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用便于防冲击的救生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3334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船舶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船舶用便于防冲击的救生圈,包括外防护体,所述外防护体的内侧设置有内救生圈,所述内救生圈的表面开设有活动槽,且活动槽与外防护体滑动连接,所述内救生圈、外防护体的表面开设有镂空槽,所述镂空槽在外防护体、内救生圈上圆周阵列开设六个。在进行使用本救生圈的时候,通过救生圈外侧设置的外防护体与内部内救生圈上开设的活动槽滑动连接,使其在受到海浪或者外部的冲击时,外防护体传递给内侧的减震器,在减震器的作用下救生外部的冲击力对外防护体内侧内救生圈的影响,从而减少海浪或者外部的冲击力通过外防护体、内救生圈对船体的冲击,增加内救生圈和船体的抗击力和减震性。增加内救生圈和船体的抗击力和减震性。增加内救生圈和船体的抗击力和减震性。

A kind of life buoy for ships, which is easy to prevent impa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舶用便于防冲击的救生圈


[0001]本技术属于船舶
,具体涉及一种船舶用便于防冲击的救生圈。

技术介绍

[0002]船舶是各种船只的总称。船舶是能航行或停泊于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的交通工具,按不同的使用要求而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能、装备和结构型式,船舶是一种主要在地理水中运行的人造交通工具。另外,民用船一般称为船,军用船称为舰,小型船称为艇或舟,其总称为舰船或船艇。内部主要包括容纳空间、支撑结构和排水结构,具有利用外在或自带能源的推进系统。外型一般是利于克服流体阻力的流线性包络,材料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更新,早期为木、竹、麻等自然材料,近代多是钢材以及铝、玻璃纤维、亚克力和各种复合材料。
[0003]救生圈是船舶在行驶时必备的水上救生设备,通常由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在船员以及游客等人员落水时船上人员可以将救生圈扔进水面上对其进行救助,现在的民用船或者商业游行船都会在船上安装救生圈,但是现在船体上放置的救生圈不便于减少对海浪的冲击。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船舶用便于防冲击的救生圈,解决了现在船体上放置的救生圈不便于减少对海浪的冲击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船舶用便于防冲击的救生圈,包括外防护体,所述外防护体的内侧设置有内救生圈,所述内救生圈的表面开设有活动槽,且活动槽与外防护体滑动连接,所述内救生圈、外防护体的表面开设有镂空槽,所述镂空槽在外防护体、内救生圈上圆周阵列开设六个,所述内救生圈的侧表面设置有外接板,所述内救生圈的内侧开设有内置槽,所述内救生圈的后表面设置有连接三叉板,所述外防护体、内救生圈之间设置有减震器,所述外防护体的表面设置有标识区。
[0006]优选的,所述内救生圈前后的两侧均设置外防护体,所述外接板的表面开设有连接孔,所述外接板圆周阵列设置十二个。
[0007]优选的,所述连接三叉板的后表面设置有连接筒,所述连接三叉板的一端均设置有活动夹板,且活动夹板延伸至连接三叉板的内侧通过扭力弹簧、连接轴连接,所述活动夹板的一端延伸至标识区表面的内侧。
[0008]优选的,所述标识区设置六个,其中三个所述标识区开设有槽。
[0009]优选的,所述内置槽的内侧开设有放置螺槽,且放置螺槽呈螺纹状开设,且放置螺槽、内置槽的外侧具有一定的弹性。
[0010]优选的,所述外防护体的表面设置有防滑凸凹层,所述防滑凸凹层的内侧设置有聚氨酯层。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在进行使用本救生圈的时候,通过救生圈外侧设置的外防护体与内部内救生圈
上开设的活动槽滑动连接,使其在受到海浪或者外部的冲击时,外防护体传递给内侧的减震器,在减震器的作用下救生外部的冲击力对外防护体内侧内救生圈的影响,从而减少海浪或者外部的冲击力通过外防护体、内救生圈对船体的冲击,增加内救生圈和船体的抗击力和减震性。
