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强稳定性的支架基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0234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14: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光伏安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强稳定性的支架基础,包括呈矩阵设置的多个基础桩,所述基础桩顶部与上部支架立柱连接,同一排的相邻两个所述基础桩之间设有侧向约束,所述侧向约束的长度轴线与同一排基础桩形成的平面平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强稳定性的支架基础通过设置侧向约束对深淤泥区的支架基础进行优化设计,基础桩、侧向约束和上部支架立柱形成整体的、无侧移的桩基桁架结构,利用桩系桁架的刚度来抵抗水平载荷,因此可以对基础桩的桩长进行缩减,同时基础桩的桩端可以不进入持力层,基础桩水承载力可满足设计规范要求。求。求。

A support foundation with strong sta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强稳定性的支架基础


[0001]本技术涉及光伏安装技术的领域,具体为一种强稳定性的支架基础。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水面光伏项目的支架形式主要有固定式支架和漂浮式支架。漂浮式支架较多应用于宽水域地区,对选址要求高,受限于大风、水位、结冰等因素对其影响较大,且对漂浮设备要求高,抗腐蚀性能要求高。
[0003]材料成本高,专业性强,施工难度大。对于狭长水面,滩涂等区域,固定式支架的优势和技术成熟,基础桩多采用预应力管桩,但是由于水面及滩涂区域淤泥层较深,厚度普遍在2m以上,基础桩进入持力层所需的桩长较长,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且基础桩的桩长增加导致成本增大,不利于项目整体的成本控制。若减少基础桩的桩长,桩端未进入持力层,基础桩有倾斜和倾覆的可能,则整个支架基础的稳定性可能无法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0004]鉴于上述问题,本项目设计一种强稳定性的支架基础,针对深淤泥地质,基础桩的桩端可以不进入持力层,通过构造措施提高基础桩的整体稳定性,施工工艺简单,基础桩的桩身不易倾覆,基础桩的深度标高易达到设计要求,成本节约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强稳定性的支架基础,及解决深淤泥地区支架基础桩长较长,成本较大,施工难度大等问题,还解决了支架基础整体稳定性较差,桩基发生倾斜和倾覆等问题。
[0006]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强稳定性的支架基础,包括呈矩阵设置的多个基础桩,所述基础桩顶部与上部支架立柱连接,同一排的相邻两个所述基础桩之间设有侧向约束,所述侧向约束的长度轴线与同一排基础桩形成的平面平行。
[0008]优选的,所述侧向约束的长度轴线与基础桩的高度轴线垂直。
[0009]优选的,所述侧向约束与基础桩之间通过抱箍和多孔角钢进行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侧向约束的端部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孔和多个第二孔,所述第一孔位于端部,所述第二孔的轴线与第一孔的轴线平行;所述多孔角钢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和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连接抱箍与多孔角钢,安装时,所述第二安装孔与第二孔重合,用于连接侧向约束与多孔角钢。
[0011]优选的,所述抱箍的连接端设有固定孔,安装时,所述固定孔与第一安装孔重合,并利用螺栓进行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孔和固定孔均设有两个。
[0013]优选的,所述第二孔、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均为椭圆孔。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孔为圆形孔。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一种强稳定性的支架基础通过设置侧向约束对深淤泥区的支架基础进行优化设计,基础桩、侧向约束和上部支架立柱形成整体的、无侧移的桩基桁架结构,利用桩系桁架的刚度来抵抗水平载荷,因此可以对桩基础的桩长进行缩减,同时基础桩的桩端可以不进入持力层,桩基础水承载力可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0017]根据要求的不同,基础桩可以采用三排或四排为一个整体形成桩系桁架结构,基础桩的水平承载力按此设计方案执行,可显著增强单桩时的承载力要求。基础桩容易倾斜、倾覆,基础桩深度标高易达到设计要求,成本节约明显。
[0018]进一步的,抱箍和多孔角钢是为了实现侧向约束与基础桩的连接。
[0019]进一步的,椭圆形的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和第二孔是为了对同一排的基础桩的位置进行微调,减少施工时引起的误差。
[0020]进一步的,圆形孔的第一孔是为了对侧向约束进行进一步的固定,减少侧向约束水平向的移动。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一种强稳定性的支架基础的俯视图;
[0022]图2为本技术一种强稳定性的支架基础的侧视图;
[0023]图3为本技术一种强稳定性的支架基础中侧向约束与抱箍连接节点的侧视图;
[0024]图4为本技术一种强稳定性的支架基础中侧向约束与抱箍连接节点的俯视图。
[0025]图5为本技术一种强稳定性的支架基础中侧向约束的示意图;
[0026]图6为本技术一种强稳定性的支架基础中多孔角钢的示意图。
[0027]图中,1、基础桩;2、侧向约束;3、抱箍;4、多孔角钢;5、第一孔;6、第二孔;7、第一安装孔;8、第二安装孔;9、固定孔;10、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述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不是限定。
[0029]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强稳定性的支架基础,参照图1、2,包括呈矩阵设置的多个基础桩1,基础桩1顶部与上部支架立柱连接,同一排的相邻两个基础桩1之间设有侧向约束2,侧向约束2形成的平面与同一排基础桩1形成的平面平行,侧向约束2的长度轴线与基础桩1的高度轴线垂直。本实施例中侧向约束2为热镀锌钢管,规格为φ89

