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雨水检查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9490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1: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道路雨水检查井;其解决的技术方案包括井筒,井筒上端包括井盖和井盖支座,井筒下部设有进排水管,进排水管的下方设有一个上大下小的喇叭形状的导向斗,导向斗下端设置沉降池,沉降池内设有沉淀筒,沉淀筒上端固定有拉绳,拉绳的另一端固定在井盖上,井筒壁上设有竖槽,竖槽内沿其长度方向间隔铰接有多个支杆,支杆的自由端固定有一个矩形框,多个矩形框的外侧设有一个竖杆,多个矩形框铰接在竖杆上,竖杆上下移动驱动多个支杆绕铰接轴同步转动,位于最上端的支杆的铰接位置固定有一个可使其复位的卷簧,位于最下端支杆的下方设有一个限位块。方设有一个限位块。方设有一个限位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道路雨水检查井


[0001]本技术涉及检查井领域,特别是道路雨水检查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每逢强降雨,各大城市内涝严重,地下水管道在市政建设中愈显重要,而这些管道每隔一段距离均要设置检查井,这些检查井井底多设有沉泥处,雨水流经,将所带泥沙杂物在此沉降,日积月累,这些淤泥若不及时处理,会影响管道的通畅。
[0003]传统的检查井采用人工挖掘除泥沙,耗时长且工人劳动强度大,还有的新型的检查井配备的泥沙沉淀筒,可通过从井口直接将沉淀筒拉出,但检查经还需具有检查功能,因此井壁上必须留有方便进出的梯子,而沉淀筒的设置,检查井空间必须进行空间上的让位,使得梯子无法安装,或者安装后的梯子尺寸太小无法满足正常使用,因此现阶段需要一种新的检查井不仅能够有效满足沉淀筒的安装和取出,还具有足够的空间安装梯子,实现检查井方便进出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技术提供道路雨水检查井,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检查井内空间利用不合理使得沉淀筒与梯子不能合理共存的问题。
[0005]其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包括井筒,井筒上端包括井盖和井盖支座,井筒下部设有进排水管,进排水管的下方设有一个上大下小的喇叭形状的导向斗,导向斗下端设置沉降池,沉降池内设有沉淀筒,沉淀筒上端固定有拉绳,拉绳的另一端固定在井盖上,井筒壁上设有竖槽,竖槽内沿其长度方向间隔铰接有多个支杆,支杆的自由端固定有一个矩形框,多个矩形框的外侧设有一个竖杆,多个矩形框铰接在竖杆上,竖杆上下移动驱动多个支杆绕铰接轴同步转动,位于最上端的支杆的铰接位置固定有一个可使其复位的卷簧,位于最下端支杆的下方设有一个限位块。
[0006]优选的,所述沉淀筒上圆周均布有多个吊环,每个吊环上固定有一个绳索,多个绳索的另一端与拉绳固定,井盖底部设有固定环,拉绳靠近井盖的一端固定在固定环上。
[0007]优选的,所述井口的直径大于沉淀筒的外径。
[0008]优选的,所述沉淀筒的上端的侧壁上密布有排水孔。
[0009]优选的,所述竖槽的槽壁上设有轴承,竖杆的铰接轴固定在轴承内。
[0010]本技术构思新颖,结构巧妙,实用性强,将梯子进行折叠实现在不使用时梯子紧靠井壁为沉淀筒让位,使得沉淀筒能够无障碍的从井底拉出。
附图说明
[0011]图1本技术拉升沉淀筒时的主视剖面图。
[0012]图2本技术人员检修时的主视剖面图。
[0013]图3本技术梯子右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5]由图1至图3可知,本技术包括井筒1,井筒1上端包括井盖2和井盖支座,井筒1下部设有进排水管3,进排水管3的下方设有一个上大下小的喇叭形状的导向斗4,导向斗4下端设置沉降池5,沉降池5内设有沉淀筒6,沉淀筒6上端固定有拉绳,拉绳的另一端固定在井盖2上,井筒1壁上设有竖槽7,竖槽7内沿其长度方向间隔铰接有多个支杆8,支杆8的自由端固定有一个矩形框9,多个矩形框9的外侧设有一个竖杆10,多个矩形框9铰接在竖杆10上,竖杆10上下移动驱动多个支杆8绕铰接轴同步转动,位于最上端的支杆8的铰接位置固定有一个可使其复位的卷簧11,位于最下端支杆8的下方设有一个限位块12。
[0016]为了实现拉绳的安装与沉淀筒6上的固定,所述沉淀筒6上圆周均布有多个吊环,每个吊环上固定有一个绳索,多个绳索的另一端与拉绳固定,井盖2底部设有固定环,拉绳靠近井盖2的一端固定在固定环上。
[0017]为了实现沉淀筒6能够从井口处拉出,所述井口的直径大于沉淀筒6的外径。
[0018]为了实现沉淀筒6在拉动时能将其上端多余的水排出,所述沉淀筒6的上端的侧壁上密布有排水孔。
[0019]为了实现支杆8在竖槽7内的铰接,所述竖槽7的槽壁上设有轴承,竖杆10的铰接轴固定在轴承内。
[0020]本技术的具体工作过程是:在无外力的情况下在卷簧11的作用下,卷簧11的作用下使其自由端保持倾斜向上的状态,此过程在竖杆10的作用下使得读个支杆8同步转动,此时支杆8矩形框9所形成的梯子处于靠近筒壁的位置,若需要对沉淀筒6内的泥沙进行清理时直接打开井盖2,通过吊装设备经拉绳将沉淀筒6向上拉动并从井口拉出即可实现沉淀筒6的清理,完成后在通过拉绳将沉淀筒6放回至沉淀池内即可,导向斗4可辅助沉淀筒6的复位,多根绳索可辅助拉动拉绳时沉淀筒6的稳定,梯子的位置在拉动沉淀筒6上移时不会与其干涉,排水孔可将多余水排出减少拉升沉淀筒6时的重量。
[0021]当需要人员下井检查时,打开井盖2工人用脚先将向上倾斜的支杆8下压,此时卷簧11受力拉伸,在下压的过程中使得梯子向远离筒壁的方向移动,直至最下端的支杆8与限位块12接触,此时支杆8水平,在工人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和限位块12的限位作用下使得工人在使用梯子是梯子稳定可靠,并且梯子此时远离筒壁使用时更加顺手。
[0022]本装置的显著好处:本装置根据井筒1内部空间结构设计出可伸缩的梯子来代替传统固定式的梯子,使得在拉动沉淀筒6时梯子不与沉淀筒6发生干涉,在检修时又能实现梯子方便使用,使得整个检查井在使用时更加便捷高效。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道路雨水检查井,包括井筒(1),井筒(1)上端包括井盖(2)和井盖支座,井筒(1)下部设有进排水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排水管(3)的下方设有一个上大下小的喇叭形状的导向斗(4),导向斗(4)下端设置沉降池(5),沉降池(5)内设有沉淀筒(6),沉淀筒(6)上端固定有拉绳,拉绳的另一端固定在井盖(2)上,井筒(1)壁上设有竖槽(7),竖槽(7)内沿其长度方向间隔铰接有多个支杆(8),支杆(8)的自由端固定有一个矩形框(9),多个矩形框(9)的外侧设有一个竖杆(10),多个矩形框(9)铰接在竖杆(10)上,竖杆(10)上下移动驱动多个支杆(8)绕铰接轴同步转动,位于最上端的支杆(8)的铰接位置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丹璇朱晓东徐辉王玉伟张少庆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