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多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8800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1: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变多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包括一种可变多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其包括,稳压机构,包括安装框架,设置于所述安装框架一侧的恒压罐体,设置于所述恒压罐体一侧的第一导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安装框架、恒压罐体、第一导管、控制柜本体、第二导管、连接框架、加压水泵、第三导管和出水管,外部水源通过第一导管输送至恒压罐体的内腔并进行稳压作业,当外部环境需要供水装置供水时候,解决了由于供水管道的水压受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在供水时容易出现负压的情况发生,同时负压可能导致的水流回流同样对供水装置造成损害,影响了供水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维护成本的问题。维护成本的问题。维护成本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变多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供水设备
,特别是一种可变多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

技术介绍

[0002]供水设备一般是指单位时间内输出一定流量、扬程的自动启停的给水装置,按用途分:消防、生活、生产、污水处理四类。
[0003]目前的楼房和水厂用供水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供水管道的水压受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在供水时容易出现负压的情况发生,继而导致供水设备不能稳定的给入户水管提供充足的水流,同时负压可能导致的水流回流同样对供水装置造成损害,影响了供水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05]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可变多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技术。
[0006]因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由于供水管道的水压受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在供水时容易出现负压的情况发生,继而导致供水设备不能稳定的给入户水管提供充足的水流,同时负压可能导致的水流回流同样对供水装置造成损害,影响了供水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维护成本。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变多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其包括,稳压机构,包括安装框架,设置于所述安装框架一侧的恒压罐体,设置于所述恒压罐体一侧的第一导管,设置于所述安装框架一侧的控制柜本体,设置于所述安装框架底部的第二导管,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管一端的连接框架,设置于所述连接框架顶部的加压水泵,设置于所述连接框架一侧的第三导管,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导管一端的出水管;
[0008]高压机构,包括高压罐体,设置于所述安装框架一侧顶部的超高压罐,设置于所述高压罐体一侧的第七导管,设置于所述第七导管一端的抽水泵,设置于所述抽水泵出水口的第一三通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一三通管道一端的第八导管,以及设置于所述第八导管一端的电磁减压阀。
[0009]作为本技术所述可变多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稳压机构还包括第四导管、设置于所述出水管表面的后端,设置于所述第四导管一端的双向补偿器,设置于所述双向补偿器一端的第五导管,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管表面的第六导管。
[0010]作为本技术所述可变多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高
压机构还包括第二三通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五导管的表面,设置于所述电磁减压阀一端的第九导管。
[0011]作为本技术所述可变多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九导管远离电磁减压阀的一端通过法兰与第二三通管道的内腔连通。
[0012]作为本技术所述可变多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高压机构还包括高压储水囊、设置于所述高压罐体和所述超高压罐的内腔,以及设置于所述抽水泵底部的金属板。
[0013]作为本技术所述可变多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高压机构还包括支撑框架、设置于所述安装框架的背面,设置于所述支撑框架内腔的第十导管,以及设置于所述第十导管表面的Y型过滤器。
[0014]作为本技术所述可变多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十导管的一端贯穿至所述支撑框架的外部,所述第十导管的另一端通过法兰与所述第一导管的另一端连通。
[0015]作为本技术所述可变多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稳压机构还包括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三导管、第七导管和所述第十导管的表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管、第七导管和所述第九导管表面的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三导管和所述第十导管表面的逆止阀,以及设置于所述出水管表面的水压表。
[0016]作为本技术所述可变多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柜本体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六导管的一端与所述双向补偿器的内腔连通。
[0017]作为本技术所述可变多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高压储水囊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七导管和所述第一三通管道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七导管和所述第九导管的一端均贯穿所述金属板,且与所述金属板的内腔固定连接。
[0018]本技术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安装框架、恒压罐体、第一导管、控制柜本体、第二导管、连接框架、加压水泵、第三导管和出水管,外部水源通过第一导管输送至恒压罐体的内腔并进行稳压作业,当外部环境需要供水装置供水时候,通过外设控制器启动加压水泵,配合第二导管、连接框架、第三导管将恒压罐体内腔的水输送至出水管的内腔,并配合外部管道输送至入户管道中,当外部水源水压正常时,通过抽水泵为高压罐体和超高压罐加压供水;同时部分位于出水管内腔的水通过第四导管和双向补偿器进入到高压罐体和超高压罐的内腔,其余的水通过加压水泵和出水管输送至外部环境中;当外部水源水压较低时,双向补偿器配合第二三通管道、第九导管、电磁减压阀、第八导管和第一三通管道将位于高压罐体和超高压罐内腔的水朝出水管的内腔输送,保证设备出水端压力正常;同时在夜间用户用水量较少时,高压罐体和超高压罐内腔的水经减压后配合双向补偿器输送至出水管的内腔,并供用户使用,以此减少加压水泵的启停,提高了供水设备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解决了由于供水管道的水压受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在供水时容易出现负压的情况发生,继而导致供水设备不能稳定的给入户水管提供充足的水流,同时负压可能导致的水流回流同样对供水装置造成损害,影响了供水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维护成本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0020]图1为可变多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的结构图。
[0021]图2为可变多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的第一导管立体结构图。
[0022]图3为可变多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的超高压罐体爆炸结构图。
[0023]图4为可变多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的双向补偿器立体结构图。
[0024]图5为可变多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的高压罐体剖视结构图。
[0025]图6为可变多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的支撑框架剖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27]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多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稳压机构(100),包括安装框架(101),设置于所述安装框架(101)一侧的恒压罐体(102),设置于所述恒压罐体(102)一侧的第一导管(103),设置于所述安装框架(101)一侧的控制柜本体(104),设置于所述安装框架(101)底部的第二导管(105),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管(105)一端的连接框架(106),设置于所述连接框架(106)顶部的加压水泵(107),设置于所述连接框架(106)一侧的第三导管(108),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导管(108)一端的出水管(109);高压机构(200),包括高压罐体(201),设置于所述安装框架(101)一侧顶部的超高压罐(202),设置于所述高压罐体(201)一侧的第七导管(203),设置于所述第七导管(203)一端的抽水泵(204),设置于所述抽水泵(204)出水口的第一三通管道(205),设置于所述第一三通管道(205)一端的第八导管(206),以及设置于所述第八导管(206)一端的电磁减压阀(207)。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多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机构(100)还包括第四导管(110)、设置于所述出水管(109)表面的后端,设置于所述第四导管(110)一端的双向补偿器(111),设置于所述双向补偿器(111)一端的第五导管(112),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管(103)表面的第六导管(113)。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多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机构(200)还包括第二三通管道(208)、设置于所述第五导管(112)的表面,设置于所述电磁减压阀(207)一端的第九导管(209)。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多腔式无负压供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九导管(209)远离电磁减压阀(207)的一端通过法兰与第二三通管道(208)的内腔连通。5.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权益徐飞陈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富莱迪环境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