2.5mm,长度为6714mm。
[0030]参照图3、4,侧向约束2与基础桩1之间通过抱箍3和多孔角钢4进行连接。
[0031]参照图5,侧向约束2的端部设有连接孔,连接孔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孔5和多个第二孔6,第一孔5位于端部,第二孔6的轴线与第一孔5的轴线平行,第一孔5为圆形孔,第二孔6为椭圆孔。本实施例中第二孔6开设有三个,第一孔5的直径为17.5mm,第二孔6的规格为φ17.5

27mm,第一孔5的轴线与侧向约束2端部的距离为35mm,第一孔5的轴线与第二孔6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55mm,相邻的两个第二孔6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55mm。
[0032]参照图6,多孔角钢4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7和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8,第一安装孔7用于连接抱箍3。本实施例中抱箍3的规格为φ50mm,抱箍3的端部设有固定孔9,固定孔9的规格为φ17.5mm的圆形孔。
[0033]第二安装孔8与连接孔重合,用于连接侧向约束2。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7设有两个,固定孔9设置有两个,第二安装孔8设有六个,第一安装孔7的轴线和第二安装孔8的轴线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0034]第二孔6、第一安装孔7和第二安装孔8均为椭圆孔,本实施例中多孔角钢4的规格为L63

40

4mm,第一安装孔7和第二安装孔8的规格相同,为φ17.5

27mm,第一安装孔7与多孔角钢4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为35mm,两个第一安装孔7之间的距离为50mm,远离端部的第一安装孔7与第二安装孔8之间的距离为75mm,相邻两个第二安装孔8之间的距离为55mm。安装时,固定孔9与第一安装孔7重合,并利用螺栓10进行连接。
[0035]本实施例中的多孔角钢均选用Q235B,螺栓10采用M16X120两大平一弹两螺母。
[0036]本实施例一种强稳定性的支架基础的实施原理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强稳定性的支架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呈矩阵设置的多个基础桩(1),所述基础桩(1)顶部与上部支架立柱连接,同一排的相邻两个所述基础桩(1)之间设有侧向约束(2),所述侧向约束(2)的长度轴线与同一排基础桩(1)形成的平面平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稳定性的支架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约束(2)的长度轴线与基础桩(1)的高度轴线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稳定性的支架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约束(2)与基础桩(1)之间通过抱箍(3)和多孔角钢(4)进行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强稳定性的支架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约束(2)的端部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孔(5)和多个第二孔(6),所述第一孔(5)位于端部,所述第二孔(6)的轴线与第一孔(5)的轴线平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刚
申请(专利权)人: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