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筋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00380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1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箍筋模块,箍筋模块包含第一立筋、第二立筋、第三立筋、第四立筋以及底筋部。第二立筋与第一立筋并排设置;第三立筋与第一立筋并排设置,并位于第一立筋及第二立筋之间;第四立筋与第一立筋并排设置,并位于第三立筋及第二立筋之间。其中第一立筋及第三立筋之间具有第一空隙,第二立筋及第四立筋之间具有第二空隙。底筋部设置连接第一外侧立筋、第二立筋、第三立筋以及第四立筋的至少部分的底端,并形成第一空隙及第二空隙的底部,且第一空隙及第二空隙相对于底筋部的一端分别形成开口。别形成开口。别形成开口。

Stirrup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箍筋模块


[0001]本技术有关一种箍筋模块,特别是指一种用于梁钢筋系统的箍筋模块。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的建筑物经常使用钢筋混凝土(RC)的结构作为结构性的主体。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常见的梁钢筋系统主要包括多根平行排列的主筋以及多根用来箍束主筋的箍筋。箍筋主要是绑缚定位于主筋上,构成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中的钢筋主结构,接着在钢筋结构的周围制作模板,然后进行混凝土灌浆,即形成钢筋混凝土的结构。
[0003]近几年发展出一笔箍式的箍筋结构,并套设于同一水平面的主筋横截面上,以此将主筋横截面方向上得到平均的箍束力之外,沿着主筋纵向延伸的箍束力也可以平均分散。然而,当架设箍筋后再设置其余主筋时并不便利,且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因此有必要解决当前的现有技术问题可更加地达到提高施工便利性及可缩短工时的箍筋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用于梁钢筋系统的箍筋模块,用于增加施工便利性及缩短制造梁钢筋系统的工程时间。本技术箍筋模块的一种实施例包含第一立筋、与第一立筋并排设置的第二立筋、第三立筋、第四立筋以及底筋部。第三立筋与第一立筋并排设置,并位于第一立筋及第二立筋之间;第四立筋与第一立筋并排设置,并位于第三立筋及第二立筋之间。其中第一立筋及第三立筋之间有形成第一空隙,第二立筋及第四立筋之间有形成第二空隙。底筋部则设置连接第一立筋、第二立筋、第三立筋及第四立筋的至少部分的底端,并形成第一空隙及第二空隙的底部;且第一空隙及第二空隙相对于底筋部的一端分别形成开口。
[0005]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底筋部包含一第一底筋及一第二底筋,该第一底筋连接该第一立筋,该第四立筋连接该第一底筋,该第一立筋通过该第一底筋与该第四立筋连接,该第二底筋连接该第二立筋,该第三立筋连接该第二底筋,该第二立筋通过该第二底筋与该第三立筋连接。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更包含一第一顶筋,该第一顶筋连接该第三立筋,该第四立筋连接该第一顶筋,该第三立筋通过该第一顶筋与该第四立筋连接。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三立筋、该第一顶筋及该第四立筋形成一第一横挂部。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立筋具有一钩挂端。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立筋具有一钩挂端。
[0010]箍筋模块的另一种实施例包含与第一立筋并排设置的第五立筋及第六立筋,且第五立筋位于第一立筋及第六立筋之间。其中第五立筋与第一立筋之间有形成第三空隙,且第六立筋与第三立筋之间有第一空隙,第二立筋与第四立筋之间具有第二空隙。底筋部设置连接第一立筋、第二立筋、第三立筋、第四立筋、第五立筋以及第六立筋的至少部分的底端,并形成第一空隙、第二空隙以及第三空隙的底部;且第一空隙、第二空隙以及第三空隙
相对于底筋部的一端分别形成开口。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底筋部包含一第一底筋、一第二底筋以及一第三底筋,该第五立筋通过该第一底筋与该第四立筋连接,该第二立筋通过该第二底筋与该第三立筋连接,该第一立筋通过该第三底筋与该第六立筋连接;并形成该第一底筋与该第二底筋交错叠合设置;该第一底筋与该第三底筋交错叠合设置。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更包含一第一顶筋及一第二顶筋,该第三立筋通过该第一顶筋与该第四立筋连接,该第二顶筋连接该第五立筋,该第六立筋连接该第二顶筋,该第五立筋通过该第二顶筋与该第六立筋连接。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三立筋、该第一顶筋及该第四立筋形成该第一横挂部;该第五立筋、该第二顶筋及该第六立筋形成一第二横挂部。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立筋具有一钩挂端。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立筋具有一钩挂端。
