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感式磁流变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26436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1: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传感式磁流变阻尼器,包括壳体,阻尼器支架,阻尼器支架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励磁线圈,阻尼器支架外表面设置有周向凹槽以及与周向凹槽相连接的均布布置的进油孔;阻尼器支架内部设置有油膜支承环,油膜支承环外表面有均匀分布的外凸台,并与阻尼器支架内表面接触,从而形成多个油膜腔,油膜支承环内表面有均布分布的内凸台,内凸台嵌入到轴承支承环中,在相邻的内凸台之间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压电片。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支承环中设置压电片可实现旋转机械振动的能量采集及无源状态监测,并为旋转机械提供矢量油膜力,实现旋转机械在全转速范围内的半主动闭环控制,极大地提高了磁流变阻尼器的减振性能和可靠性。提高了磁流变阻尼器的减振性能和可靠性。提高了磁流变阻尼器的减振性能和可靠性。

Self sensing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传感式磁流变阻尼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旋转机械振动与控制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自传感式磁流变阻尼器。

技术介绍

[0002]为了达到更高推重比,新型航空发动机在设计和制造上采用了大量新结构,如整体叶盘及整体叶环,以及大量新型材料。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降低了航空发动机旋转部件的自重和刚度,使得转子变得更加柔性,对参数变化更加敏感;另一方面新一代航空发动机工作转速往往更高,工况更加复杂,这对其振动水平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0003]主动控制技术是解决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振动问题的有效途径。但由于柔性转子系统固有动力学特性,超临界转速下增加阻尼反而会增大转子系统的振动幅值,恶化减振效果。而现代航空发动机转子系统通常工作在一阶甚至更高阶临界转速以上,使得目前的主被动阻尼减振装置主要用于辅助转子系统安全通过临界转速,而不能实现工作状态下的振动控制。此外,航空发动机系统集成度高,部件振动经过复杂的路径传递到布置振动测点的机匣上,振动信号间存在非线性交叉耦合传递特性,主动控制无法直接获取有效的振动反馈信号。/>[0004]因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传感式磁流变阻尼器,其特征是,包括:壳体,具有圆形内表面,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供油孔(1);阻尼器支架(8),为环形同轴设置在所述圆形内表面内,在所述阻尼器支架(8)外表面沿周向设置有环形外凹槽(16),所述环形外凹槽与所述供油孔连通,在所述阻尼器支架上沿周向分布有多个进油孔(9),所述进油孔与所述环形外凹槽连通且延伸至油膜腔;油膜支承环(10),为环形同轴设置在阻尼器支架(8)内,所述油膜支承环(10)外表面设置有沿周向分布的多个外凸台(17),所述外凸台(17)与阻尼器支架(8)内表面接触,将阻尼器支架(8)内表面与油膜支承环外表面之间的环形空间划分为多个油膜腔,油膜支承环(10)内表面设置有多个内凸台(18),所述内凸台(18)嵌入到轴承支承环(20)的连接凹槽中;轴承支承环(20),所述轴承支承环的外表面沿周向分布有多个连接凹槽,所述轴承支承环(20)内侧用于与轴承同轴连接;励磁线圈(3),多个励磁线圈沿周向设置在所述阻尼器支架上;压电片(19),多个压电片设置在所述油膜支承环(10)的内凸台(18)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传感式磁流变阻尼器,其特征是,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扣合形成圆形内表面,所述上壳体上开设有供油孔(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传感式磁流变阻尼器,其特征是,在所述圆形内表面内设置有环形内凹槽,所述阻尼器支架(8)同轴嵌入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朝烨王俊赵晓宇张学宁张生光刘云飞张刘锋褚福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