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南开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浮式人工鱼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1280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19:58
一种新型浮式人工鱼礁,属于海洋牧场装备领域。其中的礁体为中空立方体结构,礁体顶部四边由四根轻绳围制而成,每根轻绳设置有两个浮漂起漂浮作用,面中空;礁体每个侧面设置有系于顶部轻绳的三片人工海草,每片人工海草由数根极细细绳编制而成,有效增加了生物附着面积;人工海草自然下垂,其底部由重绳串联形成礁体底面四边,面中空;锚绳上接礁体底部重绳,下接沉于海底的锚以固定礁体位置;礁体安装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垂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合软海底底质,可广泛运用于人工鱼礁场合,能够为海洋中层和上层的海洋生物提供繁殖、生长和栖息的场所,所涉及的水域范围大,有利于大范围的海洋生态修复。生态修复。生态修复。

A new type of floating artificial ree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浮式人工鱼礁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浮式人工鱼礁,属于人工鱼礁


技术介绍

[0002]当前,海洋牧场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海洋牧场建设的生境构造阶段便是投放人工鱼礁。人工鱼礁是一种人为布置在海中的水下构造物,可对邻近理化环境、生物环境产生影响,起到保护和增殖鱼类产量,繁荣休闲渔业活动以及减小海岸侵蚀等作用。
[0003]传统的人工鱼礁主体均坐落在浅层有细砂覆盖的坚硬岩石质海床上。在黏土、淤泥质和散沙上建造人工鱼礁还存在很大的困难,礁体投放后会发生整体沉降,最终导致礁体被淤埋,难以发挥其作用。
[0004]现有的人工鱼礁由于沉于海底导致其只能在海洋中下层发挥作用,为中下层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场所,难以对中上层海洋生物发挥作用。
[0005]近年来,针对人工鱼礁建设的技术和工艺已经较成熟,而且研究人员也就人工鱼礁的材质进行过研究,选材从最初的毛竹、石料、废旧轮胎等,发展到后来的混凝土构架、废旧船舶和车辆、以及最新的钢材或者贝壳、HDPE等新型材质。但用这些材料建造的鱼礁或结构较复杂,或制备工艺要求较高,或成本较高,使用不方便,管理成本偏高。
[0006]针对上述问题,现在设计一种适用于中上层海洋生物的新型浮式人工鱼礁,其主要使用聚乙烯制成,礁体轻质柔软,不易腐蚀,容易投放,并不需要考虑海床条件,有效节省制作和维护成本。此外,礁体主要由人工海草构成,这极大地增加了礁体与水流的接触面积,使海中生物快速附着在人工海草上。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浮式人工鱼礁,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9]一种新型浮式人工鱼礁,包括礁体部分及固定礁体位置的部分,其特征在于,礁体为中空立方体结构,包括顶部部分、侧面部分及底部部分;
[0010]所述礁体顶部四边由四根密度小于水的轻绳围制而成,每根轻绳两端呈“U”型,绳索之间于“U”型末端交叉相连,“U”型口处用细钢丝结扎,每根轻绳串有两个浮漂,顶面中空,礁体每个侧面有三片人工海草,每片人工海草由数根极细细绳编制而成,人工海草上下两端均成“U”型,上端绕过顶部轻绳,下端绕过底部重绳,“U”型口处用细钢丝结扎,礁体底部部分由密度大于水的重绳串联形成礁体底面四边,每根重绳两端呈“U”型,绳索之间于“U”型末端交叉相连,“U”型口处用细钢丝结扎,底面中空;
[0011]所述固定礁体位置的部分由锚绳和沉于海底的锚构成,锚绳上接礁体底部节点处,下接沉于海底的锚。
[0012]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礁体为中空立方体结构,立方体上下两面中空,侧面由人工
海草围成,人工海草之间留有一定空隙。
[0013]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人工海草由数根极细的塑料绳编制于一根主绳而成,为四股以上编捻绳索,从绳芯两边伸展出羽状的纤维,极大地增加了礁体与水流的接触面积,水流经过时使水流中携带的营养类物质、浮游生物附着到人工海草上。人工海草的尺寸及侧面悬挂数量可根据实际投放条件自行调节。
[0014]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浮漂为塑料材质制成的泡沫浮球,或者用常规浮球代替。浮漂主要起到漂浮作用,通过它在水中的浮力作用,与礁体相连使其位于海洋中上层。
[0015]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细钢丝,为不锈钢材质的钢丝,采用结扎的方式连接组件。
[0016]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人工海草主绳、重绳、锚绳的材质为防腐绳或棕绳,为两股以上编捻的绳索。绳索需要采用耐海水浸泡和腐蚀材质的绳索,同时具备抗拉伸、不易变形等特点。
[0017]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材料材质均为柔性材质,在水体内随水流方向漂浮摆动,对于水流中的营养类物质有扰动作用,便于鱼类觅食。
