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定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36907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10: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定位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内部设置呈空腔状,所述主体的内部设置有针灸针,所述主体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竖直调节部,所述竖直调节部的外侧设置有调节圆环,所述调节圆环的外侧设置有调节机构。该中医内科用针灸定位装置,通过将定位装置向下按压,使定位吸盘与患者的身体相贴合接触,此时定位吸盘内部的空气都向外排出而使其内部形成负压状态,可有效保证定位吸盘与患者身体的吸附力度,有效保证了主体的稳定,有利于对针灸针的定位,从而解决了针灸针出现偏移的问题,同时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并且能够提高诊断治疗的效率。治疗的效率。治疗的效率。

An acupuncture positioning device for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定位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定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0003]现如今,针灸作为中医系统中的一种治疗方法,越来越被广泛认可,目前,医生在对患者进行针灸时,还存在以下问题,其一:由于存在部分医生刚刚入行针灸,针灸手法存在技术不足,故需要对针灸针进行定位处理,由于针灸针定位不准出现偏移,从而会增加对患者造成多余的痛苦,同时还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其二:传统的针灸定位装置在使用时存在使用不便,由于体积过大和角度难以调节,使用局限性较高,都影响其使用效果,从而难以将针灸针进行定位安置;故存在不足,不能满足医生的使用需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进。
[0004]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中医内科用针灸定位装置,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定位装置,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0006]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定位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内部设置呈空腔状,所述主体的内部设置有针灸针,所述主体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竖直调节部,所述竖直调节部的外侧设置有调节圆环,所述调节圆环的外侧设置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远离调节圆环的一侧设置有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定位吸盘、排气阀、控制按钮、复位弹簧和通气口;所述定位装置的底部设置有定位吸盘,所述定位装置的内部设置呈空腔状,所述定位装置的上侧设置有排气阀和控制按钮,所述控制按钮位于定位装置的中心处,通过将定位装置向下按压,此时定位吸盘和定位装置内部的空气都通过排气阀向外排出,从而使其内部形成负压状态,可有效保证定位吸盘与患者身体的吸附力度,有效保证了主体的稳定,有利于对针灸针的定位。
[0007]进一步的,所述竖直调节部的内部开设有竖直滑槽,所述竖直滑槽的内部设置有活动滑块,所述活动滑块的外侧与调节圆环的内侧壁相固定连接,所述调节圆环通过活动滑块与竖直调节部形成滑动连接,利用调节圆环带动活动滑块在竖直滑槽中有效滑动,从而实现对调节圆环的高低进行有效调节。
[0008]进一步的,所述调节圆环的内部开设有调节滑槽,所述调节滑槽的内部设置有滚动滑轮,所述滚动滑轮的外侧与调节机构相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机构通过滚动滑轮与调节圆环相滑动连接,通过该设置可通过患者身体的位置对其进行转动调节,使其便于对主体
进行固定,同时可根据患者的身体处进行调节。
[0009]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角度调节球、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角度调节球靠近调节圆环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靠近调节圆环的一端与滚动滑轮的外侧壁相设置连接,所述角度调节球远离第一连接杆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杆,通过定位装置带动角度调节球进行角度调节,通过该设置能够提高其适用性,便于适用患者的不同位置。
[0010]进一步的,所述排气阀包括安装壳和弹性软件;所述安装壳设置在定位装置的内壁顶部,所述安装壳的内部设置有两个弹性软件,两个所述弹性软件相对的一侧相贴合接触,利用两个弹性软件相贴合接触形成封闭状态,从而使定位装置内部形成负压状态。
[0011]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按钮包括泄气件、控制主杆和活动板;所述泄气件位于定位装置的正上方,所述泄气件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控制主杆,所述控制主杆的底端穿至定位装置的内部与活动板的上侧相固定连接,当该处的针灸针针灸完毕时,需要将设备取下,此时只需按动泄气件,通过泄气件带动控制主杆以及活动板同步向下移动,促使活动板与通气口相互分离。
