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匹配大动态负载变化的双向BUCK/BOOST储能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8442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08: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供电系统给大动态负载供电变换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匹配大动态负载变化的双向BUCK/BOOST储能电路,该电路由MOS管S1、二极管D1、MOS管S2、二极管D2、电感L和储能电容Cs组成,其中,MOS管S1的漏源极(DS)与二极管D1等效并联,MOS管S2的漏源极(DS)与二极管D2等效并联,MOS管S1的源极与MOS管S2的漏极相连,MOS管S1与MOS管S2的驱动信号互补,电感L和储能电容Cs串联后并联在MOS管S2上。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向BUCK/BOOST储能电路相较现有技术,可提高储能电容的能量利用率,通过单级变换实现高效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匹配大动态负载变化的双向BUCK/BOOST储能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供电系统给大动态负载供电变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匹配大动态负载变化的双向BUCK/BOOST储能电路,主要应用在供电发电机输出功率变化大场合,而系统体积要求较小,功率密度要求高的场合。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探测距离的增加,发射机的功率不断加大。发射机基本的工作模式为发射和接收两种模式,即T/R(Transmitter and Receiver)模式,导致以T/R为主要负载的电力电子变换器在负载侧存在负载大动态变化。对飞机、无人机、汽车以及小舰船等有限小功率电源系统,其大动态变化脉冲负载对发电系统的影响尤为显著。
[0003]对于高频负载动态变化可以由储能电容实现输入功率平滑,从而减小发电机输出电流脉动,解决电流调制超标问题;任意频率任意占空比的脉冲负载,低频负载下电容储能方法需求的电容量大,不适用。为解决几赫兹至几百赫兹的脉冲负载变化问题,常用的方法有电阻假负载补偿法,以及提高发射机组件在接收阶段的功率。电阻假负载方法需在负载侧并联额外的电阻与控制开关,占用系统体积,并且电阻产热热量大,电源系统效率低与散热困难。对于提高发射机组件在接收阶段的功率方法,同样存在电源系统效率低的缺点,同时发射机组件接收阶段的功率提升有限,对负载的动态变化改善有限。另外也有单向BUCK变换储能的方法,再由另一个BOOST变换放电方法,其好处是电路简单,互不影响。但其始终只有一个变换器在工作,即BUCK储能时,BOOST变换器不工作;BOOST放电时,BUCK又停止工作。单向BUCK变换储能方法中器件利用率不高,尺寸大,不适合小型化的平台应用。同时为了单向传输,器件多,损耗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匹配大动态负载变化的双向BUCK/BOOST储能电路,该储能电路采用一级双向变换电路,先通过BUCK电路正向充电;再通过BOOST电路反向放电。这样电路利用率高,共用了电感支路和主变换;同时电路回路与主电路相对独立,互不影响,使发电系统稳定。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用于匹配大动态负载变化的双向BUCK/BOOST储能电路,该双向BUCK/BOOST储能电路连接在主电路上,当主电路的负载功率需求变大时,通过双向BUCK/BOOST储能电路升压,为负载供电;当主电路的负载功率减小时,通过双向BUCK/BOOST储能电路降压进行储能;
[0007]该储能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电感和储能电容;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源极等效并联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MOS管与第一二极管并联后再与第二MOS管串联,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源极等效并联第二二极管,所述电感和储能电容串联后并联在第二二极管上;
[0008]其中,双向BUCK/BOOST储能电路连接在主电路的供电点上,当主电路的负载功率
变小时,第一MOS管、第二二极管和电感L构成正向的BUCK变换电路,给储能电容充电;
[0009]当主电路的负载功率变大时,第一MOS管不工作,第二MOS管工作,第二MOS管、第二二极管和电感构成逆向BOOST变换电路进行放电。
[0010]进一步的,所述BUCK变换电路在充能时,先使第一MOS管工作,第二二极管进行续流,等检测到储能电容电压正常后,再启动与第二二极管并联的第二MOS管工作,这样可降低功耗,提高效率。
[0011]所述BOOST变换电路在放电时,先使第二MOS管工作,第一二极管进行续流,等检测到储能电容电压正常后,再启动与第一二极管并联的第一MOS管工作,这样保持了单向储能传输的独立性,保证了其可靠性。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在储能电路启动完成后信号互补,电路的正常工作状态为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工作,电路器件少,稳定可靠,同时实现器件的共用完成能量的双向变换。
