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振降噪复合底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7420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12: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隔振降噪复合底座,涉及隔振降噪技术领域,该隔振降噪复合底座,包括金属下承重壳体和金属上承重壳体,所述金属下承重壳体和金属上承重壳体的结构一致且二者均为横截面为矩形的碗状结构,所述金属下承重壳体的矩形碗口向上,所述金属上承重壳体的矩形碗口向下且所述金属上承重壳体倒扣在金属下承重壳体的外部,所述金属下承重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形状适配的下专用阻尼抑制层。通过专用阻尼抑制层有效抑制由设备传至外壳的振动,由于声音均是由振动引起的,因而降噪的前提是抑制构件的振动,此外金属上承重壳体与金属下承重壳体之间没有硬性接触,也是对振动能量传导的第二次减弱,进一步提高工作性能。进一步提高工作性能。进一步提高工作性能。

A composite base for vibration isolation and noise red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隔振降噪复合底座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隔振降噪
,具体为一种隔振降噪复合底座。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对工作、生活环境及配套设施的完善要求更高,设备机房、住宅、办公、科研实验室同时出现在同一建筑物内的情况已越来越常见,因而设备机房多与敏感区域是楼上、楼下的一楼板之隔、或者是一墙之隔,从而导致机房设备产生的噪声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非常大,机房设备产生的噪声均为低频噪声和振动噪声,振动噪声的传播距离远,噪声主要集中在125