[0018]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锚绳是辅助设施,其长度可根据水深调节,起到调节礁体在水中高度的作用。
[0019]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锚是辅助设施,其材质、规格、形状等均可因地制宜选取。
[0020]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礁体与礁体之间等间隔设置,整体呈“田”字排布,且礁体均与水流方向相垂直。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2]1、本技术主要使用聚乙烯材料,不易腐蚀,由于设有浮漂,礁体容易投放,并不需考虑海床条件,有效节省制作和维护成本。
[0023]2、本技术能够为海洋生物,尤其是中层和上层的海洋生物提供繁殖、生长和栖息的场所,同时还可以改善海洋环境,对邻近理化环境、生物环境产生影响,起到保护和增殖鱼类产量,繁荣休闲渔业活动以及减小海岸侵蚀的作用。
[0024]3、本技术主要由人工海草构成,有利于海洋生物长时间停留在人工鱼礁上,增加鱼礁上的生物多样性,加快人工鱼礁的演变,有利于鱼礁上饲养的海产品生长,使人工鱼礁变成自然鱼礁,有利于增殖鱼类产量,改变生态环境。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所述人工海草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所述轻绳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和剖面图;其中图3a为俯视图,图3b为剖视图;
[0028]图4为所述重绳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和剖面图;其中图4a为俯视图,图4b为剖视图;
[0029]图5为所述绳索的3种连接方式示意图;
[0030]图6花鲈在人工海草床内的出现数(尾);
[0031]图7花鲈在人工海草床内的平均出现率(%)。
[0032]其中:1礁体;2人工海草;3浮漂;4轻绳;5连接点处;6重绳;7锚绳;8锚;9泡沫塑料;10轻绳缠绕线;11细铅条;12重绳缠绕线;13细钢丝。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案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除非特别说明,本技术中所用的技术手段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另外,实施方案应理解为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的实质和范围仅由权利要求书所限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背离本技术实质和范围的前提下,对这些实施方案中的物料成分和用量进行的各种改变或改动也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34]实施例1
[0035]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浮式人工鱼礁,如图1所示;
[0036]本技术包括礁体部分及固定礁体位置的部分,礁体为中空立方体结构,礁体顶部四边由四根密度小于水的轻绳围制而成,用细钢丝结扎,每根轻绳串有两个浮漂。礁体每个侧面有三片人工海草,人工海草上下两端均成“U”型,上端与顶部轻绳、下端与底部重绳相连。礁体底部部分由密度大于水的重绳串联人工海草下端而成,用细钢丝结扎。礁体由锚绳连接,另一端与锚连接起固定作用。
[0037]所述人工海草,由数根极细的细绳编制于一根主绳而成,且为四股以上编捻,如图2所示;
[0038]所述轻绳是由编制线围绕内部泡沫塑料编制而成,如图3所示;所述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浮式人工鱼礁,包括礁体(1)部分及固定礁体(1)位置的部分,其特征在于,礁体(1)为中空立方体结构,包括顶部部分、侧面部分及底部部分;所述礁体(1)顶部四边由四根密度小于水的轻绳(4)围制而成,每根轻绳(4)两端呈“U”型,绳索之间于“U”型末端交叉相连,“U”型口处用细钢丝(13)结扎,每根轻绳(4)串有两个浮漂(3),顶面中空,礁体(1)每个侧面有三片人工海草(2),人工海草(2)上下两端均成“U”型,上端绕过顶部轻绳(4),下端绕过底部重绳(6),“U”型口处用细钢丝(13)结扎,礁体(1)底部部分由密度大于水的重绳(6)串联形成礁体(1)底面四边,每根重绳(6)两端呈“U”型,绳索之间于“U”型末端交叉相连,“U”型口处用细钢丝(13)结扎,底面中空;所述固定礁体(1)位置的部分由锚绳(7)和沉于海底的锚(8)构成,锚绳(7)上接礁体(1)底部连接点处(5),下接沉于海底的锚(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浮式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礁体(1)为中空立方体结构,立方体上下两面中空,侧面由人工海草(2)围成,人工海草(2)之间留有一定空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学强韩承龙木下稔久山下修刘克奉郭彪郑德斌王文晖朱琳冯剑丰
申请(专利权)人:南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