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列线图模型及构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337359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3: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预测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列线图模型及其建立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在通过对患者临床特征数据的分析筛选,得到与术后并发症相关性显著的因素,进一步构建相应的列线图模型;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2种列线图模型,分别用于预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7天内、30天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以达到提早识别术后并发症高危人群并及早干预的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模型预测准确度和区分度高,简单、直观、易于临床推广应用,可辅助医生提早判断胃肠道肿瘤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同时利于临床医生对胃肠道肿瘤疾病进行个体化管理。胃肠道肿瘤疾病进行个体化管理。胃肠道肿瘤疾病进行个体化管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列线图模型及构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预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列线图模型及构建方法,属于生物医药


技术介绍

[0002]胃肠道肿瘤在中国发病率较高,而其术后并发症是目前一项严峻的医疗挑战。术后并发症一旦发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增加我们的医疗成本与病人的经济负担。那么,提早预警并发症并对其进行及早的干预,能够有效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并节约医疗资源。
[0003]胃肠道手术的常见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肠梗阻、出血、吻合口瘘、切口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也包括肺炎、败血症等继发并发症,然后这些并发症多无明显早期症状,且一旦发生会严重围手术期治疗及患者恢复,那么早期识别并发症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为术后并发症的提早诊断提出挑战。
[0004]既往有研究表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应激状况存在相关关系。手术患者在术后多合并高代谢阶段的应激状态,此过程中,主要修复细胞

白细胞的活性明显增加,数量增多。同时,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皮质醇等的作用下,储存糖原大量分解和肌肉组织的糖异生,使机体处于“高血糖”状态,满足组织修复需要的“浓度梯度”。机体在高代谢过程中也表现出体温升高、高血糖、白细胞升高、水肿(毛细血管渗漏)等,大量液体因尿液的浓缩储存于第三间隙中,而随着代谢状态的改变,多余的液体被重吸收并通过尿液的方式排出。然而,部分患者对于应激反应存在偏差,表现出长时间的高代谢反应且不改善,免疫功能失代偿(过度亢进或减弱),蛋白质过度消耗,毛细血管持续高渗透性等,这类人群多伴有高龄、免疫功能障碍、严重慢性病或内分泌疾病等,病理生理上表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单个或多个器官功能障碍,临床上则表现为潜在并发症的发生。而在临床工作中,针对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并统计围手术期患者的液体出入量,如异常的高热、白细胞计数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等,这些数据为临床医生推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但目前针对这些临床数据并未进行有效拟合。
[0005]因此,有效拟合可靠的临床数据,并构建预测模型以方便临床做出早期诊断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从理学框架出发,结合围手术期常用检测指标的挖掘,提供一种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及其构建方法,该模型及方法能够准确预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7天内、30天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预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的模型构建方法,其特
殊之处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08]S1、收集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特征数据;
[0009]S2、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数据,利用SPSS 26.0软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得到与术后并发症相关的临床特征;
[0010]S3、将步骤S2中筛选的临床特征构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测列线图模型。
[0011]所述步骤S2中筛选得到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相关的临床特征包括体重指数BMI、术后第4天体温T.POD4、术后第7天体温T.POD7、术后第4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POD4、术后第7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POD7、术后第4天空腹血糖FBG.POD4、术后第7天空腹血糖FBG.POD7、术后第4天是否出现液体逆差Fluid.deficit、液体逆差出现时间。
[0012]上述列线图模型,包括用于预测术后7天内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列线图A、预测术后30天内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列线图B;
[0013]所述列线图A中:
[0014]第一行为分值标尺,分值范围为0~100;
[0015]第二行为体重指数BMI,取值范围为16~42;
[0016]第三行为术后第4天体温T.POD4,取值范围为35~38.5;
[0017]第四行为术后第4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POD4,取值范围为50~95;
[0018]第五行为术后第4天空腹血糖FBG.POD4,取值范围为3~17;
[0019]第六行为术后前4天是否出现液体逆差Fluid.deficit,若未出现则为No,若出现则为Yes;
[0020]第七行为总分值Total points,取值范围为0~260;
[0021]第八行为术后7天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Risk of POD7 complications,取值范围为0.001~0.95;
[0022]所述列线图B中:
[0023]第一行为分值标尺,分值范围为0~100;
[0024]第二行为体重指数BMI,取值范围为16~42;
[0025]第三行为术后第7天体温T.POD7,取值范围为35~38.5;
[0026]第四行为N.POD7,指术后第7天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取值范围为50~100;
[0027]第五行为FBG.MAX,指术后第4天与第7天的空腹血糖中较高者,取值范围为4~17;
[0028]第六行为术后出现液体逆差的时间Fluid.deficit.time,取值范围为1~8;
[0029]第七行为总分值Total points,取值范围为0~350;
[0030]第八行为术后30天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Risk of POD30complications,取值范围为0.001~0.999。
[003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预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列线图模型及构建方法,通过本专利技术整合常规临床检测数据以进行综合评估,有效排除主观因素影响。本专利技术的模型构成简单、直观,且应用数据属于临床常规检测指标,易于推广,能够有效让临床医生针对不同的患者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进行个性化评估,已做出提早的预警和判断,最终改善患者的术后恢复和生存治疗并节省医疗资源,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专利技术构建的预测术后7天内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列线图(列线图A);
[0033]图2为本专利技术构建的预测术后30天内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列线图(列线图B);
[0034]图3为个体案例在列线图A中的应用;
[0035]图4为个体案例在列线图B中的应用;
[0036]图5为本专利技术构建的列线图的ROC曲线;
[0037]图6为本专利技术构建的列线图的校准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阐述,下述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
[0039]本专利技术所用原料和设备均为已知产品。
[0040]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患者数据为335例行胃肠道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自2020年10月至2021年06月,于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就诊,治疗方案为手术切除)。所有患者均行规范化临床治疗,记录临床数据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收集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特征数据;S2、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数据,利用SPSS 26.0软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得到与术后并发症相关的临床特征;S3、将步骤S2中筛选的临床特征构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测列线图模型。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的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筛选得到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相关的临床特征包括体重指数BMI、术后第4天体温T.POD4、术后第7天体温T.POD7、术后第4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POD4、术后第7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POD7、术后第4天空腹血糖FBG.POD4、术后第7天空腹血糖FBG.POD7、术后第4天是否出现液体逆差Fluid.deficit、液体逆差出现时间。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列线图模型包括用于预测术后7天内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列线图A、预测术后30天内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列线图B。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预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列线图A中:第一行为分值标尺,分值范围为0~100;第二行为体重指数BMI,取值范围为16~42;第三行为术后第4天体温T.POD4,取值范围为35~38.5;第四行为术后第4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PO...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熙勋鉴谧崔洪铭韩俊萍姜立新张翼飞李苗苗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毓璜顶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