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软化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48320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5: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软化阀。多功能软化阀包括阀体、动阀片和定阀片,阀体的径向上设置有进水口、出水口、排水口、盐水进口、再生口;定阀片与阀体上下对应,定阀片上设有定阀片进水孔和定阀片出水孔,定阀片进水孔对应的圆心角至少为60

A multifunctional softening val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软化阀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软化阀。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用于生产或生活中端面密封结构的软化水处理设备用控制阀,其阀芯通常是采用一对端面相互对合密封连接的动阀片和定阀片构成,通过转动动阀片,来控制阀芯内水流的输出和改变水流输出的方向、时间和流量,以分别通过对滤料(如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反冲洗、再生、正冲洗、盐箱注水和正常工作,以达到对水进行软化处理的目的。
[0003]为实现上述功能,需要在定阀片的密封端面上开设有多个流水通孔,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每个通孔受其结构尺寸的限制,通孔横截面面积较小,严重影响了通孔内水流量的输出,而动阀片的端面上设有一个进水通槽,由于进水通槽要与定阀片上设有的多个通孔连通位置相对应,这样就限制了进水通槽开孔外张的分度角不能过大,进而也就导致了进水通槽的流通截面面积较小,在实际工作时,水从动阀片上的出水导通盲孔把产水输出,出水导通盲孔的横截面大小也影响输出水量。而为了满足阀体大流量过水的需求,则需要增大阀内进出水孔的有效面积,而在同样进出水量要求的情况下,增大阀内进出水孔的有效面积需要更大规格尺寸的阀体,这就增加了阀体的制作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软化阀,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为满足软化阀出水流量需求而需要制作更大规格的阀体,进而增大阀体的制作成本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软化阀,包括阀体、固定在阀体上的定阀片和转动装配在阀体上的动阀片,定阀片与动阀片转动密封配合,阀体的径向上设置有进水口、出水口、排水口、盐水进口、再生口,阀体上还设置有第一滤芯接口和第二滤芯接口,其中:所述阀体内沿径向从内到外依次设有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第二阀腔包括阀体中心腔室和位于阀体中心腔室外侧并沿圆周方向依次同轴布置的截面呈扇环状的进水腔室、出水腔室、反洗腔室、再生进水腔室、正洗腔室、吸盐与注水腔室,出水腔室包括沿径向隔开的第一出水腔室和第二出水腔室;所述定阀片与所述阀体上下对应,定阀片上设有定阀片中心孔和位于定阀片中心孔外侧并沿圆周方向依次同轴设置且截面呈扇环状的定阀片进水孔、定阀片出水孔、定阀片反洗孔、第一盲板、定阀片正洗孔、第二盲板,第一盲板上开设有再生进水孔,第二盲板上开设有盐水混合进水孔,定阀片中心孔与阀体中心腔室同轴且相通,定阀片进水孔对应的圆心角至少为60
°
,定阀片出水孔对应的圆心角至少为90
°
,定阀片出水孔包括沿径向相互隔开的定阀片第一出水孔和定阀片第二出水孔;所述动阀片与定阀片同轴布置,动阀片上设有动阀片中心盲孔和位于动阀片中心盲孔外并沿圆周方向依次同轴布置的进水通槽、出水导通盲孔和第三盲板,第三盲板上开
设有与动阀片中心盲孔连通的排水导通盲孔,进水通槽对应的圆心角与定阀片进水孔对应的圆心角相同,出水导通盲孔对应的圆心角与定阀片出水孔对应的圆心角相同,排水导通盲孔对应的圆心角至少为30
°
;所述第一阀腔与所述进水口连通,阀体中心腔室与所述排水口和定阀片中心孔连通,所述定阀片进水孔、进水腔室与第一滤芯接口连通,所述定阀片第一出水孔、第一出水腔室与第二滤芯接口连通,所述定阀片第二出水孔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定阀片反洗孔、反洗腔室与第二滤芯接口连通,所述再生进水孔和盐水混合进水孔用于与第一滤芯接口连通,所述定阀片正洗孔、正洗腔室和第一滤芯接口连通。
[0006]优选的,所述定阀片进水孔对应的圆心角为60
°
,所述定阀片出水孔对应的圆心角为90
°
,所述排水导通盲孔对应的圆心角为30
°