[0013]进一步的,在储能电路工作前通过软启动方法将所述储能电容充到指定电压。改电路不需额外增加储能电容的软启动电路,在工作前通过软启动方法可把储能电容充到指定电压,不存在上电浪涌问题。
[0014]进一步的,所述储能电容的电压低于主电路上的电压,从而使储能电容的耐压可控;尤其是在270V主电路的应用,所述储能电容可以直接选取250V耐压的固态电容,无需串联,无需考虑串联后的电容均压问题。
[0015]进一步的,所述储能电路通过输入电流与储能电容电压的双环控制实现大动态负载变化的匹配;当储能电容上的电压在设定范围内时,则对输入电流进行控制,当储能电容上的电压为设定范围的两端端值时,则对储能电容的电压进行控制。
[0016]进一步的,所述输入电流可以控制为线性模式或指数型模式,以兼顾输入电流动态与电路稳定工作的要求,实现充电储能以及放电释能的双象限控制。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通过一级双向BUCK/BOOST电路对电容成有源储能,实现供电能量平滑,减小发电系统侧的功率脉动,改善电源系统的电压调制问题;同时此变换工作于双向结构,由一个变换器实现双向功能,变换器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大大减小尺寸,同时还可提高效率。本专利技术相较现有技术,可实现能量高效利用,提升电源系统的效率和功率密度,减小了系统体积。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匹配大动态负载变化的双向BUCK/BOOST储能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专利技术电路应用到主电路中的示意图。
[0020]图3是无双向BUCK/BOOST储能电路仿真图。
[0021]图4是增加双向BUCK/BOOST储能电路仿真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
[002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匹配大动态负载变化的双向BUCK/BOOST储能电路,该
电路连接在主电路的供电点上,在主电路负载突然功率减小时通过BUCK电路对储能电容降压充电储能;在负载功率突然加大时又通过BOOST电路逆向对储能电容上的能量进行释放,给负载供电。
[0024]如图1所示,本电路中,BUCK的MOS管S1的漏源极(DS)等效并联了二极管D1,为MOS管S1的寄生二极管;BOOST的MOS管S2的漏源极(DS)等效并联D2,为MOS管S2的寄生二极管。MOS管S1的源极与MOS管S2的漏极相连,MOS管S1与MOS管S2的驱动信号互补,电感L和储能电容Cs串联后并联在MOS管S2上。
[0025]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主电路上的电压为270V,储能电容选择250V耐压的固态电容。
[0026]在BUCK电路储能时,先开始MOS管S1工作,而不是直接让MOS管S2互补直接工作,而是由二极管D2进行续流工作,等检测到储能电容Cs的电压正常后,再启动MOS管S2工作,降低功耗,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匹配大动态负载变化的双向BUCK/BOOST储能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BUCK/BOOST储能电路连接在主电路上,当主电路的负载功率需求变大时,通过双向BUCK/BOOST储能电路反向升压,为负载供电;当主电路的负载功率减小时,通过双向BUCK/BOOST储能电路正向降压进行储能;所述双向BUCK/BOOST储能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电感和储能电容;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源极等效并联有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MOS管与第一二极管并联后再与第二MOS管串联,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源极等效并联有第二二极管,所述电感和储能电容串联后并联在第二二极管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匹配大动态负载变化的双向BUCK/BOOST储能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BOOST变换电路在放电时,先使第二MOS管工作,第一二极管进行续流,等检测到储能电容电压正常后,再启动与第一二极管并联的第一MOS管工作。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匹配大动态负载变化的双向BUCK/BOOST储能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BUCK变换电路在充电储能时,先使第一MOS管工作,第二二极管进行续流,等检测到储能电容电压正常后,再启动与第二二极管并联的第二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斌白雷赵伟刚黄付刚张莉王海龙周旭雷志刚王辉陈根余张志伟王凤岩张斐余俊宏刘晓庆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