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绿色建筑幕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9165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09: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节能绿色建筑幕墙,包括:纵梁、定位管、定位头和面板。纵梁的两侧均固定定位管,其端口垂直于建筑外墙,且该定位管的内壁的上、下表面上具有弹性限位片,弹性限位片的开口端朝向定位管的后端口。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柱均垂直连接在基板上形成“U”形槽结构,卡头为两个,分别固定在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柱的端面上,且卡头的上、下表面上具有对称分布的三角卡块。支承板水平连接在基板的底部,且支承板与定位柱分别分布在基板的两侧;面板固定在基板的外表面上,且该面板的下端面支撑固定在支承板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建筑幕墙不仅具有密封性更好,防水效果更佳的特点,还能够利用太阳能,起到绿色节能的作用,还有助于解决光污染问题。光污染问题。光污染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能绿色建筑幕墙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节能绿色建筑幕墙。

技术介绍

[0002]本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中公开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0003]建筑幕墙是一种不分担主体结构所受作用的建筑外围护结构或装饰性结构,其一般由面板及其后面的支承结构构成,建筑幕墙一般由若干个单元式幕墙铺设在建筑外表面共同形成,而单元式幕墙以工厂化的形式组装生产,大量节约施工时间等综合优势,成为建筑领域最具普及价值和发展优势的幕墙形式。根据材质划分,所述面板包括玻璃板、金属板、石材板、陶瓷板、水泥纤丝维板等。现有的这种幕墙在安装时,需要先将支承结构固定在建筑外墙上的预埋件上,安装完毕后再在支承结构外表面上固定面板,面板之间填充硅酮胶进行密封,以防止下雨时面板缝隙处漏水。然而,这种安装建筑幕墙的方式仍然存在面板固定不牢固、面板缝隙密封性欠佳以及安装效率有待提高等方面的不足。同时,大面积的建筑幕墙造成的光污染问题也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节能绿色建筑幕墙,其不仅能够利用太阳能,起到绿色节能的作用,而且还有助于解决光污染问题。同时,本专利技术的建筑幕墙还具有密封性更好,防水效果更佳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节能绿色建筑幕墙,包括:纵梁、定位管、定位头和面板。其中:所述纵梁竖向固定在建筑外墙上。所述纵梁的两侧均固定定位管,所述定位管的端口垂直于建筑外墙,且该定位管的内壁的上、下表面上均具有倾斜设置的弹性限位片,所述弹性限位片的开口端朝向定位管的后端口。所述定位头包括:基板、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柱、卡头和支承板。所述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柱均垂直连接在基板上形成“U”形槽结构,所述卡头为两个,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柱的端面上,且所述卡头的上、下表面上具有对称分布的三角卡块。所述支承板水平连接在基板的底部,且所述支承板与定位柱分别分布在基板的两侧。所述面板固定在基板的外表面上,且该面板的下端面支撑固定在支承板上。所述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柱分别紧密插入在纵梁的两侧的定位管端口中,且所述弹性限位片被撑开后紧密卡在三角卡块端面及其对应的定位柱之间,从而使面板能够方便、快速地被固定在纵梁上,同时所述支承板使上、下相邻的面板之间形成统一规格的缝隙,方便在其中填充充分的密封胶,确保密封性。所述面板的外表面上固定有光伏板,以便于利用太阳能发电,同时缓解面板反射阳光造成的光污染问题。
[0006]进一步地,所述支承板上具有交叉分布的条状进胶槽,所述进胶槽沿着支撑在支承板上的面板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交叉分布是指相邻两条进胶槽的开口分别位于支承板
的两端,且相邻两条进胶槽的槽底均通过支承板的中线。这一支承板的结构特点可有效解决上、下相邻的面板在定位头处的密封性问题。
[0007]进一步地,所述卡头的一端插入在对应的定位柱的端面插槽中,且该定位柱的上表面上具有定位螺栓,所述定位螺栓将卡头与定位柱固定为一体。
[0008]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管的上表面上具有通槽,所述通槽位于定位螺栓上方,以便于利用工具将所述定位螺栓从通槽中拆除下来,实现卡头与定位柱分离。
[0009]进一步地,所述三角卡块至少有一部分伸出在定位管后端口外部,以便于将所述定位螺栓拆除后,将三角卡块从定位管后端口处抽出。
[0010]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限位片为金属板,其一端固定在定位管的管腔内表面上,另一端斜向指向定位管的管腔轴线,从而形成倾斜设置的弹性限位片,以便所述卡头通过上、下两块弹性限位片之间时将其撑开。
[0011]进一步地,所述三角卡块为直角三角形块,且该直角三角形块的一个直角面与卡头一体化连接,另一个直角面朝向对应的定位柱的端面,从而使所述三角卡块的斜面朝向卡头的外端,便于从所述上、下两块弹性限位片之间顺利通过,然后使弹性限位片的端部抵在三角卡块的直角面上,防止三角卡块脱离,保证面板固定在纵梁上的牢固性。
[0012]进一步地,所述面板的内表面上具有隔热涂层,以降低热量的传递,起到保温作用。