[0016]箍筋模块的另一种实施例包含第一立筋、与第一立筋并排设置的第二立筋、设置于第一立筋及第二立筋之间的第一内侧环、第一底筋以及第二底筋。其中第一立筋及第一内侧环之间有第一空隙,第二立筋及第一内侧环之间有第二空隙。第一底筋连接第一立筋与第一内侧环至少部分的底端形成第一空隙的底部;第二底筋连接第二立筋与第一内侧环至少部分的底端形成为第二空隙的底部;第一空隙相对于第二底筋形成开口,第二空隙相对于第一底筋形成开口。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内侧环包含一第三立筋、一第四立筋、一第一顶筋、该第一底筋的至少部分以及该第二底筋的至少部分,该第三立筋与该第一立筋并排设置,并位于该第一立筋及该第二立筋之间;该第四立筋与该第一立筋并排设置,并位于该第三立筋及该第二立筋之间;该第三立筋通过该第一顶筋与该第四立筋连接。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底筋连接该第四立筋与该第一立筋,该第二底筋连接该第二立筋与该第三立筋,以使该第一底筋与该第二底筋交错叠合设置。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内侧环的该第三立筋、该第一顶筋以及该第四立筋形成一第一横挂部。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立筋具有一勾挂钩挂端。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立筋具有一勾挂钩挂端。
[0022]箍筋模块的另一种实施例进一步包含第二内侧环以及第三底筋。第二内侧环设置于第一立筋及第三立筋之间,第一立筋与第二内侧环之间有第三空隙;第三底筋设置连接第一立筋与第二内侧环至少部分的底端并形成第三空隙的底部。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内侧环包含该第五立筋、一第六立筋、一第二顶筋、该第一底筋的至少部分以及该第三底筋的至少部分,该第五立筋与该第一立筋并排设置;该第六立筋与该第五立筋并排设置,并位于该第三立筋及该第五立筋之间;该第五立筋通过该第二顶筋与该第六立筋连接。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内侧环与该第二内侧环能交叠形成一第三内侧环。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三底筋连接该第一立筋与该第六立筋,第一底筋连接该第四立筋与该第五立筋,该第二底筋连接该第二立筋与该第三立筋,以使该第一底筋与该第二底筋是交错叠合设置;该第三底筋与该第一底筋交错叠合设置。
[0026]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内侧环的第三立筋、该第四立筋以及该第一顶筋形成一第一横挂部;该第二内侧环的该第五立筋、该第六立筋以及该第二顶筋形成一第二横挂部。
[0027]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立筋具有一钩挂端。
[0028]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立筋具有一钩挂端。
[0029]箍筋模块的另一种实施例包含具有第一弯折部的第一立筋;自第一弯折部连接端相对第一立筋弯折并延伸至具有第二弯折部的第一底筋;自第二弯折部连接端相对第一底筋弯折与第一立筋并排并延伸至具有第三弯折部的第四立筋;自第三弯折部相对第一立筋弯折与第一底筋并排并延伸至具有第四弯折部的第一顶筋;自第四弯折部相对第一底筋弯折与第一立筋并排并延伸至具有第五弯折部的第三立筋;自第五弯折部相对第一立筋弯折并延伸至具有第六弯折部的第二底筋,其中第二底筋与第一底筋为交错重叠设置;自第六弯折部连接端相对该第二底筋弯折以与第一立筋并排的第二立筋。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箍筋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立筋;一第二立筋,与该第一立筋并排设置;一第三立筋,与该第一立筋并排设置,并位于该第一立筋及该第二立筋之间;一第四立筋,与该第一立筋并排设置,并位于该第三立筋及该第二立筋之间;其中,该第一立筋及该第三立筋之间具有一第一空隙,该第二立筋及该第四立筋之间具有一第二空隙;以及一底筋部,设置连接该第一立筋、该第二立筋、该第三立筋及该第四立筋的至少部分的底端,并形成为该第一空隙及该第二空隙的底部;且该第一空隙及该第二空隙相对于该底筋部的一端分别形成开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箍筋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底筋部包含一第一底筋及一第二底筋,该第一底筋连接该第一立筋,该第四立筋连接该第一底筋,该第一立筋通过该第一底筋与该第四立筋连接,该第二底筋连接该第二立筋,该第三立筋连接该第二底筋,该第二立筋通过该第二底筋与该第三立筋