[0012]进一步的,所述定位装置的内壁顶部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下侧与活动板的上侧相设置连接,所述定位装置的上侧开设有通气口,所述活动板的上侧与通气口的下侧相贴合接触,当活动板与通气口相互分离,此时外界的空气瞬间通过通气口传输至定位装置以及定位吸盘中,从而实现对该装置的拆卸。
[0013]进一步的,所述主体的内部设置有消毒组件,所述消毒组件包括消毒箱、安装架、消毒机构和消毒喷嘴;所述消毒箱位于主体的内部,所述消毒箱的外侧壁与主体的内侧壁相设置连接,所述消毒箱的内侧壁设置安装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消毒机构,所述消毒机构的内侧设置有消毒喷嘴,通过消毒机构将消毒箱中的消毒液传输至消毒喷嘴中,消毒喷嘴将其雾化喷出,利用雾化的消毒液对针灸针进行消毒处理。
[0014]进一步的,所述主体的内壁且位于消毒组件的正下方设置有发热丝,其中,所述主体的上表面设置有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与消毒机构、发热丝通过电性连接,通过加热丝产生的热量刚刚将针灸针上的消毒液进行烘干,且通过该设置能够对针灸针进行全面的保护,进一步来确保对患者的安全。
[0015]有益效果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定位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7]1、该中医内科用针灸定位装置,该装置通过定位装置、定位吸盘和排气阀之间的相互配合,通过将定位装置向下按压,使得定位吸盘与患者的身体相贴合接触,此时定位吸盘和定位装置内部的空气都通过排气阀向外排出,从而使其内部形成负压状态,可有效保证定位吸盘与患者身体的吸附力度,有效保证了主体的稳定,进一步提升了设备的稳定性,有利于对针灸针的定位,从而解决了针灸针出现偏移的问题,同时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并且能够提高诊断治疗的效率。
[0018]2、该中医内科用针灸定位装置,该装置通过消毒箱、消毒机构、消毒喷嘴、控制开关和发热丝之间的相互配合,通过将针灸针沿主体的正上方插入,同时启动消毒机构与发热丝,此时利用雾化的消毒液对针灸针进行消毒处理,再通过加热丝产生的热量将针灸针
上的消毒液进行烘干,且通过该设置能够对针灸针进行全面的保护,进一步来确保对患者的安全,并且在针灸针使用时能够充分的做好消毒准备工作。
[0019]3、该中医内科用针灸定位装置,该装置通过定位装置、定位吸盘、泄气件、控制主杆、活动板和通气口之间的相互配合,当需要将设备取下,此时只需按动泄气件,通过泄气件带动控制主杆以及活动板同步移动,促使活动板与通气口相互分离,此时外界的空气瞬间通过通气口传输至定位装置以及定位吸盘中,从而实现对该装置的拆卸,且通过该设置实现定位精准,拆卸方便,快捷高效,消毒方便,使用安全可靠的效果。
[0020]4、该中医内科用针灸定位装置,该装置通过竖直调节部、竖直滑槽、活动滑块、调节圆环、调节滑槽和调节机构之间的相互配合,利用活动滑块在竖直滑槽中有效滑动,从而实现对调节圆环的高低进行有效调节,此时再通过患者身体的位置对定位装置进行转动调节,同时可根据患者的身体处进行调节,通过该设置能够提高其适用性,便于适用患者的不同位置,进而有利于针灸针进行定位安置,进一步提升该装置的实用性。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定位装置,包括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内部设置呈空腔状,所述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针灸针(2),所述主体(1)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竖直调节部(3),所述竖直调节部(3)的外侧设置有调节圆环(4),所述调节圆环(4)的外侧设置有调节机构(5),所述调节机构(5)远离调节圆环(4)的一侧设置有定位装置(7);所述定位装置(7)包括定位吸盘(71)、排气阀(72)、控制按钮(73)、复位弹簧(74)和通气口(75);所述定位装置(7)的底部设置有定位吸盘(71),所述定位装置(7)的内部设置呈空腔状,所述定位装置(7)的上侧设置有排气阀(72)和控制按钮(73),所述控制按钮(73)位于定位装置(7)的中心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调节部(3)的内部开设有竖直滑槽(31),所述竖直滑槽(31)的内部设置有活动滑块(32),所述活动滑块(32)的外侧与调节圆环(4)的内侧壁相固定连接,所述调节圆环(4)通过活动滑块(32)与竖直调节部(3)形成滑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圆环(4)的内部开设有调节滑槽(41),所述调节滑槽(41)的内部设置有滚动滑轮(6),所述滚动滑轮(6)的外侧与调节机构(5)相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机构(5)通过滚动滑轮(6)与调节圆环(4)相滑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5)包括角度调节球(51)、第一连接杆(52)和第二连接杆(53);所述角度调节球(51)靠近调节圆环(4)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杆(52),所述第一连接杆(52)靠近调节圆环(4)的一端与滚动滑轮(6)的外侧壁相设置连接,所述角度调节球(51)远离第一连接杆(5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杆(53)。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玉婷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