[0013]进一步地,所述面板和基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以保证两者连接强度。
[0014]进一步地,所述纵梁侧壁与建筑外墙之间通过角码固定连接,所述角码与纵梁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或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角码与建筑外墙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0015]进一步地,所述纵梁包括方形管、工字梁等中的任意一种。两个所述定位管分别固定在方形管的两侧管壁上,或者所述定位管分别固定在工字梁两个翼缘外表面上。
[0016]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管为方形管,对应地,所述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柱均为立方体柱状结构,以便于所述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柱分别紧密插入在定位管端口中,确保面板的稳定,防止其晃动。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方面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节能绿色建筑幕墙通过在面板的外表面上固定光伏板,在利用太阳能发电,更加绿色节能的同时,还有助于缓解面板反射阳光造成的光污染问题。
[0018](2)相对于传统的幕墙的安装方式,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是由纵梁、定位管和定位头构成的新型的连接关系将面板固定在建筑外墙中,使面板的安装更加高效和牢固。这是因为:本专利技术在纵梁的两侧面上固定了内部具有弹性限位片的定位管,同时所述定位头通过由基板、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组成的“U”形槽式卡扣结构使定位头可以夹紧固定在纵梁上,使面板更为牢固地固定在纵梁上。当所述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柱分别紧密插入在纵梁的两侧的定位管端口中后,所述弹性限位片被撑开后紧密卡在三角卡块端面及其对应的定位柱之间,从而使面板能够方便、快速地被固定在纵梁上。同时,这种固定方式由于定位管将定位柱形成了支撑和托举作用,可使面板更为牢固地固定在纵梁上。同时,本专利技术的定位头还采用了定位柱和卡头形成的特殊结构,既能够使定位头顺利通过所述弹性限位片后形成定位,而且能够通过卡头和弹性限位片之间的配合防止定位柱从定位管中脱离,使面板的安装更加高效和牢固。
[0019](3)本专利技术还将所述卡头和定位柱设计为可拆卸结构,即所述卡头的一端插入在对应的定位柱的端面插槽中,且该定位柱的上表面上具有定位螺栓,所述定位螺栓将卡头与定位柱固定为一体。同时,所述定位管的上表面上具有通槽,所述通槽位于定位螺栓上方,以便于利用工具将所述定位螺栓从通槽中拆除下来,实现卡头与定位柱的分离。这种结构的卡头可以方便在后续维护、更换面板时,将卡头从定位管中拆除下来安装新面板。
[0020](4)本专利技术的卡头还具有水平连接在基板的底部的支承板,所述支承板上具有交叉分布的条状进胶槽,这种支承板的结构特点可有效解决上、下相邻的面板在定位头处的密封性问题。其原因在于:所述支承板可使面板在安装后,在相邻的上、下板面之间限定出规格统一的缝隙,同时还可以通过控制所述支承板的厚度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绿色建筑幕墙,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定位管、定位头和面板;其中:所述纵梁竖向固定在建筑外墙上;所述纵梁的两侧均固定定位管,所述定位管的端口垂直于建筑外墙,且该定位管的内壁的上、下表面上均具有倾斜设置的弹性限位片,所述弹性限位片的开口端朝向定位管的后端口;所述定位头包括:基板、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柱、卡头和支承板;所述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柱均垂直连接在基板上形成“U”形槽结构,所述卡头为两个,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柱的端面上,且所述卡头的上、下表面上具有对称分布的三角卡块;所述支承板水平连接在基板的底部,且所述支承板与定位柱分别分布在基板的两侧;所述面板固定在基板的外表面上,且该面板的下端面支撑固定在支承板上;所述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柱分别紧密插入在纵梁的两侧的定位管端口中,且所述弹性限位片被撑开后紧密卡在三角卡块端面及其对应的定位柱之间;所述面板的外表面上固定有光伏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绿色建筑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板上具有交叉分布的条状进胶槽,所述进胶槽沿着支撑在支承板上的面板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交叉分布是指相邻两条进胶槽的开口分别位于支承板的两端,且相邻两条进胶槽的槽底均通过支承板的中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绿色建筑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头的一端插入在对应的定位柱的端面插槽中,且该定位柱的上表面上具有定位螺栓,所述定位螺栓将卡头与定位柱固定为一体;优选地,所述定位管的上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丽军刘恺刁小明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