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与产能相关的裂缝表征方法及表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284721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08: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建立与产能相关的裂缝表征方法及表征系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地震裂缝属性资料A、岩心裂缝资料B、测井裂缝资料C和勘探钻井产能数据D;基于岩心裂缝资料B和测井裂缝资料C,对地震裂缝属性资料A进行筛选,获得地震裂缝属性资料A1;基于所述地震裂缝属性资料A1和所述勘探钻井产能数据D,针对不同地震层段分别建立裂缝表征与探井产量关系E。本发明专利技术遵循地震、测井、钻井、地质相结合的勘探一体化原则,利用地震数据从众多裂缝表征方法数据中优选具有精细表征能力的裂缝表征技术结果,结合钻井的岩心裂缝相关资料、测井与裂缝相关的资料,再结合钻井试油产量的统计数据,建立与产量有对应关系的有效裂缝表征方法。建立与产量有对应关系的有效裂缝表征方法。建立与产量有对应关系的有效裂缝表征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立与产能相关的裂缝表征方法及表征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油气地球物理勘探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建立与产能相关的裂缝表征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无论在油气勘探阶段还是开发阶段,裂缝的研究都是关系储层目标的重要甜点要素之一。作为储层中油气的有效储集空间和主要的渗流通道,裂缝控制着油气的赋存和产能。有利的裂缝发育带,往往预示着油气高产区的存在。在致密砂岩和火山岩储层中更有“无缝不成藏”的论断。由此可见,裂缝系统对于油气的富集和成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关于裂缝的诸多研究热点问题之中,如何有效的评价裂缝对于产能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油气的最终产量和动辄上百万乃至上千万的巨额实际单井钻井的工程成本。
[0003]国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运用地震方法进行裂缝油气藏的检测。先后经历了横波勘探、多波多分量勘探和纵波裂缝检测等几个发展阶段(Roberts A.,First Break,2001)。尤其是在纵波地震裂缝检测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郑多明,中国石油勘探,2011)。裂缝预测的发展往往是在岩石物理等效模型研究的发展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国外对各向异性介质、双相介质和双相各向异性介质的岩石物理模型已经发展起来。
[0004]裂缝的描述可以有不同的尺度:(1)对于油藏数模中百米级大尺度裂缝的描述,主要基于构造应力场分析,结合几何型叠后地震属性(如相干、曲率等属性)进行。(2)对于勘探阶段期望的几十米级中小尺度裂缝,主要依靠叠前叠后地震几何属性或物理规律进行:叠后地震数据的相干、曲率、蚂蚁追踪或其衍生技术可以识别出相对大尺度的断裂(大于1/8波长),但对于更小尺度的裂缝(1/100

1/8波长)预测,则需要通过叠前地震数据和相应的方法来进行研究。(3)至于厘米级的极小尺度断裂,只能通过钻测井资料予以描述。(张延玲,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
[0005]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大量裂缝性油气藏的发现和投入开发,针对储层中裂缝表征这一核心问题,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提出了野外露头描述的地质学方法、实验室岩心分析方法、测井方法和地震勘探方法等。虽然钻井、测井、岩心资料对裂缝有比较精细和准确的描述,但其表征范围仅限于该井的井点之处,尚属一孔之见。而地震勘探方法以其具有勘探范围相对较广、费用相对较低的优点,在裂缝系统识别、裂缝性储层预测和精细描述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常用的裂缝性储层预测与识别技术主要包括地震属性技术和基于地震各向异性发展起来的相干技术(Ekanem AM,Geophysical Prospecting,2013)。地震属性技术如振幅属性、相干体技术、曲率体技术等,以其技术相对简单、实用的优点,在裂缝性储层勘探初期的井位部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类技术都是间接地推断裂缝系统发育带的分布状况,只能定性预测裂缝相对发育程度而不能预测裂缝方位和密度。采用基于地震各向异性发展起来的相关技术进行裂缝系统的识别与描述在过去三十年里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技术被提出来,用于估计裂缝方位和密度,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类技术利用了地震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时速度和衰减具
有方位各向异性的特性,主要包括横波分裂分析技术、反射纵波振幅随炮检距变化(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分析技术、反射纵波振幅随炮检距和方位角变化(AVOZ,Amplitude Versus Offset and Azimuth)分析技术、AVO梯度方位变化分析技术以及纵波正常时差速度随方位的变化分析技术,采用这类技术估计裂缝发育方位和密度,其预测结果与裂缝系统的特征直接相关。