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箍筋模块,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第一顶筋,该第一顶筋连接该第三立筋,该第四立筋连接该第一顶筋,该第三立筋通过该第一顶筋与该第四立筋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箍筋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立筋、该第一顶筋及该第四立筋形成一第一横挂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箍筋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立筋具有一钩挂端。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箍筋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立筋具有一钩挂端。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箍筋模块,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第五立筋,与该第一立筋并排设置;以及一第六立筋,与该第一立筋并排设置,且该第五立筋位于该第一立筋及该第六立筋之间;其中,该第五立筋及该第一立筋之间具有一第三空隙,且该第六立筋及该第三立筋之间具有该第一空隙,该第二立筋及该第四立筋之间具有该第二空隙;该底筋部设置连接该第一立筋、该第二立筋、该第三立筋、该第四立筋、该第五立筋以及该第六立筋的至少部分的底端,并形成为该第一空隙、该第二空隙以及该第三空隙的底部;且该第一空隙、该第二空隙以及该第三空隙相对于该底筋部的一端分别形成开口。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箍筋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底筋部包含一第一底筋、一第二底筋以及一第三底筋,该第五立筋通过该第一底筋与该第四立筋连接,该第二立筋通过该第二底筋与该第三立筋连接,该第一立筋通过该第三底筋与该第六立筋连接;并形成该第一底筋与该第二底筋交错叠合设置;该第一底筋与该第三底筋交错叠合设置。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箍筋模块,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第一顶筋及一第二顶筋,该第三立筋通过该第一顶筋与该第四立筋连接,该第二顶筋连接该第五立筋,该第六立筋连接该第二顶筋,该第五立筋通过该第二顶筋与该第六立筋连接。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箍筋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立筋、该第一顶筋及该第四立筋形成该第一横挂部;该第五立筋、该第二顶筋及该第六立筋形成一第二横挂部。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箍筋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立筋具有一钩挂端。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箍筋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立筋具有一钩挂端。13.一种箍筋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立筋;一第二立筋,与该第一立筋并排设置;一第一内侧环,设置于该第一立筋及该第二立筋之间;其中,该第一立筋及该第一内侧环之间具有一第一空隙,该第二立筋及该第一内侧环之间具有一第二空隙;一第一底筋,设置连接该第一立筋与该第一内侧环的至少部分的底端,并形成为该第一空隙的底部;以及一第二底筋,设置连接该第二立筋与该第一内侧环的至少部分的底端,并形成为该第二空隙的底部;其中,该第一空隙相对于该第一底筋的一端形成开口;该第二空隙相对于该第二底筋的一端形成开口。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箍筋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侧环包含一第三立筋、一第四立筋、一第一顶筋、该第一底筋的至少部分以及该第二底筋的至少部分,该第三立筋与该第一立筋并排设置,并位于该第一立筋及该第二立筋之间;该第四立筋与该第一立筋并排设置,并位于该第三立筋及该第二立筋之间;该第三立筋通过该第一顶筋与该第四立筋连接。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箍筋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底筋连接该第四立筋与该第一立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昌修颜圣益黄珈漩
申请(专利权)人:建国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