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319239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0 23:49
变倍光学系统(ZL)由前组(GA)和后组(GB)构成,后组(GB)具有第1对焦透镜组(GF1)和第2对焦透镜组(GF2),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前组(GA)相对于像面固定,第1对焦透镜组(GF1)与第2对焦透镜组(GF2)分别以不同的轨迹沿着光轴移动,且该变倍光学系统(ZL)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25<βF1t/βF1w<2.000.25<βF2w/βF2t<2.00其中,βF1t:远焦端状态下的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倍率,βF1w:广角端状态下的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倍率,βF2t:远焦端状态下的第2对焦透镜组(GF2)的倍率,βF2w:广角端状态下的第2对焦透镜组(GF2)的倍率。的倍率。的倍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公开有适合于照片用相机、电子静态相机、摄像机等的变倍光学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种变倍光学系统中,要求抑制对焦时的视场角变动。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4/196022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第1本专利技术的变倍光学系统,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前组和后组构成,所述后组具有配置于所述后组的最靠物体侧的第1对焦透镜组以及配置于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像面侧的第2对焦透镜组,在进行变倍时,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所述前组相对于像面固定,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与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分别以不同的轨迹沿着光轴移动,且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07]0.25<βF1t/βF1w<2.00
[0008]0.25<βF2w/βF2t<2.00
[0009]其中,βF1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倍率,
[0010]βF1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倍率,
[0011]βF2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倍率,
[0012]βF2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倍率。
[0013]第2本专利技术的变倍光学系统,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前组和后组构成,所述后组具有配置于所述后组的最靠物体侧且在进行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在进行变倍时,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且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14]0.35<fF2/fBF2w<0.75
[0015]其中,fF2: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此外,在所述后组具有包含所述对焦透镜组在内的多个对焦透镜组时,为所述多个对焦透镜组中的位于最靠像面侧的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0016]fBF2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对焦透镜组到最靠像面侧的透镜组为止的各透镜组的合成焦距,此外,在所述后组具有包含所述对焦透镜组在内的多个对焦透镜组时,为从所述多个对焦透镜组中的位于最靠像面侧的对焦透镜组到最靠像面侧的透镜组为止的各透镜组的合成焦距。
[0017]本专利技术的光学设备构成为,具备上述变倍光学系统。
[0018]本专利技术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前组和后组构成,其中,以如下所述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所述后组具有配置
于所述后组的最靠物体侧的第1对焦透镜组以及配置于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像面侧的第2对焦透镜组,在进行变倍时,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所述前组相对于像面固定,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与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分别以不同的轨迹沿着光轴移动,且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即,
[0019]0.25<βF1t/βF1w<2.00
[0020]0.25<βF2w/βF2t<2.00
[0021]其中,βF1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倍率,
[0022]βF1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倍率,
[0023]βF2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倍率,
[0024]βF2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倍率。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0026]图2(A)和图2(B)分别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0027]图3(A)和图3(B)分别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0028]图4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0029]图5(A)和图5(B)分别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0030]图6(A)和图6(B)分别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0031]图7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0032]图8(A)和图8(B)分别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0033]图9(A)和图9(B)分别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0034]图10是示出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0035]图11(A)和图11(B)分别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0036]图12(A)和图12(B)分别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0037]图13是示出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0038]图14(A)和图14(B)分别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0039]图15(A)和图15(B)分别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0040]图16是示出具备各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相机结构的图。
[0041]图17是示出各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根据图16对具备各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相机(光学设备)进行说明。如图16所示,该相机1通过主体2以及安装在主体2的摄影镜头3构成。主体2具备摄像元件4、对数字相机的动作进行控制的主体控制部(未图示)以及液晶画面5。摄影镜头3具备由多个透镜组构成的变倍光学系统ZL以及对各透镜组的位置进行控制的透镜位置控制机构(未图示)。透镜位置控制机构由对透镜组的位置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使透镜组沿着光轴向前后移动的电机以及对电机进行驱动的控制电路等构成。
[0043]来自被摄体的光通过摄影镜头3的变倍光学系统ZL被聚光,到达摄像元件4的像面I上。到达像面I的来自被摄体的光通过摄像元件4被光电转换,作为数字画像数据被记录在未图示的存储器。记录在存储器的数字画像数据能够根据用户的操作而显示在液晶画面5。另外,该相机可以是无反光镜相机,也可以是具有快速复原反光镜的单反类型的相机。
[0044]接着,对第1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变倍光学系统,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前组和后组构成,所述后组具有配置于所述后组的最靠物体侧的第1对焦透镜组以及配置于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像面侧的第2对焦透镜组,在进行变倍时,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所述前组相对于像面固定,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与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分别以不同的轨迹沿着光轴移动,且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25<βF1t/βF1w<2.000.25<βF2w/βF2t<2.00其中,βF1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倍率,βF1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倍率,βF2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倍率,βF2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倍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向像面侧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向像面侧移动。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01<βF1w/βF2w<0.25。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10<ΔX1w/ΔX2w<0.75其中,ΔX1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无限远物体向极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ΔX2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无限远物体向极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001<1/fAt<0.020其中,fA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前组的焦距。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001<1/fAF2w<0.015其中,fAF2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到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为止的各
透镜组的合成焦距。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具有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一个正透镜和一个负透镜。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35<fF2/fBF2w<0.75其中,fF2: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的焦距,fBF2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到最靠像面侧的透镜组为止的各透镜组的合成焦距。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2.00<fBF2w/fBrw<

0.15其中,fBF2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到最靠像面侧的透镜组为止的各透镜组的合成焦距,fBrw:广角端状态下的相比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配置于像面侧的透镜组的合成焦距。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10<βBF2w/βF2w<0.80其中,βBF2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到最靠像面侧的透镜组为止的各透镜组的合成倍率。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05<βBrw/βBF2w<0.50其中,βBrw:广角端状态下的相比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配置于像面侧的透镜组的合成倍率,βBF2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到最靠像面侧的透镜组为止的各透镜组的合成倍率。15.一种变倍光学系统,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前组和后组构成,所述后组具有配置于所述后组的最靠物体侧且在进行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在进行变倍时,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且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35<fF2/fBF2w<0.75其中,fF2: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此外,在所述后组具有包含所述对焦透镜组在内的多个对焦透镜组时,为所述多个对焦透镜组中的位于最靠像面侧的对焦透镜组的焦距,fBF2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对焦透镜组到最靠像面侧的透镜组为止的各透镜组的合成焦距,此外,在所述后组具有包含所述对焦透镜组在内的多个对焦透镜组时,为从所述多个对焦透镜组中的位于最靠像面侧的对焦透镜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谷真美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尼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