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32072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0:08
一种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光学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含:具有屈折力的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且第一透镜和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和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凹面。通过对光学系统各透镜的面型和屈折力进行合理设计,有利于满足小型化、连续性的内对焦功能和良好的成像质量的特点。成像质量的特点。成像质量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光学成像
,尤其涉及一种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对对诸如手机之类的终端设备的便携需求越来越高,镜头的小型化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镜头的传统对焦方式中,一般通过对焦马达移动整个镜头使其成像面与感光芯片的感光面重合,因此,镜头与感光芯片之间需要预留较大的空间(机械后焦),不利于镜头模组的小型化设计。此外,移动整个镜头要求力量较高的对焦马达,因此需要选用尺寸较大的对焦马达,不利于镜头模组的小型化设计,且会导致对焦速度大幅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提供一种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解决现有技术中镜头尺寸较大、对焦较慢且成像质量差的问题。
[0004]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5]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学系统,共六片具有屈折力的镜片,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共六片具有屈折力的镜片,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为第一透镜组,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为第二透镜组,且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至少包含一个非球面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组相对于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固定,所述第二透镜组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成像面之间沿所述光轴的延伸方向上移动;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DLmax/TTL<0.6;其中,DLmax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最大距离,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六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0.8<TTL/fmax<1;其中,fmax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最大有效焦距。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0.5<(T23+T45)/T34max<0.8;其中,T23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T45为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T34max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最大距离。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彬彬邹海荣李明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