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分段张拉预应力钢混结构风电塔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7861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0: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全部分段张拉预应力钢混结构风电塔筒,包括混凝土基础(1)、混凝土塔筒(2)、钢塔筒(3)和钢绞线;混凝土基础设置第一孔道;混凝土塔筒为中空圆台状且包括多段混凝土筒节(20),中部某两段相邻筒节分别为中间锚固下筒节(21)和中间锚固上筒节(22),最高段筒节为顶部混凝土筒节(23);中间锚固下筒节顶面设置牛腿并设置第二孔道,中间锚固上筒节底面设置牛腿并设置第三孔道(43),第二孔道和第三孔道一一对准;顶部混凝土筒节顶面设置牛腿并设置第四孔道(44);钢绞线包括低段筒节钢绞线(41)和高段筒节钢绞线(42)并沿圆周方向顺次交替布置。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减少钢绞线用量,并降低混凝土筒节高段部分的强度等级。凝土筒节高段部分的强度等级。凝土筒节高段部分的强度等级。

Wind power tower of prestressed steel concrete structure tensioned in all sectio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部分段张拉预应力钢混结构风电塔筒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钢混结构风电塔筒,特别涉及一种全部分段张拉预应力钢混结构风电塔筒。

技术介绍

[0002]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技术,在我国风资源较好的“三北”区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三北”区域开发日趋饱和,风力发电正向内陆区域发展。由于内陆区域风速较低,同时风力发电机组的功率日益增大,使得风轮直径越来越大,塔筒高度也越来越高,目前国内陆上风力发电机组的塔筒高度已经达到120~160米。
[0003]随着塔筒增高,传统的钢塔筒刚度较低,塔筒易产生共振从而导致破坏。目前,钢混(钢

混凝土)结构的风电塔筒已得到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该风电塔筒的筒体下部采用混凝土塔筒,筒体上部采用钢塔筒,混凝土塔筒和钢塔筒的高度比例由风电塔筒的频率和经济性确定,钢混结构能有效地提高塔筒刚度,并确保避免塔筒产生共振的问题。混凝土塔筒一般采用分节、分片预制并在现场进行拼装及吊装,即塔筒沿高度方向分为若干筒节,筒节沿周向分成若干环片,在工厂预制好后运输至现场,在专用拼装平台上进行拼装,拼装完成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部分段张拉预应力钢混结构风电塔筒,包括混凝土基础(1)、混凝土塔筒(2)、钢塔筒(3)和钢绞线,所述混凝土塔筒(2)设置在混凝土基础(1)上,所述钢塔筒(3)设置在混凝土塔筒(2)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基础(1)在与混凝土塔筒(2)的连接处沿周向均匀设置若干第一孔道;所述混凝土塔筒(2)为中空圆台状且包括沿竖直方向依次连接的多段混凝土筒节(20),混凝土塔筒(2)的中部某两段相邻的混凝土筒节分别为中间锚固下筒节(21)和中间锚固上筒节(22),混凝土塔筒(2)的最高段混凝土筒节为顶部混凝土筒节(23);所述中间锚固下筒节(21)的顶面设置牛腿,牛腿上沿周向均匀设置若干第二孔道;所述中间锚固上筒节(22)的底面设置牛腿,牛腿上沿周向均匀设置若干第三孔道(43);所述第二孔道和第三孔道(43)一一对准;所述顶部混凝土筒节(23)的顶面设置牛腿,牛腿上沿周向均匀设置若干第四孔道(44);所述第一孔道数量和第四孔道(44)数量相同,所述第二孔道数量是第一孔道数量的两倍;所述钢绞线包括若干束低段筒节钢绞线(41)和若干束高段筒节钢绞线(42);所述每束低段筒节钢绞线(41)和每束高段筒节钢绞线(42)均沿圆台母线方向固定设置在混凝土塔筒(2)的内侧;所述低段筒节钢绞线(41)的下端穿过第一孔道并锚固在混凝土基础(1)上,上端穿过第二孔道和第三孔道(43)并锚固在中间锚固上筒节(22)的牛腿上;所述高段筒节钢绞线(42)的下端穿过第三孔道(43)和第二孔道并锚固在中间锚固下筒节(21)的牛腿上,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瑞权汪锋钦明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