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余热废热的高效回收发电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余热发电领域。
技术介绍
[0002]一般而言,工业锅炉自身提供的热量是过剩的,能绰绰有余的完成工厂的供热和用热需要,而工业锅炉排放的烟气中蕴含大量的高温余热,直接排放会造成能源损失,如果能将其烟气中的余热用于发电则可以有效的起到节能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余热废热的高效回收发电系统,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废气热量转换后的能量发电。
[0004]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余热废热的高效回收发电系统,包括上下分布的球形状的能量转换单元和发电单元,能量转换单元包括轴心处竖向的中心能量传递杆,中心能量传递杆的下端延伸至发电单元中;中心能量传递杆内有中心导气通道,中心导气通道的下端为连通外界的呼吸口,呼吸口能吸气、呼气和喷射蒸汽;
[0005]能量转换单元能将工业锅炉的高温烟气中蕴含的热能同时转化成中心能量传递杆的上下运动的动能和呼吸口喷射蒸汽的喷气动能。
[0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余热废热的高效回收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分布的球形状的能量转换单元(113)和发电单元(114),所述能量转换单元(113)包括轴心处竖向的中心能量传递杆(3),所述中心能量传递杆(3)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发电单元(114)中;所述中心能量传递杆(3)内有中心导气通道(16),所述中心导气通道(16)的下端为连通外界的呼吸口(43),所述呼吸口(43)能吸气、呼气和喷射蒸汽;所述能量转换单元(113)能将工业锅炉的高温烟气中蕴含的热能同时转化成中心能量传递杆(3)的上下运动的动能和呼吸口(43)喷射蒸汽的喷气动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废热的高效回收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单元(114)包括呈圆周阵列分布在中心能量传递杆(3)下端外周的若干永磁片(45),各所述永磁片(45)均通过永磁片支架(44)固定连接所述中心能量传递杆(3)的外壁;从而使各所述永磁片(45)随中心能量传递杆(3)同步上下运动;若干呈圆周阵列分布的永磁片(45)外周包围设置有固定安装的电磁感应线圈(46),各所述永磁片(45)随中心能量传递杆(3)同步上下运动能使所述电磁感应线圈(46)切割磁感线。3.根据权利要2所述的余热废热的高效回收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单元(114)还包括同轴心于所述中心能量传递杆(3)下方的发电转子(51),所述发电转子(51)外还设置有发电定子(49);还包括轴承座支架(54),所述轴承座支架(54)上固定安装有轴承座(52),所述轴承座(52)通过轴承(53)转动安装有转轴(47),所述转轴(47)的下端同轴心固定连接所述发电转子(51);所述发电转子(51)的上端同轴心固定连接尖端朝上的伞形叶片座(50),所述伞形叶片座(50)的外锥面呈圆周阵列分布有若干轴流气动叶片(48);当中心能量传递杆(3)下降运动,直至呼吸口(43)到达伞形叶片座(50)尖端所在高度时,所述呼吸口(43)喷射蒸汽的喷气动能驱动若干轴流气动叶片(48),从而使伞形叶片座(50)、转轴(47)和发电转子(51)同步转动。4.根据权利要3所述的余热废热的高效回收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转换单元(113)包括从外到内的外球壳(26)、换热球壳(23)和内球壳(25),所述外球壳(26)与换热球壳(23)之间形成球壳状蒸汽发生仓(28),所述换热球壳(23)和内球壳(25)之间形成球壳状烟气通道(22);所述内球壳(25)的内部为球形蒸汽压力仓(27)。5.根据权利要4所述的余热废热的高效回收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球壳(26)和换热球壳(23)的左端共同一体化连接有横向的热烟导入管(1),所述热烟导入管(1)内的导入通道(29)连通所述球壳状烟气通道(22)左端;所述外球壳(26)和换热球壳(23)的右端共同一体化连接有横向的烟气导出管(15),所述烟气导出管(15)内的导出通道(14)连通所述球壳状烟气通道(22)右端;所述外球壳(26)的顶部一体化连接有连通所述球壳状蒸汽发生仓(28)顶部的进水管(20),所述进水管(20)内设置有单向阀(19),所述单向阀(19)的导通方向朝下;还包括软化水供给管(40),所述软化水供给管(40)的导出端连通所述进水管(20);所述换热球壳(23)和内球壳(25)的下端共同一体化连接有轴线与中心能量传递杆(3)轴线重合的A环壁(9),所述A环壁(9)的环体内连通通道(6),所述连通通道(6)将所述球形蒸汽压力仓(27)的下端与所述球壳状蒸汽发生仓(28)的下端相互连通;所述中心能量传递杆(3)同...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