[0006]在油气勘探阶段,裂缝虽然是一大参考甜点要素,但裂缝对产能的指示性作用研究却鲜有在勘探阶段进行展开。一般勘探工作阶段,只提供一个裂缝甜点的相对有利区。而在有利区内如何依据裂缝进行新井位的点位选取研究展开甚少。当下,裂缝对产能的影响研究多集中在开发阶段。
[0007]目前,裂缝与产能相关的模型在油田开发阶段的应用中,存在等效连续介质模型(Warren J E,1963)和离散介质模型(Kasap E,1989)两种基本渗流理论。王禹川等(2011)利用线性回归,结合实际数据,建立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单井产能评价方法;赵艳艳等(2010)建立了串联式裂缝溶洞储集层的油井产量模型;熊伟(2011)建立了基岩孤立溶洞不稳定窜流模型;刘建军等(2006)建立了并联式裂缝储集层等效渗透率模型;刘洪等(2012)建立了大尺度溶洞缝洞型油藏数学模型;康志江等(2005,2010)建立了缝洞型油藏洞穴溶孔耦合型两相流数学模型;徐轩等(2010)建立了基质溶洞裂缝储集层的油井产能方程。
[0008]裂缝对产能的指示性作用,在勘探阶段需要综合地震、测井、地质三方人员进行资料的紧密结合研究统计,也就是需要地震、测井、地质一体化研究,在实际工作中,三者在研究思路和工作分工上交集一般较少,使得这种地震、测井、地质一体化研究一直进展缓慢且结合不够充分。
[0009]在勘探阶,段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深,需要在勘探阶段就展开对裂缝与产能关系的研究。开发阶段有着对研究区十分多的井位数据,勘探阶段在开发阶段之前,虽然不像开发阶段一样,井位数据多,进而可以直接应用众多井数据进行裂缝和产能的详细统计研究。但因为勘探最终目标也要落实到勘探井位上,部署勘探的风险井、预探井、评价井时,都在相应基础的勘探资料中有着研究裂缝的一些相应内容。如三维地震数据和少数已知井的测井、录井、岩心成果数据等。而且勘探阶段也会部署成本动辄数百万乃至数千万元的水平井压裂任务。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勘探资料中已有的这些裂缝基础资料(三维地震和已有井资料,区别于开发阶段仅利用很多井的产量数据),进而在部署成本较高的勘探钻井时,提高钻井成功率,节约大量经济成本,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10]当前在油气勘探阶段,裂缝表征在甜点技术研究中,仅限于提供裂缝相对发育区,缺乏建立有效裂缝与产量相关性的表征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一套此类流程技术方法。遵循地震、测井、钻井、地质相结合的勘探一体化原则,在当前低油价高成本的油气勘探历史阶段,为效益勘探、高质量勘探、降本增效提供有效方案辅助。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建立与产能相关的裂缝表征方法,包括:
[0012]获取地震裂缝属性资料A、岩心裂缝资料B、测井裂缝资料C和勘探钻井产能数据D;
[0013]基于岩心裂缝资料B和测井裂缝资料C,对地震裂缝属性资料A进行筛选,获得地震裂缝属性资料A1;
[0014]基于所述地震裂缝属性资料A1和所述勘探钻井产能数据D,针对不同地震层段分别建立裂缝表征与探井产量关系E。
[0015]进一步地,所述获得地震裂缝属性资料A1包括:
[0016]将每一种地震裂缝属性资料A与岩心裂缝资料B进行对比,同时将每一种地震裂缝属性与测井裂缝资料C对比,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立与产能相关的裂缝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地震裂缝属性资料A、岩心裂缝资料B、测井裂缝资料C和勘探钻井产能数据D;基于岩心裂缝资料B和测井裂缝资料C,对地震裂缝属性资料A进行筛选,获得地震裂缝属性资料A1;基于所述地震裂缝属性资料A1和所述勘探钻井产能数据D,针对不同地震层段分别建立裂缝表征与探井产量关系E。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立与产能相关的裂缝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地震裂缝属性资料A1包括:将每一种地震裂缝属性资料A与岩心裂缝资料B进行对比,同时将每一种地震裂缝属性与测井裂缝资料C对比,选择同时与岩心裂缝资料B和测井裂缝资料C吻合度高的地震裂缝属性资料A,作为表征裂缝的地震裂缝属性资料A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立与产能相关的裂缝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将与地震裂缝属性资料A1表征相一致的岩心裂缝资料B和测井裂缝资料C分别摘取出来,作为岩心裂缝资料B1和测井裂缝资料C1;将与地震裂缝属性资料A1不一致的岩心裂缝资料B和测井裂缝资料C分别摘取出来,作为岩心裂缝资料B2和测井裂缝资料C2;满足:B=B1∪B2、C=C1∪C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立与产能相关的裂缝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地震裂缝属性资料A与岩心裂缝资料B和测井裂缝资料C的吻合度值M,M取值范围0%

10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立与产能相关的裂缝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所述勘探钻井产能数据D统计每个层不同井的产液量,并与所述地震裂缝属性资料A中该井点处的裂缝属性表征值对应,形成裂缝表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远刘喜武郝爽刘炯钱恪然刘宇巍霍志周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