附图说明
[0013]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种立体结构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第二种立体结构图;
[0016]图3为本技术内置槽的立体视图;
[0017]图4为本技术外防护体的连接视图;
[0018]图5为本技术外防护体的结构图。
[0019]图中:1外防护体;2连接三叉板;3活动夹板;4标识区;5连接筒;6 外接板;7镂空槽;8连接孔;9内置槽;10放置螺槽;11减震器;12内救生圈;13活动槽;101防滑凸凹层;102聚氨酯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船舶用便于防冲击的救生圈,包括外防护体1,外防护体1的内侧设置有内救生圈12,内救生圈 12的表面开设有活动槽13,且活动槽13与外防护体1滑动连接,内救生圈 12、外防护体1的表面开设有镂空槽7,镂空槽7在外防护体1、内救生圈12 上圆周阵列开设六个,内救生圈12的侧表面设置有外接板6,内救生圈12的内侧开设有内置槽9,内救生圈12的后表面设置有连接三叉板2,外防护体1、内救生圈12之间设置有减震器11,外防护体1的表面设置有标识区4。
[0022]在进行使用本救生圈的时候,通过救生圈外侧设置的外防护体1与内部内救生圈12上开设的活动槽13滑动连接,使其在受到海浪或者外部的冲击时,外防护体1传递给内侧的减震器11,在减震器11的作用下减少外部的冲击力对外防护体1内侧内救生圈12的影响,从而减少海浪或者外部的冲击力通过外防护体1、内救生圈12对船体的冲击,增加内救生圈12和船体的抗击力和减震性,通过内置槽9内部开设的放置螺槽10便于放置救生绳,且内置槽9、放置螺槽10的开口处均具有一定的韧性,便于放置过程中对其进行夹持住以及受到外部力度拿出时候的方便性,通过镂空槽7便于进行营救的时候可以勾住或者与内救生圈12连接,外接板6、连接孔8便于连接绳进行挂起或者进行营救人员的时候将其勾住拉起,通过连接三叉板2的设置便于经过连接筒5与外部连接将其放置在船上,通过活动夹板3与连接三叉板2的一端活动连接可以给内救生圈12进行固定。
[0023]在本实施例的一个方面中,外接板6、连接孔8便于连接绳进行挂起或者进行营救
人员的时候将其勾住拉起,通过内救生圈12前后的两侧均设置外防护体1可以对其进行防护增加减震力和防护力。
[0024]在本实施例的一个方面中,通过连接三叉板2的设置便于经过连接筒5 与外部连接将其放置在船上,通过活动夹板3与连接三叉板2的一端活动连接可以给内救生圈12进行固定。
[0025]在本实施例的一个方面中,通过内置槽9内部开设的放置螺槽10便于放置救生绳,且内置槽9、放置螺槽10的开口处均具有一定的韧性,便于放置过程中对其进行夹持住以及受到外部力度拿出时候的方便性。
[0026]在本实施例的一个方面中,通过在外防护体1的表面设置防滑凸凹层101 增加在营救和使用时候的防滑性便于人员进行抓住内救生圈12,通过防滑凸凹层101的内侧设置聚氨酯层102进行海水对外防护体1、内救生圈12的侵蚀,增加对外防护体1的防护性和抗腐蚀性。
[002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用便于防冲击的救生圈,包括外防护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防护体(1)的内侧设置有内救生圈(12),所述内救生圈(12)的表面开设有活动槽(13),且活动槽(13)与外防护体(1)滑动连接,所述内救生圈(12)、外防护体(1)的表面开设有镂空槽(7),所述镂空槽(7)在外防护体(1)、内救生圈(12)上圆周阵列开设六个,所述内救生圈(12)的侧表面设置有外接板(6),所述内救生圈(12)的内侧开设有内置槽(9),所述内救生圈(12)的后表面设置有连接三叉板(2),所述外防护体(1)、内救生圈(12)之间设置有减震器(11),所述外防护体(1)的表面设置有标识区(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用便于防冲击的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救生圈(12)前后的两侧均设置外防护体(1),所述外接板(6)的表面开设有连接孔(8),所述外接板(6)圆周阵列设置十二个。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之婷
申请(专利权)人:千帆万人航海文化产业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