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湿侵蚀地下凹式生态治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9382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1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湿侵蚀地下凹式生态治理结构,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地表径流阻滞区、水土保持护坡区、位于常水位下方的下凹地雨水回收汇水区;所述地表径流阻滞区位居高处,通过特制的地表径流阻滞砖固结土壤,水土保持护岸区地处坡度较大的陡坡且位于位于地表径流阻滞区和下凹地雨水回收汇水区之间,利用独特的护坡砖防止边坡侵蚀,下凹地雨水回收汇水区地处低洼处,位于结构最低处,充分收集雨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低湿侵蚀地下凹式生态治理结构是基于海绵城市原理而设计,在确保城市园林绿地景观优美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绿地的截流滞污、蓄水防涝的功能。蓄水防涝的功能。蓄水防涝的功能。

A low humidity erosion underground concave ecological governanc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湿侵蚀地下凹式生态治理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低湿侵蚀地下凹式生态治理结构,属于城市园林及生态环境治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不透水下垫面面积急剧增加,绿地等透水下垫面面积不断减少,使城市水文循环发生变化,城市降雨径流特征发生改变,为城市水资源利用和防洪排涝带来了挑战。传统的城市内涝防治理念以“排水”为主,随着城市不透水面积的增加,雨水下渗量急剧下降,城市地表径流量随之增加,其弊端十分明显。
[0003]下凹式绿地是一种生态型的雨水渗透系统,对雨水径流有渗透、蓄积、利用有重要作用,是现代城市雨洪利用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对于城市人口密度大、建筑密度大的情况,建设大规模的蓄水池、雨水利用设施和大规模绿地不具有可能性,而应该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充分发挥有限的绿地的蓄渗潜能。目前,建设下凹式绿地投资量小,维护工作量小,推广面积量大,对削减城市雨水径流具有较大作用,在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市政绿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时间短,现有经验不足,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技术细节具有盲目性,急待一些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湿侵蚀地下凹式生态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地表径流阻滞区(Ⅰ)、水土保持护坡区(Ⅱ)、位于常水位下方的下凹地雨水回收汇水区(Ⅲ);所述地表径流阻滞区(Ⅰ)位居高处,地表径流阻滞区(Ⅰ)设有用以固结土壤的地表径流阻滞砖(1);所述下凹地雨水回收汇水区(Ⅲ)位于结构最低处;所述水土保持护坡区(Ⅱ)位于地表径流阻滞区(Ⅰ)和下凹地雨水回收汇水区(Ⅲ)之间,水土保持护坡区(Ⅱ)的坡体铺设用以防止边坡侵蚀的护坡砖(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湿侵蚀地下凹式生态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表径流阻滞区(Ⅰ)的坡度控制为10~20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低湿侵蚀地下凹式生态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表径流阻滞砖(1)外形呈井字形设置;地表径流阻滞砖(1)包括两对平行的砖体(11)、用以种植低矮灌木(2)的方形孔洞(13)以及用以种植低矮灌木(2)的缺口(12),所述两对平行的砖体(11)相互垂直形成井字形;所述方形孔洞(13)位于井字形的地表径流阻滞砖(1)中央位置;所述缺口(12)位于平行的砖体(11)之间的地表径流阻滞砖(1)外侧;所述砖体(11)的端部设有凸出部(14),相邻的地表径流阻滞砖(1)通过凸出部(14)互相拼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低湿侵蚀地下凹式生态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表径流阻滞区(Ⅰ)还包括低矮灌木(2),所述低矮灌木(2)种植于方形孔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雅琴张谦史莹常俊丽聂祝颖陈庆飞
申请(专利权)人:金陵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