500HZ的低频段,对人的影响也最大。
[0003]对于振动噪声的控制,特别是设备与住宅在同一建筑物内时,现有技术并不能完全把振动能量消耗,而传统的橡胶复合减振器、弹簧减振器也不能完全解决噪声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隔振降噪复合底座,解决了设备底座不能同时兼顾隔振和降噪的问题。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隔振降噪复合底座,包括金属下承重壳体和金属上承重壳体,所述金属下承重壳体和金属上承重壳体的结构一致且二者均为横截面为矩形的碗状结构,所述金属下承重壳体的矩形碗口向上,所述金属上承重壳体的矩形碗口向下且所述金属上承重壳体倒扣在金属下承重壳体的外部,所述金属下承重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形状适配的下专用阻尼抑制层,所述下专用阻尼抑制层为横截面为矩形的碗状结构,所述下专用阻尼抑制层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形状适配的高密度吸音构造,所述金属上承重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形状适配的上专用阻尼抑制层,所述上专用阻尼抑制层为横截面为矩形的碗状结构,所述上专用阻尼抑制层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形状适配的橡胶制声桥断开层,所述橡胶制声桥断开层的底部紧贴在高密度吸音构造的顶部,所述上专用阻尼抑制层底端口的内壁一周固定连接有橡胶制橡胶限位块,所述橡胶制橡胶限位块的内圈一周固定连接在金属下承重壳体的外部一周,所述上专用阻尼抑制层底端口与金属下承重壳体之间的缝隙利用密封胶枪注有一圈弹性结构胶连接密封圈。
[0006]优选的,所述金属下承重壳体的底部均匀固定连接有多个橡胶制避震支脚。
[0007]优选的,所述金属上承重壳体的顶部四角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制隔振块。
[0008]工作原理:金属上承重壳体与金属下承重壳体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产品的外壳和承重主体,保持结构的强度及完整性;上专用阻尼抑制层和下专用阻尼抑制层的主要作用是有效抑制由设备传至外壳的振动,由于声音均是由振动引起的,因而降噪的前提是抑制构件的振动;橡胶制隔振块的作用是对设备产生的振动进行第一次过滤,降低振动能量的传导,同时也承担通过加厚或减薄自身的厚度,以适应不同设备的底部空间高度,实现设备整体的水平调整的功能;橡胶制声桥断开层主要是在金属上承重壳体与金属下承重壳体之间
形成一道软性隔层,其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需要弹性好、强度高、抗老化的优质橡胶材料,此外金属上承重壳体与金属下承重壳体之间没有硬性接触,也是对振动能量传导的第二次减弱,进一步提高工作性能;高密度吸音构造是对金属上承重壳体与金属下承重壳体之间密闭空间产生的噪声,起到吸收和降低噪声能量传播的辅助作用;橡胶制避震支脚是与建筑基础的连接,支脚设计为橡胶圆柱体下面内凹结构,根据振动设备的大小和重量,配不同数量的支脚点式分布,通过金属下承重壳体的大承重面突变为橡胶制避震支脚的小承重面后,避震效果更佳,并且实现了第三次对能量传导的封锁,达到减振降噪的目的;橡胶制橡胶限位块的作用是阻止金属上承重壳体与金属下承重壳体在水平面上的硬性接触,保证金属上承重壳体与金属下承重壳体的独立性;以上所有材料组装好之后,采用弹性及粘接性好的结构胶,利用密封胶枪对金属上承重壳体与金属下承重壳体之间四周的缝隙注胶,是整个构件的整体连接的最后一个环节。
[0009]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隔振降噪复合底座,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0]1、本专利技术通过金属上承重壳体与金属下承重壳体能够保持结构的强度及完整性;上专用阻尼抑制层和下专用阻尼抑制层的主要作用是有效抑制由设备传至外壳的振动,由于声音均是由振动引起的,因而降噪的前提是抑制构件的振动;橡胶制隔振块的作用是对设备产生的振动进行第一次过滤,降低振动能量的传导,同时也承担通过加厚或减薄自身的厚度,以适应不同设备的底部空间高度,实现设备整体的水平调整的功能。
[0011]2、本专利技术通过橡胶制声桥断开层在金属上承重壳体与金属下承重壳体之间形成一道软性隔层,其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需要弹性好、强度高、抗老化的优质橡胶材料,此外金属上承重壳体与金属下承重壳体之间没有硬性接触,也是对振动能量传导的第二次减弱,进一步提高工作性能;高密度吸音构造是对金属上承重壳体与金属下承重壳体之间密闭空间产生的噪声,起到吸收和降低噪声能量传播的辅助作用。
[0012]3、本专利技术通过橡胶制避震支脚将本设计中的底座与建筑基础连接,支脚设计为橡胶圆柱体下面内凹结构,根据振动设备的大小和重量,配不同数量的支脚点式分布,通过金属下承重壳体的大承重面突变为橡胶制避震支脚的小承重面后,避震效果更佳,并且实现了第三次对能量传导的封锁,达到减振降噪的目的。
[0013]4、本专利技术通过橡胶制橡胶限位块阻止金属上承重壳体与金属下承重壳体在水平面上的硬性接触,保证金属上承重壳体与金属下承重壳体的独立性;待所有材料组装好之后,采用弹性及粘接性好的结构胶,利用密封胶枪对金属上承重壳体与金属下承重壳体之间四周的缝隙注胶,是整个构件的整体连接的最后一个环节。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剖面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16]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仰视图;
[0017]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
[0018]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
[0019]其中,1、金属下承重壳体;2、橡胶制避震支脚;3、下专用阻尼抑制层; 4、高密度吸音构造;5、弹性结构胶连接密封圈;6、橡胶制橡胶限位块;7、上专用阻尼抑制层;8、金属上
承重壳体;9、橡胶制声桥断开层;10、橡胶制隔振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实施例:
[0022]如图1

5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隔振降噪复合底座,包括金属下承重壳体1和金属上承重壳体8,金属下承重壳体1和金属上承重壳体8的结构一致且二者均为横截面为矩形的碗状结构,金属下承重壳体1的矩形碗口向上,金属上承重壳体8的矩形碗口向下且金属上承重壳体8倒扣在金属下承重壳体1的外部,金属下承重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形状适配的下专用阻尼抑制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振降噪复合底座,包括金属下承重壳体(1)和金属上承重壳体(8),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下承重壳体(1)和金属上承重壳体(8)的结构一致且二者均为横截面为矩形的碗状结构,所述金属下承重壳体(1)的矩形碗口向上,所述金属上承重壳体(8)的矩形碗口向下且所述金属上承重壳体(8)倒扣在金属下承重壳体(1)的外部,所述金属下承重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形状适配的下专用阻尼抑制层(3),所述下专用阻尼抑制层(3)为横截面为矩形的碗状结构,所述下专用阻尼抑制层(3)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形状适配的高密度吸音构造(4),所述金属上承重壳体(8)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形状适配的上专用阻尼抑制层(7),所述上专用阻尼抑制层(7)为横截面为矩形的碗状结构,所述上专用阻尼抑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安全汪安平刘海艳
申请(专利权)人:中创建声环保工程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