部更换,同时避免外部更换时毒饵料撒出装置外。
[0007]进一步地,所述毒饵筒内侧壁设有用于使毒饵料均匀粘附在卷带上的气囊,毒饵筒侧面上设有用于向气囊充气的通孔;通过气囊将余量的毒饵料从底处挤压至高处,避免毒饵料随着使用量减少出现高度下降的问题,从而可使毒饵料始终均匀分布在卷带上,并且可使毒饵料粘贴的更加牢固。
[0008]进一步地,所述壳身侧面上部设置有用于散发毒饵料气味的第一通孔,壳身侧面下部设有用于白蚁进入的第二通孔;第一通孔设置在壳身侧面上部可使毒饵料气味散发的更远,从而吸引更多的白蚁进入毒饵站,第二通孔设置在壳身侧面下部可以便于白蚁进入。
[0009]进一步地,所述顶盖与第一轮盘对应一侧侧面设有用于驱动第一轮盘转动的凹槽,第一轮盘上设有与所述凹槽配合卡接的凸块,顶盖与所述壳身转动连接;当转动顶盖
时,顶盖内部的凹槽可卡住第一轮盘上的凸块而带动整个传动机构进行转动,使更换毒饵料时更加的安全方便;采用上述设置无需打开顶盖,即可通过转动顶盖对传动机构进行转动调节。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轮盘、第二轮盘均为齿轮,且第一轮盘与第二轮盘通过齿轮啮合进行配合转动;使用齿轮传动的方式,可以高效的进行第一轮盘以及第二轮盘的转动调节,并且传动效率高。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轮盘、第二轮盘均为摩擦轮,且第一轮盘与第二轮盘通过摩擦接触进行配合转动;使用摩擦传动的方式,其传动结构简单,并且传动平稳无噪音。
[0012]更进一步地,所述条形出口两侧设有用于遮挡卷带与条形出口之间间隙的刷毛;卷带在带出毒饵料时,卷带上会存在没有粘合牢固的毒饵料,通过设置的刷毛可将未粘合牢固的毒饵料刷掉,避免未粘合牢固的毒饵料撒在壳体内;同时刷毛也可遮挡条形出口与卷带之间的空隙,防止毒饵筒内毒饵料的撒出。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本技术的毒饵站通过毒饵装置中卷带能够将毒饵料均匀带出,并分布在壳体装置内部,从而扩大毒饵料的分布面积,提高对白蚁的灭杀效果。
[0015](2)本技术的毒饵站通过毒饵料在壳体装置内部更换,有利于毒饵站的充分利用,避免了毒饵料在外部更换时容易撒在壳体装置外,或者撒在毒饵装置外的问题。
[0016](3)本技术的毒饵站通过气囊将余量的毒饵料从底处挤压至高处,可以有效解决毒饵筒内毒饵料随着使用量减少出现高度下降的问题,可使毒饵料始终均匀分布在卷带上,并使毒饵料粘贴的更加牢固。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毒饵站外观图;
[0018]图2是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毒饵站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实施例1的毒饵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毒饵装置剖面俯视图;
[0021]图5是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毒饵筒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毒饵筒侧视图;
[0023]图7是实施例1的传动机构齿轮轮盘平面图;
[0024]图8是实施例2的传动机构摩擦轮盘平面图;
[0025]图9是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顶盖平面图;
[0026]其中,1

壳体、2

毒饵装置、11

壳身、12

顶盖、13

底壳、111

第一通孔、112

第二通孔、121

凹槽、21

毒饵筒、22

第一转轴、23

第二转轴、24

传动机构、25

卷带、211

第三转轴、212

条形出口、213

气囊、214

充气孔、215

刷毛、241

第一轮盘、242

第二轮盘、243

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来对本技术进行更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更好地体现本技术的优势。
[0028]实施例1
[0029]如图1、2所示,城市室内家用白蚁毒饵站,包括:壳体1以及毒饵装置2,所述壳体1包括壳身11、顶盖12以及底壳13,所述毒饵装置2设置于所述壳体1中,所述壳身11俯视结构呈正六边形;所述壳身11的每个侧面上部均设置有用于散发毒饵料气味的两个第一通孔111,以及所述壳身11的每个侧面下部均设置有四个用于白蚁进入的第二通孔112。
[0030]如图3、4所示,所述毒饵装置2包括用于放置毒饵料并将毒饵料粘附在卷带25上的毒饵筒21,用于布置卷带25的五组第一转轴22、用于收卷卷带25的第二转轴23以及用于毒饵筒21与第二转轴23联动的传动机构24;其中,所述第二转轴23的下端面、五组第一转轴22的下端面均与所述壳体1内底面转动连接,五组第一转轴22以及第二转轴23等60
°
围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室内家用白蚁毒饵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以及毒饵装置(2),所述壳体(1)包括壳身(11)、顶盖(12)以及底壳(13),所述毒饵装置(2)设置于所述壳体(1)中;所述毒饵装置(2)包括用于放置毒饵料并将毒饵料粘附在卷带(25)上的毒饵筒(21),用于布置卷带(25)的多组第一转轴(22)、用于收卷卷带(25)的第二转轴(23)以及用于毒饵筒(21)与第二转轴(23)联动的传动机构(24),所述毒饵筒(21)内设有用于放置卷带(25)的第三转轴(211),毒饵筒(21)侧面上设有用于卷带(25)穿过的条形出口(212),毒饵筒(21)设于所述壳体(1)内底面;所述传动机构(24)包括用于第三转轴(211)驱动的第一轮盘(241),以及用于第二转轴(23)驱动的第二轮盘(242),所述第三转轴(211)贯穿毒饵筒(21)的一侧端面并与第一轮盘(24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轮盘(242)位于所述第一轮盘(241)同一侧并与第一轮盘(241)配合转动,第二轮盘(242)与第二转轴(2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23)的另一端、多组第一转轴(22)的一端均与所述壳体(1)内底面连接,多组第一转轴(22)以及第二转轴(23)等间距围绕毒饵筒(21)的外侧;所述卷带(25)的一端与第三转轴(211)固定连接,卷带(25)的另一端依次通过多组第一转轴(22)并与第二转轴(23)固定连接。2.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桂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帅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