[0007]进一步的,进水腔室对应的圆心角与定阀片进水孔对应的圆心角相同,第一出水腔室的横截面面积与定阀片第一出水孔的横截面面积相同,第二出水腔室的横截面面积与定阀片第二出水孔的横截面面积相同,反洗腔室对应的圆心角与定阀片反洗孔对应的圆心角相同,再生进水腔室对应的圆心角与第一盲板对应的圆心角相同,正洗腔室对应的圆心角是定阀片正洗孔对应的圆心角的两倍,吸盐与注水腔室对应的圆心角是第二盲板对应的圆心角的一半。
[0008]优选的,再生进水孔与盐水混合进水孔的外形特征相同,两者均设置在靠近定阀片的边缘位置。
[0009]作为多功能软化阀的另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定阀片进水孔对应的圆心角为60
°
,所述定阀片出水孔对应的圆心角为90
°
,所述排水导通盲孔对应的圆心角为60
°

[0010]作为多功能软化阀的另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定阀片进水孔对应的圆心角为60
°
,所述定阀片出水孔对应的圆心角为120
°
,所述排水导通盲孔对应的圆心角为30
°

[0011]进一步的,所述阀体一体注塑成型。
[0012]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软化阀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软化阀中,定阀片上的定阀片进水孔的面积占比至少为1/6,定阀片出水孔的面积占比至少为1/4,而动阀片上的进水通槽的面积占比与定阀片进水孔的面积占比相同,出水导通盲孔的面积占比与定阀片出水孔的面积占比相同,市场上的多功能软化阀受具体阀体结构的限制,在阀体同等安装尺寸下,市场上现有的多功能软化阀具有较小的进水面积和出水面积,而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软化阀则具有更大的进水面积和出水面积,进而提高了出水性能和出水效率。同样的,在同等安装条件下,满足同等进水面积和出水面积时,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软化阀的阀体设计尺寸更小,制作时所用的注塑材料更少,进而大大的节省了制造成本。
[0013]2、在阀体结构的基础上,可根据需要,定阀片上的定阀片出水孔的面积占比可进一步增加至占比1/3,而排水导通盲孔,也即整个多功能软化阀的排水孔面积占比可进一步增加至占比1/6,此时在满足同等出水面积和排水面积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软化阀的尺寸能进一步减小,相应的,制作所用的材料能够进一步减少,进一步节省制造成本。而市场上的多功能软化阀受阀体结构的限制,同等条件下无法随要求继续扩大进水面积和出水面积。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软化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软化阀的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软化阀的阀体的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软化阀的阀体的仰视图(省略部分管路);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软化阀的阀体与定阀片装配后的立体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软化阀的阀体与定阀片装配后的俯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软化阀的定阀片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软化阀的动阀片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软化阀处于制水状态下动阀片与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软化阀处于反洗状态下动阀片与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软化阀处于再生状态下动阀片与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软化阀处于盐箱注水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多功能软化阀,包括阀体、固定在阀体上的定阀片和转动装配在阀体上的动阀片,定阀片与动阀片转动密封配合,阀体的径向上设置有进水口、出水口、排水口、盐水进口、再生口,阀体上还设置有第一滤芯接口和第二滤芯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内沿径向从内到外依次设有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第二阀腔包括阀体中心腔室和位于阀体中心腔室外侧并沿圆周方向依次同轴布置的截面呈扇环状的进水腔室、出水腔室、反洗腔室、再生进水腔室、正洗腔室、吸盐与注水腔室,出水腔室包括沿径向隔开的第一出水腔室和第二出水腔室;所述定阀片与所述阀体上下对应,定阀片上设有定阀片中心孔和位于定阀片中心孔外侧并沿圆周方向依次同轴设置且截面呈扇环状的定阀片进水孔、定阀片出水孔、定阀片反洗孔、第一盲板、定阀片正洗孔、第二盲板,第一盲板上开设有再生进水孔,第二盲板上开设有盐水混合进水孔,定阀片中心孔与阀体中心腔室同轴且相通,定阀片进水孔对应的圆心角至少为60
°
,定阀片出水孔对应的圆心角至少为90
°
,定阀片出水孔包括沿径向相互隔开的定阀片第一出水孔和定阀片第二出水孔;所述动阀片与定阀片同轴布置,动阀片上设有动阀片中心盲孔和位于动阀片中心盲孔外并沿圆周方向依次同轴布置的进水通槽、出水导通盲孔和排水导通盲孔,进水通槽对应的圆心角与定阀片进水孔对应的圆心角相同,出水导通盲孔对应的圆心角与定阀片出水孔对应的圆心角相同,排水导通盲孔对应的圆心角至少为30
°
;所述第一阀腔与所述进水口连通,阀体中心腔室与所述排水口和定阀片中心孔连通,所述定阀片进水孔、进水腔室与第一滤芯接口连通,所述定阀片第一出水孔、第一出水腔室与第二滤芯接口连通,所述定阀片第二出水孔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定阀片反洗孔、反洗腔室与第二滤芯接口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克锋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驭翔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